天水(甘谷)方言“阿公阿甲”称谓考
天水方言“阿公阿甲”称谓考
文慧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人的发祥地(秦人发源于天水西南西汉上游的毛水流域),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今甘谷、清水、三区建立了蓟县、睢县),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县治的地方。天水方言作为历史悠久的载体,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其来源却很古老,见于《易经》、《诗经》、《史记》、《汉书》,也见于唐诗宋词,尤其是元曲,充分体现了天水方言不仅从源头上继承了古代汉语,而且还继承了古代汉语。也体现了天水方言在纵向传承上的广度和深度。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古代词语的读音和词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天水方言特有的地域特色,说明天水方言的词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后来随着人口的流动和不断融合,又增添了其他地区的特色语言。天水方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在甘肃方言中独树一帜,是语言的活化石。天水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十分独特,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亲属称谓的考释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研究词汇的历史变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年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甘肃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和西南官话。天水地区的甘谷、巫山属于中原官话下的秦龙支,钦州区、麦积区、秦安、清水、张家川属于中原官话下的隆中支。也就是说,今天的水方言跨越了陇中和秦龙两个次方言区,其中有许多具有明显特点的亲属称谓。经过多年对天水方言的积累和研究,作者选择了最具地方色彩的特色词语
【爷爷】是媳妇对公公的称谓。祖父是天水方言中用作代名词的亲属称谓。是儿媳妇对公公的称呼,是个笑谈。他跟他老公当面叫达,达达,爸爸。比如:她爷爷好,问题少;她爷爷一大早起来泡茶吃锅盔馍。
爷爷简称“公”,也叫“翁”。爷爷也是古翁。在构词方面,“阿公”的“阿”字是用来表示称谓的前缀,没有具体意义,只有语素“公”有实际意义。在古代,父亲被称为“公”。《广雅》:“翁,父。”《战国策·魏策》:“张仪欲学陈赓...,他的儿子陈应该停止他的公共旅行。”在这个例子中,“公”指的是父亲。《史记·项羽本纪》:“吾翁是爇翁。”古字“公”与“翁”相连。秦汉称“公主”主翁。《公主》里也写韩曙的“翁主”。《韩曙·高第·夏姬》中的“女公主”一文下有解释:“天子不自娶,或称公主;诸侯王是自嫁,所以主公是翁诸,翁哲,父也,说父是自嫁。”《韩曙嘉义川公安政策》:“照顾好自己的儿子,与大众和谐相处。”唐嫣·施古指出,“饲料和饮料。跟女人说话,喂孩子,是不合理的。”在这里,“公”的意思是“”,即丈夫的父亲。《淮南子·潘子论训》:“若宋人娶妻生子,告其子:‘婚姻未必成功。如果有东西出来,一定要藏起来。当你拥有财富时,你很容易再婚。“他儿子听了他父亲的计划,把它偷走藏了起来。你知道它被偷了,你走开。”“男”字是她丈夫父亲的地址。唐·虞照《鲁》卷一《宫部》:“不要痴情,不要做大妈。”还有《银华录》卷四《和声戏》:“有一个翁姓女子,陈毅谈家产,说爷爷和翁在日本,坐着笑。”原注:“夏敖安”二字,指其曾祖父。”这个“爷爷”是他媳妇的岳父。可见,阿公称谓最早起源于秦汉。《子···唐》中有记载,引用谚语“阿贾汪”。这个“阿加文”被认为是“阿加文”的省略,意思和虞照的《银花录》一样。明·洪钧《青平山唐华本》卷二《快嘴李翠莲》第七回:“你是爷爷,你就告诉她怕什么!”方明一枝的《通雅称谓》说:“方言:龙说,父是翁;如今,人们写书,自称翁。”清乾隆五十三年(1787年)《华阴县志》卷二《风俗方言》:“女子称翁公公,或祖父,姑婆婆,或家人。据:阿公,阿甲之谓,见于《宋书》和《唐书》,俗语亦如此。”关中方言中有“阿公”一词,在当代文学作品和方言书籍中都有。陈《地窖》7:“你把我爷爷打发走了。”又:“爷爷在院子里从来不看她。”《白鹿原》第二章:“她(母亲白昭)说,她进白家的时候,老爷爷还在山里买了中草药,拿着德行让老二在家干活。”第三十一章:“媳妇把疯爷爷从官道拖回坟园。”《城市方言词典》(陕西卷):“祖父:背叫祖父。”(胡锦涛、孙立新、石鹏飞《城市方言词典》(陕西卷),第75页,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1日)原天水地区下的西河、礼县也有“祖父”二字。《西河乔奇歌》:“一个人来脸上玩,爷爷来拔头发。”(《赵子贤全集》,赵奎夫注《西河乔奇歌》,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7月1日)
“A”字,作为一个言语词,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宋钊·韦偃,第10卷,“山脚下的云”,说:“古人用了很多词,如秦煌的阿芳宫,汉武的阿焦金屋。晋语尤其如此,还有阿荣、阿联等多种语言。唐武侯,是阿吾婆。这个女人没有名字,她的姓是阿加..今官女告白皆云,阿王阿张,丐帮旧云承袭。”杨伯钧《古代汉语虚词》:“A”在古代只是用作词缀的前缀,也叫前缀。最晚东汉也有这个用法。”(杨伯钧《古代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2月第1版)“A”作为名词前缀,主要有三种用法。1.以前用过的一些亲属称谓都叫回来了。如阿佳、阿公。”a”在亲属称谓之前,只在东汉时期用作“母”。比如汉乐府中的《武生》:“某母生伍兹时,在南山岩间。“直到魏晋六朝以前,可以使用各种亲属称谓,如:阿翁(的《世说新语派雕》)、阿福(《南齐书沈文姬传》)、阿叶(《木兰词》)、阿婆(《北朝民歌》)、阿哥、(《孔雀东南飞》)、、石鹏飞,《都市方言词典》(陕西卷),第75页,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2。用在一个人的名字或姓氏前面,有亲昵的意思。比如阿刚,阿昭。据考证:“甲”字用在东汉人的名字或文字前面,如韩的《韩曙游侠传》:“过了寡妇左阿君之后,买酒歌。“在魏晋六朝时期,也可以放在人们的姓氏或绰号之前。例如,南宋的《游明录》:“陈甄在豫州,派妓女阿薛、阿果、阿妈到宣武。”裴琦《东晋裴子语林》:“一厢情愿地注林公云:‘阿朱,你还记得你摇它的时候吗?’“阿珠”是龚琳的昵称。"3.用在排名前面,有亲昵也有鄙视。比如:A 4,A 5。”答“是魏晋六朝的新发展,如南朝子先,《南齐书十二王传》:“叶善射,屡击...他说:‘A,五常守不住天,今天可以说是靠天威了。”“叶是高帝的第五个儿子。天水方言继承了亲属称谓前的“A”的用法。据:孙杰迪《唐代俗及其流派》有如下论述:丁永辉《鲁治田》记载唐高祖满脸皱纹,杨迪皇帝饰演,针对“奶奶的脸”。“奶奶”的意思是老太太。女方长辈是“奶奶”,男方长辈是“翁”。因此,胡璋的《叶超纪载》记载了郑任凯和小怒的语言,自称“阿翁”。郭卓《高力士传》记载,姚婷称高力士为“阿翁”;杜光庭《异志录》(下册)陕西民间世家子弟,称其祖父为“翁”。“阿翁”和“阿婆”也叫夫妻互敬。张协《南戏状元》中有李大功和他的妻子李大伯。大公叫妻子“阿波”,老婆婆叫丈夫“阿公”。“雅”与“甲”相连,“翁”与“公”相同。“阿贡”就是“怡安”,“阿波”就是“阿波”。这段话讲的是“阿翁”和“阿婆”的含义和演变,非常细致复杂,举例说明,显示了孙氏作为学者的本色。在这里,“ya”和“a”这两个字沟通起来”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天水方言里,小姑过去常常叫她老公的哥哥,有“Ab”的,也有“Abel”的。
据笔者调查,天水市五县两区50岁左右的媳妇都叫公公,西河、礼县、辉县、成县、两当也有这个称呼。定西也叫爷爷的后爷爷,和天水方言一样。与天水市接壤的平凉市的景宁县、庄浪县也有这个称号,庆阳市正宁县最南端的城镇才有这个称号。陕西话里,三原、岐山、商州等地都叫公公外公,陕北没有外公头衔。宁夏、青海、四川方言没有阿公称谓。
【阿嘉】媳妇指婆婆,和老公面对面叫妮娅和妈妈。她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你的家人在房子里吗?
“家”的词源是“古”。“古”与“贾”相同,其古音十分相近,属见新鱼之系,故可隶之。“阿姨”简称“顾”,也可以写成“阿甲”。汉许慎《说文女补》:“姑,夫母也。来自女性,古老的声音。”刘茜《东汉人名及亲属解释》第十一条:“女子称夫之父为叔,夫之母为姑。如果顾九在,就叫君九和顾俊;不要,你就是第一个阿姨,第一个阿姨。”家是顾字。《名字与珠宝释义》引用俚语:“不黑不聋,也不是姨妈。”《郑子通》:“家与伯母同;所有人,尊敬女性的称号。”《慈桐》卷四《阿家阿姨出版社》说:“家和阿姨音一样。”《南史俞樾传》附《俞闻仲传》:“你不痴情,不耳聋,也不是大妈。”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与治家》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索罗的姑姑饭。”阿姨是一家人。唐杜甫《晨牛郎织女》诗:“虽无大妈,敢织,敢作工。”“古公”“古九”是“阿甲”“阿公”的统称。关陇地区叫婆婆“阿家”很常见。邢向东、蔡文庭《河阳方言调查研究》说:“据祁伟强先生说,‘一’是唐五代吐鲁番文书中常见的亲属称谓语的前缀。据此,关中方言的这种用法可以推至东汉,是唐代西北方言这种用法的遗存。”(邢向东,蔡文庭,《河阳方言调查研究》,中华书局,北京,2010年7月,第1版,第127页)“阿家”一词在唐宋时期的口语中已被广泛使用。《敦煌变文选集·孝经传》:“新娘子一方割股,阿佳平食。”徐振校:“‘家’与‘古’相同。”余庆曰《堂上春意随笔》卷九:“唐宋诸女,皆称其伯母阿甲,以‘曹大甲’为例,似乎阿甲也应读伯母。”史书上叫我婆婆阿嘉也不稀奇。《宋·舒凡·叶传》:“叶的母亲哭着说...他的妻子说:“罪人,一个家庭不会错过。”还有:“爷的老婆先抚儿,再骂爷,说‘你又不是百岁人家,又感受不到儿子的恩情,不能白杀孩子’。《北齐书·崔贤传》:“天保时,先人欲问乐安公主...答案是:‘我很尊重对方,但是阿嘉讨厌孩子。”这里的“阿家”是北齐口语中的“婆婆”。“怡安阿家”也就是俗称的“公婆”。“阿家”一词在唐宋口语中使用广泛。比如唐的《经书》:“如果你是一个女人,有没有阿嘉不放心,不检查汤药,却和父亲过生日的?如果我有这个女儿,为什么要把它当生日呢?”《宋·孙淑纪传》:“纪夫人许也发了一条属于纪的消息:‘当你是门户,你能定的罪吗?此外,家族正在灭亡,萧郎是国王,但他还没有结婚,他的家庭还没有建立起来。”“《五灯节》卷十七《黄龙惠南禅师》:”...记得第一座山漏了,新娘骑着驴领着一家人。”“五灯节”卷十七《东山范艳禅师》:“新娘骑驴,领一家。“天水地区的旧婚俗:新媳妇迎来后,让她骑着驴,在阿佳(婆婆)的帮助下在村里四处游荡,村民们跟着剧走。这个古老的习俗在天水一直流行到20世纪50年代。由此可见,天水地区流行的“阿家”这个名字,应该在东汉刘茜的“史明明”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史书的字典往往记载得较晚,史书当时记载为“大妈”。直到隋唐时期,才出现了称公婆为“祖父”、“家人”的普遍民俗现象。现代普通话中的“爷爷”“婆婆”在天水仍称为“阿公”“阿甲”,被视为古代汉语的遗存。天水有句话叫“不聋不哑,不能当爷爷,不能当家人”。
从构词上看,“阿公”和“阿甲”中的“甲”都是表示称谓的前缀,没有真正的意义,只有“公”和“甲”两个语素,才有真正的意义。据考证,隋唐以后的亲家称谓都使用前缀“A”。《隋书·张·孙平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俗话说,‘不疯不聋,不能成大事。’宋钊·韦偃的《山脚下的云》卷十:“古人说了许多话,如...汉武阿娇金屋。特别是晋语,有阿荣、阿联等多种语言,中文名吴侯为阿乌坡。女子无名,名甲甲,今官女告白,皆是云,阿王,阿张,丐帮皆是旧云承继。”清乾隆五十三年(1787年)《华阴县志》卷二《风俗方言》:“女子名翁公,又名祖父,伯母,又名阿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陇西舞阳县志》卷三《风俗方言称谓》:“女子称叔‘阿翁’,姑‘阿甲’(《唐书》曹大甲,‘阿加翁’)。)”清宣彤元年,《甘肃新通志》卷十一,《方志·风俗·方言》:“阿家,家风是念似言,非念婶。《民国十二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23-1938年)》《会宁县志续·风俗与方言》:“阿家:家风念似词,非姑。”民国十三年(1924年)《辉县新知食货志方言》:“妇人说翁叫阿翁,伯母说阿贾,读书如话。”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七年(1928年)《志》卷一《志方言附》:“媳妇叫姑父‘阿翁’、‘阿甲’,也叫她‘大、穆’。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泾川县方言访谈》:“阿翁,阿贾,是一个叫阿姨的女人的话。”以上史籍都说“翁”即“公”,“阿翁”即“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灵台县志》卷一《风俗方言附》:“阿家,家风念似词,非姑。”民国《重修定西县志》卷十一《民族志与方言》:“阿甲,阿甲,念字,家念如字,不念婶,即夫之母。”《城市方言词典》(陕西卷):《阿家:回婆婆身边》(胡锦涛,孙立新,石鹏飞,《城市方言词典》(陕西卷),第75页,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1日)杨克东《丘迟冯——陇南民歌》,第一辑,《怪声吟》:“不怕,就不怕。阿佳听了一顿骂。”(《丘迟风——陇南民歌》,第10页,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1日)《西河乔奇歌》:“阿佳撕我嘴,姐夫来揪我耳朵。”(收集整理,赵奎夫注《西河歌》,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7月1日)赵奎夫《牛郎织女传说》:“有男帮女讲解,阿佳说她儿子‘不死板,听女人话’。“钦州区西南路的烟歌《梨树花》:“不要稀里哗啦地洗碗,阿佳也不会骂你是窝囊废。”钦州区西南路的烟歌《摘豆子》:“阿公打阿加玉,姐夫连头发都拔了。”(郭金堂、王西平、杜晓军,《周琴烟歌》,第16、17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年6月1日)
“阿嘉”也叫“奶奶”。《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老奶奶老了,独坐堂上。新娘宁愿忍受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热,蚕织网为祖母服务。”陈的《白鹿原》第十章:“当你娶了媳妇,就尝到了当奶奶的滋味,在家里的地位自然也就改变了。”第十八章:“她不再觉得饿了。奶奶让小武二姐带的饭在碗里凝结。”第三十一章:“媳妇操着河南陕西混合口音讲经历。”
天水市五县两区50岁左右的媳妇叫婆婆阿佳,西河、礼县、辉县、成县、两当也有这个称呼。定西也称婆婆阿佳(见马《定西方言杂语》,安出版社,2017年4月1日),同天水方言。毗邻天水的平凉市,只有与天水接壤的景宁、庄浪有这个称号,而庆阳市只有在正宁县最南端的城镇才有这个称号。宁夏方言没有阿家称谓。在陕西话里,户县、三原、岐山、商州等地都叫婆婆阿家,而陕北话里没有阿家的称呼。
【阿公阿甲】【a13 Kun 13 a13 a53】又称“阿阿加公”、“阿阿加翁”、“阿公阿婆”。公婆。比如媳妇很难缠,已经把展览判给夫妻了。/她爷爷能做这件事,但是她的家庭有很多麻烦。/她孝顺爷爷,孝顺家人,比自己的姑娘好。天水谚语:媳妇迟早要见爷爷和家人。《南史·耿悦传》与《耿闻仲传》:“不要痴心,不要耳聋,不要做大妈。”“古公”就是上面说的“阿公阿甲”。唐·虞照《因言宫部》:“不可痴情,不可成家。”《北史·昌孙平传》引用了一句话“不要痴情,不要做伟人。”从上述历史文献可以看出,流行于近代天水的谚语“不可痴心,不可耳聋,不可做爷爷”,最迟产生于东汉末年刘茜的《释名》。口语方面,婆媳从“姑”到“家”的变化发生在隋唐前后。诚然,当时“家”取代“姑”的婚姻习俗和称谓划分日益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暂不细说。时至今日,“爷爷”“婆婆”在关中、关中、陕北仍被称为“爷爷”“家人”。(李瑟娥金溪陕北关中方言分类词汇。).巩俐《龙游方言》:“渭水流域的妇女称丈夫为‘阿公’,称丈夫为‘阿妈’。民国二十八年《天水县志·民族志·风俗方言》第三卷说:“阿公、阿甲是敖翁、阿古之交,亦称公婆。”陈《白鹿原》第十章:“天亮之前,先给爷爷倒尿壶,再给爷爷奶奶倒。”第十八章:“听说爷爷奶奶商量着要杀了她做饭。”赵奎甫《牛郎织女传奇》:“至于马姐姐,一是年龄越来越大,二是看到很多爷爷和家人宠着儿媳妇,使儿媳妇非左非右。她一天忙死,三天两头挨打。"
大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地区。早在商周时期,甘肃就出现了彝族、羌族的繁盛。羌族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作为羌族的聚居地和民族间的战场,甘谷在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因此羌族文化是甘谷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之一。甘谷县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付强县。甘肃谷地在古代被称为蓟县,早在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就建立了。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政府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县”长达1000多年。唐武德三年(620年),李、唐将冀县改为,制伏、安抚羌人。从唐代宗光德元年到宋太祖剑龙三年(公元763-962年),被吐蕃占领。宋在羌寨居住三年,隶属。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升为付强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位于永宁镇,属周公。元十三年(1276年)夏,置郡,属府。明清。19289年,改称甘谷县。从蓟县到付强县,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甘谷,甘谷真的是一个甜谷。付强的名字延续了1300多年。《说杨文补》:“羌,西戎牧羊也,从人到羊,羊也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大部分已经汉化或藏化,因此出现了民族融合和语言接触的巨大局面。黄认为,称谓词汇中的前缀“A”就是汉藏语中的前缀*a-。(黄《古代文献中的汉藏语字头》*a-《民族语言》1997年第6期)在《汉语语法史》中,王力先生认为“A”原是宋系的一个字,在古代读作ai,在中世纪读作A,在汉代产生作为字头。(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第1版,2012年1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罗鹏先生认为,甘肃方言古语很多,汉藏语言底层也有东西。亲属称谓的前缀“A”是汉藏语底层遗留下来的。(罗鹏、马红:《甘肃方言中的父亲称谓考辨》,《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年第4期)。正如著名学者陆宗达先生(1905-1988)和他的弟子、北京师范大学著名语言学家王宁教授所说:“名物有出处,没有任何基础和意图,几乎不可能给出一个恰当的名称。虽然命名是偶然的,名字和现实也不一定相容,但是人给一个事物命名,一定和对它的观察和理解有关,所以可以不同程度的发现。其次,探寻名物之源,往往离不开希望了解古人对某些事物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古人的科学和思想。”(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第71页,山西教育出版社,第1版,1994年9月)名物有出处,同理,汉语中的词也应该有出处。罗昌培先生还认为,“民族中的亲属称谓可以作为研究原始社会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的证据。”(罗昌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第1版,2004年1月)称公公婆婆“阿公”“阿甲”与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密切相关。郭沫若认为“母系氏族公社实行婚外婚姻,一个氏族可以与其他许多氏族通婚,或者两个氏族的同级男女通婚(所谓的婚姻集团)”,“母系氏族外婚制规定本氏族的兄弟姐妹不得通婚,兄弟必须通婚,并向其他互相通婚的氏族妇女寻求男性配偶”,“姐妹只能嫁给其他氏族的丈夫”。(郭沫若《中国历史草案》(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6、27页)宗法社会恰恰相反,一族的女人嫁给另一族。几个通婚氏族(后代的姓氏)通婚,实际上是两个氏族(姓氏)的婚姻:女人结婚的氏族或家庭,公公是母亲的兄弟,所以叫“叔叔”;而且婆婆是她爸爸的妹妹,所以叫“顾”。(李岩《中国古代侄侄称谓简释》,《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由此可见,公婆和姑姑指的是同一批人,这是中国古代把丈夫的父母称为叔伯和姑姑的原因,也是古代人们在语言和生活上的二元婚姻制度的遗留。
据笔者查阅大量地方志,并征求相关专家意见,如甘肃著名作家马步升、天水民俗学家李紫薇等。,经过深入调查,可以判断公公婆婆在甘肃叫阿公阿甲,主要地区局限于甘肃东南部和甘肃中部的一些定西县,即西汉河上游的礼县、惠县、成县、两当,渭河流域中上游的天水和与之相邻的定西(近天水)即甘谷、巫山、西河、礼县、辉县、 中原官话下属于秦龙话区的成县、两当、正宁、宝鸡、岐山,中原官话下属于隆中话区的钦州区、麦积区、秦安、清水、张家川、平凉,靠近天水,还有中原官话关中区的商州(市辖区)、户县、三原。 还有两个字:阿公、阿甲,这些地区只是“秦地”。关中方言有西府话和东府话的区别。很明显,说阿公阿甲的是西府话。与陇东南相邻的宁夏、青海、四川方言中没有“阿贡”、“阿家”等词,进一步证明该词是秦特有的方言词汇。
作者简介
文辉,本名赵文辉,笔名秦风,秦源。男,1974年出生于天水市钦州区秦岭镇虎皮沟。现在他住在烟台。甘肃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水华夏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是《迷人的沁园》等的作者。
1.《阿公 甘谷人为什么把公婆称为“阿公、阿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阿公 甘谷人为什么把公婆称为“阿公、阿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587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