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波近照

焦波简介

十杰人民摄影家焦波,山东淄博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十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北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摄影师、纪录片导演。

焦波说:

从事影像记录和创作工作40多年,我的创作基地始终在故乡这片土地上。我在乡土上游走,我在乡土上创作,我在乡土上思考。时光,吸引了我的思考,时光,磨砺了我的思考,时光,坚定了我的思考。

思考一:乡村影像的乡土情怀。故乡是根,爹娘是根。我怕失去爹娘,怕失去我的根脉,所以1974年跟女朋友学习摄影之初,就用他爸爸那台在战场上缴获日本鬼子的蔡司伊康照相机,开始了对爹娘的拍摄,一拍就是30年。在记录爹娘生活的漫长岁月里,我手中的相机也同时记录故乡的人和故乡的事。记录乡亲是一种乡恋情怀,它给鲜活的故乡增添了更加鲜活的亲和力。记录乡村是一种乡愁情怀,它为鲜活的故乡增添了更加鲜活的冲击力。

思考二:乡村影像的乡土精神。我理解的乡土精神就是根脉文化精神,就是从农耕源头散发出来的文明气息。质朴,和谐,本分,规矩是它的体现。它需要人去跟踪,去维护,去拯救。但这么一个乡土文明的卫道士,却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遇到尴尬和无奈。但他却不离不弃,数十年里孤独地一路前行。每个村庄里都有杜深忠,需要我们用有温度的镜头发现、记录、歌颂这样的乡土文人。

思考三:乡村影像的乡土质感。我所理解的乡土质感,是乡土生活里本真的形象体现。它是我们体验,观察,思考后的真实记录和真实捕捉。用这种态度记录的影像是土地里长出来的,带有深深的泥土胎记,有可观,可闻,可品的气质。记录这种质感,需要静下心,沉住气,耐得住寂寞,以乡民中普通一员的身份感味生活,记录生活。这样,用时间的重量打磨出来的作品,才有乡土文明质感的分量。

思考四:乡村影像的乡土责任。记录乡土精神,留住乡土文明,是我们影像工作者担承的义不容辞的使命,是艰巨的历史责任。生活在延续,传统在消亡,时代在裂变,这给我们影像记录者极好的机遇。既然历史无法改变,我们的责任就是记录。我看中乡村文明消失的过程,看中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看中那碰撞的激烈火花。从影像学的角度来说,这些火花是时代的印记,它与乡土文明遗传的胎记同样媲美。

《摄影家焦波作品欣赏》

《在打谷场谈恋爱的年轻人》

1986年摄

《放学后在公路上赛跑的小学生》

1985年摄

《庙会》

1998年摄

《村里的老人》

1987年摄

《农闲的日子》

1997年摄

《三个女人一台戏》

1997年摄

《路上的车与车》

1990年摄

1.《焦波摄影师代表作品选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焦波摄影师代表作品选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