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趣事

林晓峰 林晓峰:仁心仁术为医者,博学笃行为师者

尿壶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医院副院长,眼外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会员、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眼科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主席。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严重眼外伤引起的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睫状体损伤、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前后眼外伤的诊治,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治有深入研究。国内采用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采用折叠式人工玻璃体技术成功保存和保留严重外伤的眼球。

向前

它是学习的五个层次——学习、审问、仔细思考、分辨清楚、做好。在笔者看来,这位德才兼备的教授才是实践者。

早上八点半,中山眼科中心三号楼眼外伤病房,前来就诊的患者熙熙攘攘。林晓峰教授原本约好了与作者面谈,但此时仍在改变他的工作。透过病房的玻璃窗,林教授在他面前忙碌着:在考场上,给年轻医生们指点迷津;在病房里,在患者的簇拥下,耐心细致地讲解自己的病情。“很多患者都有很多疑问和诉求,但林教授总是孜孜不倦地与他们沟通解释,直到患者理解为止。”与林教授共事四年的杨耀博士告诉作者。

林教授看到我们之后,笑着打了个招呼,和之前作者在网上和他交流的时候一样亲切随和。为了满足我们的要求,林教授特意调整了面试时间。面试结束后,他必须继续他的全部工作。

也许,与大多数职业不同,医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医院上。早上7点,林教授来医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前一天的手术或门诊情况,经过定期换班和查房,开始准备当天或第二天的门诊和手术。

2012年初,林教授担任眼科中心副主任后,再次肩负起管理工作。从1986年至今,虽然林教授的工作内容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他对临床一线的坚守和对医生职业的热爱。

图1。林晓峰教授正在检查眼外伤病房的病历

首先,在它的位置上,寻找它的工作——行医的偶然性和必要性

1.偶然依恋眼科

林教授已成为眼外伤专家,他的医学生涯引人注目。用他的话说,他误成了眼科医生。17岁时,对物理非常感兴趣的林教授想报考华南理工大学造船系。可惜林教授的高考分数线低于华南理工大学造船系录取分数线,却比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以下简称“中山医学院”)高出十分。当时有亲戚建议他学医。林教授与父亲商量后,自愿填报中山医学院。后来,他也顺利进入中山医学院。

虽然一开始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或专业,但林教授在临近毕业的实习期间对心血管领域产生了兴趣。当时因为成绩突出,能力突出,得到了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研究所工作的机会。当时20出头,雄心勃勃,但毕业报到时却发现自己因为人事档案转移失误而“失业”。幸运的是,中山眼科中心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林教授笑着给我们讲了这次经历。“来了这里之后,当时的院长和教授问我,‘你为什么来眼科医院?’我说:‘服从分配。’”于是,“服从分布”的林教授在眼中心待了三十多年。

在20世纪80年代,包装分销的性质使得行业之间的流动性非常小。来到眼科中心后,林教授在工作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更主动地承担了更多的工作。“90年代中期以后,让我觉得当眼科医生也很不错。治好病人后,他们会承认你,感谢你,我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有时候人需要靠成就感才能让你觉得这份工作越来越有趣。”

一向与患者关系良好的林教授也承认,目前医患矛盾严重,很多人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看法也不一定客观。“这个时候很容易退缩。对于医生来说,努力是第二位的,鼓励真的很重要。有时候科室里的年轻医生收到横幅,会开心一个星期。这是一件非常积极的事情,我们也是这样经历的。”

林教授向我们吐露了心声。医务人员处于最困难时期,自我认同往往低于社会认同。现在医患矛盾普遍,医护人员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过度压力,感受最深的一定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但如果真的喜欢医疗行业,还是要有信心,勇往直前。”林教授发自内心地给年轻一代提出了热情的建议。

图2。林教授用一张白纸演示了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

职业规划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爱与奉献;第二个层面是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第三个层次是以“和尚每天打钟”的心态对待工作。林教授在最高的一层。“我可以在我的岗位上获得成就感,并且真的喜欢和热爱这个职业。我会觉得很幸福。”

2.信息管理的思考

2012年初,林教授开始担任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随着更多的行政工作,林教授有更多琐碎的事情要处理,这让他养成了利用碎片时间工作的习惯。林教授通常把一天中的一些任务分散在半小时或一小时的零碎时间里。除了临床工作,林教授一天可以开四五次会,批改一摞文件,或者利用碎片时间修改论文。有时候,面对病人的突发事件和医院的繁重工作,林教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对他来说,在医院管理中,计划越少,管理水平越低。“一定要让医院的一切工作形成一个规律,各职能部门都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

林教授在医疗部门有多年的行政工作经验,对医务人员的思想也很熟悉。他经常和医生开玩笑,“我已经想过你现在在想什么了。”同科室护士谭俊莲告诉笔者,“林教授经常指导科室同事的工作,也会对护士未来的工作规划和护理研究给予指导。"

"现在,我正在读《中国工业革命》这本书."作为副院长,林教授非常关心护理团队的未来发展。以小黄车进入欧洲的过程为例,他和科室护士一起引入了“移动护理”的概念。小黄车刚进欧洲的时候,德国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在这样一个人口少、自行车使用不频繁的国家,小黄车投入使用,利润极低,成本回收周期很长。然而,林教授并不这样认为。“这仍然是一种传统的投资理念。他们没有意识到现在是信息时代,放一辆小黄车会带来充满价值的大数据。”与传统的商品交换不同,现在更提倡信息价值。每辆小黄车都有一个定位系统,可以根据客户的骑行路线获取大量的客户行为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小黄车得到有效利用,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在林教授憧憬的未来,护士就相当于小黄车。如今,时代变化很快。大概五年后,护理团队肯定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移动护理”的出现,大量注册护士可以在网上注册。根据他们的注册信息,很多私立医院和私立诊所可以在休息日向当地的注册护士发出兼职邀请。甚至有可能发展成港澳模式。很多护士为了更好的照顾家人,选择辞去医院的工作,在业余时间每周两到四天在日间诊所兼职。信息化可以使有限的人力资源更加紧凑和整合。

此外,未来将有大量护士的工作内容信息化。“如果民航行业按照我们现在的临床错误率和事故率,天上会掉多少架飞机?”林教授认为,临床护理不应过多依赖人力进行校对,因为人的状态是不稳定的。管理人员很难控制每个员工的情绪和状态,但计算机不会有这些问题。如果用计算机来查资料,而不是传统的三查七对,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会大大提高。

“所以,首先,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他们需要明白护理是一门学科。一门学科必须有它的发展内容、方向和定位。现在很多护理工作将来都会信息化。”林教授提到,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士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护士的职责不应该再集中在低层次的工作内容上,而应该更加专业化、专业化。注射给药、三查七查等基础护理工作将逐步被机器或护士取代。

在管理方面,林教授采用信息化理念,而不是依靠思想教育,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方式。

林教授提出了一个很美好的想法,“现在我在做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会报告每个医生的操作权限。假设一个医生只有资格做三级手术。如果要做三级手术,除非更换手术者或手术方法,否则无权进入手术室。”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一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少数上级医生违规,让下级医生进行与其能力不相适应的手术。最重要的是,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改进将有助于患者信任当前的医疗系统,缓解医患关系。

事实上,以中山眼科中心首次实施的日间手术为例,现在已经达到70%以上的普及率。日间手术虽然容易提出,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阻力。在推广期间,出现了多种术后并发症等问题。林教授认为,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改变现有的观念,同时也要相应改变操作流程。患者出院后,还应提供绿色通道。“它可以让病人像在医院甚至在家里一样方便。如有问题,及时打电话到医院咨询;或者因为突发情况回到医院,有医护人员及时就医。”绿色通道的开放不仅要纳入信息管理,还要明确关键的监控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安排好,现在我们在努力改变。”

与综合医院相比,专科医院由于技术集中、病种单一,管理改革容易进行得多。此外,中山眼科中心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其体制改革阻力较小。林教授与作者分享了他的计划:取消普通门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他的构想中,中山眼科中心的病房应减为一间,床位数减为60张,从而将中山眼科中心定位为眼科疑难病症的诊疗中心。“我们医院的专科教授不应该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结膜炎等常见眼病上,而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空留给更有需求的患者。”

3.对科研的态度

现在医院的诊疗工作已经基本规范,林教授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科建设上。林教授经过20多年的临床工作,认为医生有四个必备的东西:责任心、同情心、科研态度和逻辑思维。

以科研的态度,发现临床中的科学问题,进行临床研究,得出创新的结论。多年来,林教授不仅在眼外伤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国内率先应用折叠式玻璃体假体治疗外伤后复杂视网膜脱离,并与学生一起研究并成功应用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疾病。另外,林教授在对感染性眼内炎的长期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与他善于总结归纳的科研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这种思维能让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享受,也是对医疗事业的贡献。”除了科学思维,逻辑性也是当医生不可或缺的条件。“任何现象总是有道理的。要在临床上发现病人的任何体征,医生需要用严格的逻辑进行分析,但不能用‘可能,大概,也许’这几个字来解释病情。只有培养好逻辑,才能称得上好医生。”

图3。林晓峰教授在医院办公室接受采访

第二,医生也是老师

1.对事物的生活态度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玩味”一词是林教授对待工作的态度,这也体现在对待生活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林教授向笔者承认,我国眼科的临床水平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缺乏国外医生的科学理念。“他们可以深入研究一个案例,并且做得很精致。但国内医生面临的是急病案,这也是我们希望改变的现状。”在他看来,教授应该做的是琢磨单个病例,而不是三分钟见一个病人。

在工作中,林教授总是给学生“琢磨”二字,“无论是诊断还是手术,什么都得琢磨。失败有原因,成功也有原因。‘玩味’这个词太重要了。”

林教授对事物的“思考”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中,也体现在他的爱好中。两年前,在儿子的影响下,林教授自学了摄影。刚接触摄影的时候,林教授心里就有一个疑问,“摄影师该不该换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角度?”照你说的做,摄影后联系林教授,慢慢发现自己的变化。学了摄影之后,他会有意识的去寻找拍摄的对象,主动去关注身边的事物,去发现一些自己从未注意到的东西。

后来,林教授开始在更深的层面上思考创作。一年前,他抛开一切教材,开始自学中国画,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对于林教授来说,虽然他的画可能是错的,但这并不重要。他更关心的是在绘画过程中创造新思想的实现。

对林教授来说,画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他还谦虚地对作者说:“我并不是对自己画的每一幅画都满意,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满意’,我才会在以后继续改进自己的拙劣画。我一直在想怎么用墨均匀。”

图4。林晓峰教授的绘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思考’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比如医院要做一些改革或者自己做一些研究,我会思考: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哪些是主要因素。”林教授在指导学生时,经常向他们提到两句话:“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很实用。在林教授看来,抓医疗就是抓生产。“就像在一堆问题中找到一个乱七八糟的脑袋。只要拉一下,整个事情就顺利了。”

2、博学和细心的思考是为老师准备的

平时林教授经常给同事打电话,讨论系里的问题。在同事眼里,林教授是个博学的人。“他知识面广,涉及其他专业,唾手可得。”杨幺博士对作者说。有时候林教授接诊一个病人,会问同事:“你知道病人是什么样的”,“谁能告诉我,你会怎么处理”,然后再问几个深入的问题。看完病人,大家都以为结束了,林教授说:“好了,现在来讨论一下。”

对于博士生的培养,林教授会更注重让他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其中凝结出科学问题。林教授认为,当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将对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同时也体现了他们个人的价值观。

“林教授也很关心我们年轻医生的成长,有时间会给我们讲课。眼科的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图像记忆。林教授在考场上给我们讲课时,会口头讲解,并会画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有时候,教授会和我们说话。他很幽默,我们都很喜欢他。”杨幺医生用“范姐姐”的语气说道。

3.急性病患者的迫切需要是仁爱

在该科护士长谭俊莲眼里,这八个字是林教授最吸引人的品质。有一次,在林教授去中山大学读书的日子里,科室刚收了一个患眼内炎情况危急的病人。当时林教授趁着学习间隙,及时赶回医院给患者做手术。由于及时治疗,患者的视力得到了成功挽救,这也给谭护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5。病人写给林教授的感谢信贴在病房的墙上

林教授比年轻医生更记得病人的情况。杨幺医生赞叹道:“教授还记得很多年前病人的情况。他和病人关系很好,会非常考虑他们。”妙手回春,医者善良,这是林教授被同事们一致评价的。

在林教授看来,医生面对的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都需要护理的人,这就需要医生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和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病房里,有不了解自己病情的病人。林教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解释病情,直到病人非常清楚。在同科室医生眼里,林教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是毋庸置疑的。他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为病人着急。所以在林教授的专家门诊里,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甚至有一些是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林教授的。

图6。林晓峰教授正在详细解释病人的情况

4.看思奇的学习态度

作为同事和学生心中的榜样,林教授告诉笔者,他会主动发现身边人的优点,不断进步。说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林教授毫不犹豫地说,是他爸爸。

林教授的父亲曾经告诉他一句话,他永远不会忘记。“当一个人评价另一个人时,通常有两种思维方式。一是看到这个人的缺点,可能对你有帮助;但如果你看到这个人的优点,可能会对你帮助更大,因为你会学到他的优点。”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林教授。

行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当你看到前辈的优点时,林教授总是不自觉地向他们学习。“我可以说,我身边所有和我共事过的人,都可以清楚的说出他有什么优点。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会进步。”特别难得看到思奇,聚集了所有人的精华。

第三,创意先锋

从事眼外伤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在工作中敢于创新突破,是林教授的真实写照。

1.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的诞生

三四年前,林教授和他的医生进行了一项研究——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2016年,在美国ARVO年会上,蒋博士代表林教授向国际同行介绍了这一改进技术。现场视频展示了林教授团队的思想来源、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当时观众的热烈响应。“这项便捷的技术吸引了许多医生亲临现场。很多人回国后会马上尝试,效果很好。”林教授的语气很自豪。

图7。蒋博士在美国2016年ARVO年会上向国际社会介绍了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技术

说起这种改进的技术,还是离不开林教授“思考”的习惯。当时,21.4%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玻璃体手术联合硅油眼内填充治疗。外伤后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常导致视力低下或失明,甚至眼球萎缩,需要再次手术复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林教授看到,传统的手术方法不仅对患者的眼球造成了很大的损伤,而且手术步骤复杂,操作困难。因此,林教授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带着疑惑,林教授和学生们开始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后来他们尝试了一种方法,用电凝刀做点切口,解除了增生病灶的牵引。“网状”切开法增加了视网膜的弹性和面积,同时减少了眼球静脉的暴露。而传统的松弛性视网膜切开术是以弧形方式切开增生区。患者正常视网膜切开后,往往会出现大面积视网膜缺损,色素膜外露,术后眼压低。

“其实我们已经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林教授打了个比方,像过河。没人造桥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只有挖隧道才能到对岸,但突然有人说其实建桥就可以过河。“所以不要总是按照原来的思路做事。”

后来,这种改进的技术进入探索性研究阶段。经过半年的初步试验和多中心临床评价,整个过程持续了2-3年左右。林教授向笔者强调,“我们在推出时非常谨慎。”

最后,在2016年美国ARVO年会上,林教授的团队正式展示了这项改进的技术。以前做手术要2个小时。使用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技术后,半小时内即可完成一次手术,效果比以前更好。到目前为止,林教授的团队一直活跃在全国各大学术会议上,许多同事都模仿这种手术方法,评价很高。"技术的价值在于可重复性."林教授认为,如果只发明一种适合自己、重复性低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很低的,因为它不能让尽可能多的患者受益。

虽然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林教授并不满意。这项技术还有一个瓶颈问题:电凝点的数量要根据手术中患者视网膜的硬度和厚度来控制。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虽然对医生技术要求低,操作更简单,但也需要一定的经验。“事实上,我很难用文字和标准化的方式与你分享我的经验。使用电凝刀的时候,我基本可以判断出需要切除的区域是否足够。但是目前我还是不能用手感来量化,所以现在我的目标是量化。如果能够量化,这项技术的重复性会更高,更多的普通眼科医生会敢于尝试这项新技术,走很多弯路。”

2.完成世界上第一次折叠式人工玻璃体植入手术

2009年6月,林教授率先治疗外伤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就在笔者采访的前几天(2017年7月27日),可折叠人工玻璃体刚刚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即将在国内上市。

在采访中,林教授与我们分享了这个好消息。“这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结果。在我们眼科领域,自主创新产品能得到国际认可,是非常难得的。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宣传这一点。技术。”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是中山眼科中心前教授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设计。六七年前,这个设计开始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但过程非常艰难。“当时葛健院长召集了几个教授带头做这个研究,但是因为大家都没见过这个东西,觉得风险太高,没人敢接手。我说,‘我来做。’"

林教授接手后,找到三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手术的风险,并询问了他们的意愿。“当时我对他们说,‘你们适合做临床研究,但是坦白说,我对这个新东西没有把握,你们可以拒绝,但是我会继续治疗你们。从你身上获得的任何经验,不一定对你有什么好处,但我相信以后会对其他患者有好处。”“考场上,三个病人当场说,“不管发生什么事,哪怕挖我的眼球,我们也要参与。”这件事让林教授感慨万千。病人对他的信任和对高度参与的热情是出乎意料的。“所以我们要感谢这些病人,这真的不简单。”

图8。林晓峰教授率先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折叠式人工玻璃体植入手术

到目前为止,在折叠人工玻璃体的实验阶段之后,国内已经开展了100多项多中心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可折叠人工玻璃体可以永久保留在患者眼球内。

3."科技的进步是因为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

除眼外伤外,林教授还研究眼内炎多年。林教授在业余时间经常去全国各地的医院咨询。当时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暴露最多。“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因为眼球内的营养非常丰富,一旦细菌进入,很容易引起化脓和感染。虽然使用抗生素很容易控制细菌,但控制后,细菌破裂,会释放大量毒素,产生破坏眼球的毒性作用。”

因此,林教授逐渐改变了他的研究重点。之前主要研究抗生素的使用,后来发现可以通过手术去除眼球内的细菌来治疗。今天,林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后,细菌碎片的毒素如何进一步损害视觉功能。”经过研究,初步发现两大原因:一是毒素直接影响视网膜功能;另一方面,细菌毒素刺激人体,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和破坏人体正常的视觉功能。在林教授看来,开展这些研究对挽救患者的视力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毒素破坏视功能的机制上,在临床研究中建立了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数据库。目前,我们的数据库中有3000多个案例。”

第四,以学术为主的中山医生

对于当时刚到眼科中心的林教授来说,之所以渐渐喜欢上这个职业,还是和中山医学院的培养体系分不开的。“90年代,我发现医院的培训体系、氛围、平台都很好。”在林教授看来,中山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善。

在林教授看来,每个医院都应该有自己的医院文化和精神。孙中山独特的制度深深吸引着林教授。“在眼科中心,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大家坐下来聊天,三句话都离不开主题,从科室管理到医院发展。每个人都有共同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要有统一的价值观并不容易。“但是中山医生很有意思。”

1.“案例挑战专栏”是积累和实践

去年12月,出版社与中山眼科中心策划推出“中山眼科中心案例挑战专栏”,林教授担任专栏主席。

林教授向笔者介绍,“现在最流行的学术活动是案例分析和讨论。医学是经验学科,需要积累。有时候读一天的书比从别人那里获得经验要好,手术也是一样。”

在手术上,林教授也注意到,虽然有些医生经常跟随前辈进行手术,但在被允许独立进行手术的情况下,却不知道如何操作。“我们会对很多事情视而不见,要有意识地关注一件事情,才能形成坚定的观念。案例分析也是如此。只有养成习惯,才能判断哪些体征有用,如何与症状联系起来。”

林教授认为,和学习摄影、国画一样,有意识的思考也是靠训练来建立这种习惯的,中山眼科中心的案例挑战栏目就是一个积累和训练的过程。分析一个病例比看100个病人能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和收获。"总而言之,这个过程是一种简洁."

中山眼科中心的病例挑战专栏也专门成立了病例筛选专家组。“成立一个病例筛查专家组非常重要。同一个案例,经过不同专家的解读,会有不同的深度。有的案例甚至可以从案例中发现很多问题,形成课题,申请科研经费。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

2.什么是好案例?

林教授和我们分享了一个以前的案例。1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最初诊断为葡萄膜炎,后经检查发现有眼内炎症状。询问患者病史后,得知其之前做过肾结石碎石,导致眼内炎。

两周后,该部门接收了另一名患有眼内炎的患者。同样,两位患者都接受了经皮肾镜取石术,并感染了白色念珠菌。当时林教授有个疑问,为什么肾结石碎石后会引起眼内炎?为什么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带着疑问,林教授前往中山市第一医院,进一步了解哪些环节可能会使细菌进入眼球。

当他们充分了解了操作过程后,发现了操作中的几个危险环节。然后进行临床研究:是否有白色念珠菌,来自哪里,如何进入血液,如何治疗这种细菌引起的眼内炎。后来林教授从更深入的角度研究:是否和如何改进以前的手术方法。

“同样的情况,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解读。有时候甚至会在解读之后颠覆一些原有的理论和经验。凡事总有道理。”经过林教授和同事的发现,在过去的半年里,发现了7例相同的病例。“发生率很高,但是之前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也没有发表过文章。”在林教授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通常中山眼科中心也会定期进行案例讨论。“这是最基本的形式。可以拓宽医生的思路,把临床和科研结合起来。“道路简单,简化复杂病例,病例挑战栏体现了眼科中心专家对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良好期望。

从医疗、医德、仁;为人师表,博学亲仁。林晓峰教授不仅给病人带来光明,也指引着后人。

采访:徐萌江洋魏延AME出版公司

摄影:蒋AME出版公司

作者:徐梦阳AME出版公司

1.《林晓峰 林晓峰:仁心仁术为医者,博学笃行为师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林晓峰 林晓峰:仁心仁术为医者,博学笃行为师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653193.html

上一篇

高晓松开什么车 “北欧豪华车”凭借什么,征服了高晓松以及韩寒等实力明星?

下一篇

霍金评价三体 为什么霍金和刘慈欣都建议我们,不要回复外星人?

精神患者不吃药的结局 精神病患者家属眼中的“病好了”,进一步造成了疾病的“难治性”

精神患者不吃药的结局 精神病患者家属眼中的“病好了”,进一步造成了疾病的“难治性”

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虽然症状得到控制,但仍需服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但有时医生的苦解释会被家属或患者误认为医生别有用心,因为在他们看来,症状已经没有了,病也治好了。为什么需要吃药? "症状得到了控制,但疾病是好的。" 临床上,一些患者的家属在患者症状得到控制后,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好了。他们...

神经病有所好转 精神病患者家属眼中的“病好了”,进一步造成了疾病的“难治性”

神经病有所好转 精神病患者家属眼中的“病好了”,进一步造成了疾病的“难治性”

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虽然症状得到控制,但仍需服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但有时医生的苦解释会被家属或患者误认为医生别有用心,因为在他们看来,症状已经没有了,病也治好了。为什么需要吃药? "症状得到了控制,但疾病是好的。" 临床上,一些患者的家属在患者症状得到控制后,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好了。他们...

狂躁症的表现 医生有你:轻度、重度躁狂症的表现都有哪些?

  • 狂躁症的表现 医生有你:轻度、重度躁狂症的表现都有哪些?
  • 狂躁症的表现 医生有你:轻度、重度躁狂症的表现都有哪些?
  • 狂躁症的表现 医生有你:轻度、重度躁狂症的表现都有哪些?

印度23名新冠患者逃离医院 这种情况此前也曾发生过 登上网络热搜了!

当地时间8日,印度北德里市长普拉卡什(Jai Prakash)表示,4月19日至5月6日期间,至少有23名新冠肺炎患者在没有通知医院的情况下逃离了由市政机构经营的拉奥医院。...

牙周炎图片 多图:不同年龄段牙龈、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情况

牙周炎图片 多图:不同年龄段牙龈、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情况

感谢原作者分享 1.不同年龄健康和正常牙周组织的临床表现和图表 健康牙周组织的牙龈边缘为珊瑚粉,边缘牙龈略呈弧形。牙齿之间可见三角形齿间乳头,龈缘呈贝壳状相连。 附着龈与游走龈相连时,有时存在游走龈沟(成人的30 ~ 40%)。 附着的牙龈通过胶原纤维与骨骼和牙骨质牢固结合,因此可以看到不...

印度死亡病例可能将超百万 多国发现感染印度变异病毒患者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真相!

印度死亡病例可能将超百万 多国发现感染印度变异病毒患者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真相!

截至9日,印度连续两天新冠肺炎单日死亡病例超过4000例,连续4天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40万例。印度目前已有24万人死于新冠肺炎。...

印度死亡病例可能将超百万 多国发现感染印度变异病毒患者 究竟发生了什么?

印度死亡病例可能将超百万 多国发现感染印度变异病毒患者 究竟发生了什么?

截至9日,印度连续两天新冠肺炎单日死亡病例超过4000例,连续4天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40万例。印度目前已有24万人死于新冠肺炎。...

印度23名新冠患者逃离医院 这种情况此前也曾发生过 还原事发经过及背后真相!

当地时间8日,印度北德里市长普拉卡什(Jai Prakash)表示,4月19日至5月6日期间,至少有23名新冠肺炎患者在没有通知医院的情况下逃离了由市政机构经营的拉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