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策划/编辑支持机构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是藏于山林中的苗族、侗族先民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原生山地部落。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博物馆”;这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归宿”;这里是“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
发现榕江保留了丢失的“基因库”
文本/雷虎摄影/光影视觉严传菊玉林
在这个叫大理的安静的董村,游客散去后,只剩下我和这个不知名的年轻人。我们俩坐在董村的风雨桥上,聊着我们要“收藏”的村子。
我们都是专业的“收藏家”:我是专业的“民间收藏家”,走遍山海,只为寻找到处都会消失的民俗;他是一个地图收集者,周游世界只是为了记录各种地图数据。
当天晚上,我和他收集了我们需要的资料后,路过东村的萨马坛,看到老婆婆抱着孙子在阳光下,遮住了她的光头。收地图的被眼前的场景感动,赶紧想拿起自己的高科技采集设备,记录眼前的场景。但是设备还没开机,最小的也不见了。
在黔东南州榕江县,许多传统村落点缀在群山的怀抱中。他们远离世界,安详,单纯,美好,神秘。
我问地图收藏者,他为什么这么努力地记录自己看到的所有原生态场景。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去年我在广西的一个庄村收集地图,那个寨子和这个很像。拍完转身走后,第二天看到新闻,寨子被火烧了。幸运的是,我收集了这个村庄的所有数据。如果有必要,我可以随时让这个寨子在真实地图上起死回生。即使这个寨子的‘孩子’长大以后,也可以通过地图时光机随时看到这个村子最美的一面!”
我记得三个月前去过榕江县的另一个董村。听朋友说,这个叫万寨的村子,曾经是桃花源:老房子成片,古树参天;女人会绣花,会弹琵琶。农闲时节,姑娘们拿着琵琶边走边唱,老奶奶们在老树下绣吊带,让时光流逝千年。
但是当我们到达的时候,寨子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原来十年前寨子失火,老树老屋,连同家里传下来的老琵琶绣片,都烧光了。村民们坚守在土地上,用木头重建家园。
榕江,满是榕树,是榕树之河。榕江流域的许多村庄都种植了100多年的大榕树。村长,榕江农村生活的生动写照。画卷的中心是古榕树。
苗族、侗族传承的传统节日有300多个。由于节日的主题不同,大致可分为农耕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典节日、社会娱乐节日等。
寨子里有一只琵琶在唱歌,我们去寻找声音。推开木屋,老太太们围着火盆看电视:电视上,姑娘们弹着琵琶唱歌,老奶奶们围着老树坐着,绣着带子,让时光回到十年前
我问我奶奶会不会弹琵琶。奶奶说琵琶歌只有少女唱,我们老了,再说琵琶烧了,寨子里会唱琵琶歌的少女越来越少,会绣花的人也越来越老了。
记得去年冬天在东村吃农家饭,听师傅讲村舍的故事。大师说,想听故事,先喝一壶酒。在一个暗铜锅里,把橘子、甘蔗、冰糖和胡椒放在火盆里,慢慢煨。侗族人称之为煨酒,只用于招待贵宾。
大碗满了,夜话围着火炉,故事开始了。酒很有地方特色,故事很普通。酒很淡,后劲足。木楼洞醒来,窗外的日子推迟了。这种慢炖葡萄酒和招待客人的习俗就像白居易的诗:旧瓶子里有一丝绿色,安静的炉子里有一丝红色。
⋯⋯
榕江的民族服饰有独特的美感。这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缝合细节,识别不同的民族群体;线条和线条反映了不同的民俗。每一套民族服饰都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
为什么榕江在偏远的苗寨,却有钱有势?为什么其他地方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而榕江却像天堂一样保存下来?
因为位于雷公山和月亮山之间,两座山是宝藏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柳江穿城而过,使之成为自古以来交通往来众多的地方,也使榕江成为商贾云集、商业发达的重要城镇。
榕江县位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处,自古以来被誉为“黔东南的关键,苗族第一重要地区”。再加上柳江的加持,可以受益于水运。因此,在刘度河畔仅一千米的老街上,就有“两湖堂”、“福建堂”等八大殿堂。就连贵州的第一辆车也是从刘度河逆流而上,从榕江拆下后,用马车运到了桂阳
一条淡淡而柔和的小溪,一排绿树,一艘渔船漂浮在水中,融合了优雅而柔和的色彩,展现在宁静的乡村之中。
苗族、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在一起,使得榕江文化无限多样;水运的好处使榕江形成独特的码头文化,使榕江人的心态具有包容性。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在文化中尤为明显:
时至今日,东村仍保留着在鼓楼唱侗歌的传统,没有乐谱和伴奏。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穿着戏服,张嘴唱歌。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唱歌是他们记录历史的一种仪式,也是他们唱歌坐月子谈恋爱的一种方式。
机械化时代,苗东村还保留着自己织布染色的习俗,大家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每一个孙儿出生,奶奶都会忙上一个月,绣带子。如果宝宝是女生,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来绣和打扮。问:现在不能什么都买吗?甲:那不一样。我是奶奶。
它保持原始,因为它被山挡住了。现在,高速公路和高铁已经开通,榕江与外界的联系比水运时代方便多了。这个天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化。
吃
在刚出锅的油炸食品上撒上黄豆,特别是一种香味。榕江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无论是野外篝火烤的鲤鱼还是女孩蒸的糯米...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菜肴才是真正的菜肴,因为它们健康、绿色、民族。
我们进山找侗族的琵琶制造者。两位琵琶制作人今年都70多岁了。日常生活平淡简单。爷爷每天给鸟弹琵琶,阿姨每天让猫染土布。爷爷每年做80个pipas,总是选最好的两个藏起来。阿姨每年染10丈布,挑最好的做两套董服。这一切都是留给两个在外打工的女儿的。老两口盼着今年过了董年,两个姑娘能多在家待几天。但他们也很尴尬:不知道做过的两个孩子喜不喜欢;不知道习惯了时尚的女儿们是不是还不习惯董的服饰。
2017年,榕江县希望复兴刘度河畔的老街,让它们成为承载榕江人记忆和现代生活的地方。一个叫刘洋的榕江设计师,在北漂20多年后参与老街改造。他希望这个地方再次变得像他小时候一样繁荣。他开始打文化牌:把老馆变成县历史展厅和文化创意展厅,把老邮局变成特色民宿;主要的文化活动每月在老街举行一次
经过刘洋和一群年轻人一年多的“折腾”,老姐终于有了恢复的迹象。但这种复苏是否只是刘洋人感情驱动的一厢情愿?
榕江的许多村庄每年都会在选定的时间或重要的节日举行斗牛比赛。打仗用的牛是专门精心饲养的,是公水牛,不从事农耕、拉车、磨等。
榕江县李乐镇近年来最大的事件是,在凯里成名的商人唐思明回国,花了数亿元在村谷建了一个斗牛场。很多人认为他修理斗牛场是为了好玩。但是,采访结束后,我了解到他修建斗牛场是为了恢复农村“公牛”的文化传统。过去,所有的村庄都非常和谐,村庄内部有凝聚力,外部有礼貌。村与村之间发生水与地的冲突时,大家从来不吵架打架,而是把村里的牛牵出来,在村口打架。赢得牛战的村子赢得了话语权。
现在榕江的每个村子,斗牛的风越来越大。然而,通过斗牛解决人村矛盾的方式已经消失了。唐思明深入研究了村里的问题后,决定自掏腰包修理斗牛场,自己买斗牛,分发给各个村,让各个村的人齐心协力,重新养起“公牛”。为了让牛活下来,他想出了各种办法:在斗牛场附近建一个斗牛市场,让牛打冠军
看似荒诞戏剧的场景,每天在唐思明斗牛场的对峙,乡土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每天都在榕江上演
参加侗族大歌演唱的侗族妇女数千人。开着嗓子唱民歌,是侗族人民驱除寂寞、交流感情、迎客的一种方式。
稻田养鱼是榕江县侗族同胞的传统养鱼方式。每年春耕时,将鱼苗放入稻田,害虫和杂草被鱼吃掉,然后排出粪便,翻土,促进肥料分解,促进水稻生长。秋稻黄氏,开田抓鱼。
来榕江半年了,一直在用最传统的方式“收集”这里的人物故事。比起用现代技术和数据记录村庄的地图采集者,我的方法是最笨最没效率的。我们在董大力村遇到了另一个收藏家——地质勘探者。他说,这个东村将开始发展旅游业,他来这里是为了收集地质资料,为基础设施服务。记得家乡新农村建设之前,曾经有地质调查员。一年后,这个村庄看起来焕然一新,我在我家门口迷路了。
新农村的步伐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在东村的每一条小巷里,我们都以一种狭窄的方式遇到建筑工人。传统与现代每天都在狂欢:半年前,我们来到传承最好的侗歌村,口述历史。村里的老人弹着小牛琴,唱着叙事曲,讲着董家的故事,教育着儿子们以歌养心,村里的年轻人却听不懂董的歌。
“家乡变了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大家对家乡失去了信心,大家都离开了。我们以前收过很多村,都走了,但是村里保存的很完整。在这样的地方,在地质勘探者眼里,地图每次采集数据,就相当于给了它一张死亡证明!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藏者加入这个行列,不仅仅是收集地图资料,还可以收集生活村落,以及生活工艺品,用技术保护传统。如果有一天,这些工艺品丢失了,村庄消失了,收集到的数据就会变成咬过封在琥珀里的恐龙的蚊子。”如果我们真的需要,我们可以用它们回到侏罗纪世界!“当我和地图收藏家分手时,他的话让我哑口无言。
鼓楼、大哥、于风桥是侗族的“三宝”。董村有风雨桥,为客人遮风挡雨。风雨桥由桥、塔、亭组成,是侗族人民的天才创造,是侗族传统文化的象征。风雨桥和周围的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情画。
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大多数人的家乡,连同其他传统,终将消失。幸运的是,有各种各样的收藏家为我们记录了“失落的世界”。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老照片记住我们的家乡。
但榕江这个原生态世界指日可待,保护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保护传统要求我们善待历史,尊重传统,用现代文明传承文化。好在在榕江,我找到了仅存的在原生山地部落坚持下来的工匠。他们默默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的传统,继承着从古至今涌动的脉络;还有一部分来来去去的人,在家乡的城市和乡村努力工作,期待着家乡未来的复兴;也有一些民间艺术合作社,面临着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探索民间艺术在新的不断变化的生活潮流中的永恒生命力。
侗族民歌经过传承,孕育了城市儿童的声音教育和传统农耕生活体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文化的实现和收入的增加。在政府的支持和各行各业的帮助下,民族文化和手工艺的传承逐渐形成了文化创意产品,带动了收入的增加和扶贫,使我们的少数民族妇女不再单纯的卖体力劳动,让她们成为家庭增收的主力军。让更多农民工返乡。......
当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乡愁被时代的巨轮搅乱时,我相信榕江这块古老的土地,独特的风景,会在人生的进步和变化过程中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安慰。
《中国周刊》,2018年第10期
1.《榕江 贵州榕江 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变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榕江 贵州榕江 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变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69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