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去世后,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门外的袁老雕塑前就陆续有人前来献花,一天之内这座塑像前的花海便铺到了主道路上,而献花的人还络绎不绝。这座塑像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它的创作者王林,现在是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故事还得从2009年说起。在袁隆平院士八十岁寿辰之际,西南大学作出为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立雕像的提案。在此之前,袁老本人不主张外界为自己作画立像,他说不想将自己“偶像化”。因此,学校非常慎重地与袁隆平院士进行沟通,得到认可后,向海内外进行了三次方案征集。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老师参与了这次征集,与国内外选上的二十个方案一起进行了筛选。向仲怀院士、吴明珠院士作为袁院士的同班同学也参与了此次筛选。进行几轮筛选后,选中方案送到袁隆平的手里,其中就有王林的。
“当他翻到我的方案时,眼睛一亮,说:就这个了。这就是我!”王林说道。
位于西南大学的袁隆平雕塑,袁老手里捧着稻穗坚毅地望向远方,一颗颗稻粒像花生米般大不,稻穗像瀑布一样起伏。
有人曾问为什么稻粒像花生米一样大?王林解释说:“袁老的中国梦就是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为此,王林把原本雕像的稻穗长度增长了一截:“稻穗像瀑布一样在田地里起伏,人在稻穗下乘凉,这就是袁老梦里水稻的样子。”
王林回忆,2009年他和西南大学有关领导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所向袁隆平院士赠送雕塑小像。当时住在研究所的旅馆里,空调是坏的,门也是坏的。
“在袁老这里,大家是来学习的、下田的,而不是来享受的。房间门后放着一把镰刀和一顶草帽,这是标准的下地装备。每天早晨六点起床下地,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王林说,当一行人早早起床下地时,近80高龄的袁老早已身处稻田。这对王林启发很大,他决定:“雕塑要表现先生坚韧不拔,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人类攻关克难,解决全人类吃饭问题的坚强意志。”
王林说,雕塑作品一共做了两件,一件放在西南大学,另一件高1.5米的赠予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所。
2009年8月,王林跟随西南大学有关领导将这件雕塑亲手送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所,送到袁隆平院士手里。一接开红幕布,袁老就说:“哇,好像我!”旁边的人将王林介绍给袁老:“这是作者王林!”袁老说着“太好了!”走过来,拉着王林的手,紧紧地握着。
王林回忆:“后来袁老给我寄了一套集邮,感谢我,他非常喜欢我的作品。”
王林说,西大师生纷纷到雕像前献花哀悼,这是对伟大杰出校友的缅怀,“那是留下先生足迹的地方,也是当年先生求学的地方。”
采访结束后,王林带着孩子前往袁隆平雕像前献花悼念。他望着雕像,就像望着袁老本人,“这座雕像从此不再是一个作品,而是一个符号了,就是袁先生本人,和我王林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网友:致敬袁老!
相关报道
通往袁隆平办公室的台阶铺满鲜花,一起送袁老最后一程!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溘然长逝。惊闻这一噩耗,来自中国各地的民众和袁老的学生纷纷赶到长沙,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手持鲜花排起长队送别袁老最后一程。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来悼念的民众已经用鲜花铺满了通往袁隆平办公室的台阶,将中间袁隆平书写的“求实创新,奋发进取”紧紧围住。
1.《袁隆平雕塑背后的故事:袁老第一眼看到雕塑就说“哇 好像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袁隆平雕塑背后的故事:袁老第一眼看到雕塑就说“哇 好像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3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