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苏州拙政园绿亭旁的池水在微风中荡漾,令人流连忘返。由苏州科技大学黄勇副校长牵头的国家863重大专项,15年来,采用创新整合的物化生化组合技术,保持拙政园水体清洁,重建良性水生态系统。
苏州科技大学70%的毕业生留在苏州,60%从事专业工作。“靠‘碧螺春’,可以种‘陶李星’。”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江勇认为,多年来,苏州科技大学致力于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实践证明,科研项目越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其学科越是扎根,使得优势学科支撑品牌专业,成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五年来,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完成了30多个国家级项目,研究成果在姑苏市各地得到应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坚持实行“导师制”。老师为本科生公布自己的研究项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报名参与,双向选择。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系主任袁遗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质量,学校规定一名教师只能带两名学生进行特殊实践。作为选修课,学生需要修两个学分,老师算八个课时。研究生吴川表示,“导师制专项实践”对拓宽视野、提高专业有很大帮助。作为黑臭水评价的主要方法,黄勇的实践项目《地表水表观污染客观表达方法》已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处理指南》,参与本研究的7名学生据此发表了多篇论文。
多年来,苏州科技大学毕业设计选题一直立足于社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2016年,34%的毕业设计课题直接来自工程生产实践,32.45%来自科研课题。在各种比赛中,苏州科技大学的本科生也获得了很多奖项。其中,在连续三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本科设计大赛中,苏州科技大学本科生与国内外硕士、博士生同台竞技。《Gap-来自老城区的呐喊》在第47届设计大赛中获得第三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近日,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公布了2010年全省141个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评审结果,苏州科技大学在七个“优秀”授权一级学科点中占了两个。
虽然工科占比很大,但是学校的人文艺术很深厚。学校除了每年举办“歌剧走近大学生”文化系列讲座、优秀剧团演出等30多项活动外,还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块中开设美育课程,近十年来达到2400多门课程。仅人文学院每年就开设《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红楼梦千秋——与薛读红楼梦》等40余门公共选修课。人文学院副院长陆海洋教授开设昆曲艺术欣赏与演唱实践课程已有多年。很多理工类学生上了这门课就能唱五六首昆曲了。
“重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用人单位对苏州科技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江苏科技大学的许多毕业生成为单位负责人或行业骨干,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为江苏的建设、环保产业和基础教育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立足本地”的人才培养理念,不仅是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也是培养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创新型人才。我们实现了这两个培训目标。”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陈勇平告诉记者,随着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学校正在努力建设传统学科的升级版,重点培养创新型“新工程”人才,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1.《背靠"碧螺春" 种好"桃李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背靠"碧螺春" 种好"桃李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4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