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一些餐饮网点开始流行“扫码奖励”,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贴的标签的二维码来支付一定的“小费”。此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已经实行了这种做法。消费者如何看待这个换马甲的小技巧?生意的初衷是什么?《法制日报》记者展开调查。
□我们的记者赵丽
□本报实习生刘
5月7日12: 00,西贝燕麦面条王府井APM店进入用餐高峰。店员胸前挂的牌子上印着二维码,上面写着“谢谢奖励,¥3.0元”。记者吃饭的一个半小时里,没有服务员主动介绍“扫码有奖”这件事。吃完饭后,在记者的主动询问下,一位女服务员回答说:“这个奖励是指你扫码后老板会给我们一点奖励。”。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些大中型连锁餐厅已经开始尝试数字化升级服务。
如果你注意的话,消费者会发现这些餐厅通过招牌、桌卡或者服务员提醒你,如果你对服务满意,可以通过扫描服务员工作服上的二维码卡来“奖励”,金额大多是3到5元。
消费者有不同的态度
消费者对“扫码奖励”的态度不同,基本可以分为“视情况而定”和“坚决抵制”两类。
记者走访期间,选择“看情况”的消费者普遍表示“服务员跑前跑后真的很辛苦,奖励也能促进服务员提高服务质量”。
选择“坚决抵制”的消费者有不同的理由——
北京市民王先生认为,如果这样做,收不到小费的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可能会更差。况且消费者既然已经消费了饭,为什么还要再消费呢?服务员的收入要和餐厅合同约定。
“我认为一些商家已经通过商品价格向消费者传递了信息。小费应算作服务人员劳动报酬的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从微信奖励来看,这部分法律监管还很欠缺,奖励可能会带来偷税漏税的隐患。”北京市民郭说。
说到“扫码赏”,广东深圳人王树平在微信上发了一个愤怒表情包,附带这样一句话——“真的很不愉快,像吞了一只苍蝇”。
去年年底,当王树平在深圳的一家餐馆吃饭时,他被服务员强迫扫描代码以获取奖励。“我当时觉得有点不舒服,这种袖手旁观,不要报酬就拒绝去的做法,让我觉得自己像个要钱的陌生人。”。
王树平的朋友小李在上述餐馆也有同样的经历。他这样说:“如果是自愿的,可以理解,也算是对服务员服务态度的一种监督。但是,买单的时候,突然一个服务员站在你面前,要求奖励。话里还透露出一种强制的味道,让人很不舒服。”
奖励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既然会有这样的“副作用”,为什么餐厅还要推出“扫码奖励”?
一家推出“扫码奖励”的餐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推出“扫码奖励”后,很多员工的服务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更愿意主动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满意。粗略估计,餐厅工作人员一个月基本能拿到500元左右的奖励费。
“提高服务水平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不能标准化。比如一个服务员只需要点餐,送餐,结账。这些行为是可以衡量的,但并不是顾客享受消费的重要依据。服务员是否热情或微笑等细节更关键,但这些是无法衡量和监督的。因此,要提高服务水平,就要提高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服务提供者自觉为顾客着想。”曾担任北京几家四星级酒店餐饮部负责人的俞告诉记者,给小费在一些西方国家很普遍,这不是一种习惯,但经过市场的长期考验,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在于孕育了服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抛弃内心的“惰性”,以“积极”的态度工作。
但俞先生也表示,提高服务水平不仅仅是奖励,还应该配备完善的评估和信用体系。换句话说,奖励是动力,评价和信用是约束力。只有两者的适当结合,才能引导服务的稳步提升。
也有消费者担心,如果奖励行为成为餐饮业的常态,服务人员习惯于接受奖励,奖励行为将逐渐失去鼓励更好服务的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客户拒绝奖励,他可能会遇到‘臭脸’。同样,餐厅服务人员也可以通过“看脸”来接待顾客。似乎更有可能获得奖励的客户将成为服务人员的主要猎物,而其他客户可能会受到冷遇。”于先生坦言。
1.《餐饮店“扫码打赏”扫出疑虑 顾客担心不打赏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餐饮店“扫码打赏”扫出疑虑 顾客担心不打赏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5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