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一片草丛里有没有兔子,往里面扔一块石头是最好的策略。有时候,先射后瞄也是一种选择。

谈到战略,从思维和行动的角度来说,总是涉及到处理好长期和短期、整体和局部、稳定和变化的关系,思考如何迎接机遇,避免陷阱。分叉点肯定很多。在这几点上,往哪里走,需要判断选择,权衡取舍,也就是战略决策。

谈战略总会给人宏大叙事的感觉,但到了落地操作,马上就会面临战略战术如何划分的问题,有时甚至根本分不清。从实际行动来看,事前可能无法区分战略和战术,行动本身可能意味着事件中的战略,事后更容易谈英雄。也许,策略就是抓住关键——迎接机遇,避开陷阱。

战略和战术密不可分

关于战略战术,可以先看个故事。

在一个孤岛上,一只狮子和一只猴子对峙。猴子被追着卡在树上,不敢往下冲。狮子躲在树下,不想毫无收获地离开。双方僵持不下,都面临饿死的可能。猴子灵机一动,对狮子说:“你不妨去另一边,那里猎物会更多,你也不会饿,我就可以解脱了。”

狮子一听,觉得猴子的建议不错,但转念一想,发现有问题。他不会游泳。他怎么可能到另一边?然后他说:“你的想法很好,可惜我不会游泳,去不了。”猴子回答说:“‘去另一边’是策略,‘怎么去’是战术。战略我给了,战术需要自己解决。”

就目前的行动而言,一个没有战术支持的战略,也就是一个不可操作的战略,能被认为是有效的战略吗?甚至可以称为战略吗?战略战术如何划分?真的分开了吗?生死攸关的必须是策略,就像饥饿的人寻找食物,口渴的人寻找水一样。但是如果他们又饿又渴,策略应该先做什么?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到了中世纪哲学家让·布里丹介绍的一个假设性实验,大致意思是,一只饥渴的驴,左边不远处有水,右边等距离有草料,但驴却因为总是纠结是先喝水还是先吃草而死于饥渴。

有时候行动就是策略

对于《布里丹的驴子》来说,行动就是策略,只要向左或向右迈一小步,就能摆脱绝对理性带来的“决策瘫痪”。有时候,行动远比思考好,不问为什么!不管行动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即使台风来了,猪也会飞,或者被踢,变得不稳定。如果你向前一步,情况就会不同。

现实中,对于那些纠结于取舍、优柔寡断的绝对理性的决策者来说,忽略利弊,只做决策,采取行动,做点事情,是一种策略。有时候为了摆脱类似决策的困境,甚至可以人为引入随机性,比如请顾问,找专家,甚至找高手,抛硬币等等。,这一切都可以走出“等待死亡模式”。

至于具体的动作,情况可以看清楚,但是可以先瞄准再开枪,但是看不清楚。也许你可以先向它射击,然后瞄准它,也就是你可以测试它,摸准情况,调整它。这意味着,基于对未来形势的不同判断,战略行动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有时是先规划后行动,有时是先行动后规划,即小步前进,边做边学!

企业或个人需要活在当下。好像吃饭喝水策划演戏测试都可能属于策略,那么哪些可以归为战术?基于实际考虑,也许战略战术并不是理论上所说的那样,非此即彼,界限分明,只是谱系连续,程度不同而已。即便如此,最终如何判断策略本身的优劣?

成败战略

在战略咨询领域,麦肯锡和波士顿是世界上两家著名的公司。网上有个调侃的帖子说,波士顿想请麦肯锡帮忙,希望成为行业第一。面对这种情况,排名第一的麦肯锡到底接不接电话?

在这里,是捡,是做,是失败的两难;如果不回答,可以直接表现出自己没有信心,这似乎更糟糕。对于这个帖子,我加了个评论:大胆拿着。如果做到了,可以警告波士顿,以后要不断向自己求教,否则马上又变成二胎;如果你失败了,也可以警告波士顿你能力不好,或者安心做二胎。

类似于上面说的那种语气“做得好是我的策略,输了你就演不好”,经常出现在各单位领导开始的年终总结或者回顾性讲话中。人通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做两件事,一是做出正确的决定,二是证明决定是正确的,这就是“成为策略,却未能实施”这句话的深层心理根源。

当你取得成功的时候,你总觉得自己领导有方;如果你失败了,你应该指责你的下属不够努力。广泛存在于人们无意识中的归因偏向,强化了基于结果成败的英雄观,看似不合理,实则也无可奈何。毕竟商业的成败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甚至是相互的因果关系,所以往往很难找出或理清成败的确定性逻辑。

战略成果很难衡量

现实中,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和复杂的因果关系,意识、动机、行为、理性、情感和本能,人们看不清、分辨不清,这使得人们很难只通过努力,而只能根据结果来评价每个人的工作优劣。

德鲁克认为,管理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它的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结果。

战略也是一样,因为事前很难争辩,所以事后要看结果。问题是成就的定义本身就有争议,更难将群体绩效分解成人。

比如▌,结果是什么?它可能涉及当前和未来、局部和整体、稳定和创新等。怎么鉴别?怎么分?虽然一个战败的士兵不会勇敢,但如果他只以成败论英雄,事后就被怀疑是明智的。不可避免的是,当人们听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谈论文化、精神和人时,总会感到有些奇怪。

毕竟仔细想想。很多之前成功过,又因为各种因素失败过的创业者,在吞下自己的苦果,甚至锒铛入狱之前,都曾经在风光里谈过文化,谈过精神,谈过人。鼓励创业、创新和企业家成长,输赢的氛围是极其有害的。

策略就是抓住关键

当一个行业充满竞争时,很多时候,最后的胜利可能只是群体进化的巧合结果。据说张瑞敏认为,海尔没有“成功”二字,所有的成功都是偶然发生的。这似乎表明,策略不一定是预先设计和有意行动的结果,也是偶然和事后总结的产物。

对于企业或个人来说,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没有最终的结果,只有“活”的过程。活着就是一切,不仅要活得好,还要活得长久。那么,用什么来评价“活着”的过程呢?特别是在关注现在生活的同时,如何才能考虑过得好,活得久?这些看起来都挺有想法的。

从生命过程的角度来看,战略是一系列行动的集合,在不同的阶段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选择。这意味着策略的本质是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即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找到关键,因地制宜,采取对策。正因为如此,战略需要与时俱进,有永恒的疑问,没有终极的答案。

战略是抓重点,一定要认清形势,确定决策的前提。从精心设计到巧合,从战略创意到战术行动,有无数的战略可能性,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做法。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系统越复杂,环境越多变,战略就需要越开放,通过学习和探索,它将成为生态繁荣的适应者。

综上所述,基于现实考虑,战略和战术是密不可分的,过程和结果是无穷无尽的。就像饿了要吃,渴了要喝一样,在这里吃喝水是一种策略还是一种战术?似乎是,又不是?生活是一种策略,暂时的需要就像战术。根据饥渴程度的不同,两者是不断变化的,不是一个或另一个,而是相互结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面对复杂的环境,各种不断的变化,无限的组合,为了成为优胜劣汰,企业的战略重点在于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扎根市场,注重创新,从容选择,与时俱进,即以“对症下药,防患于未然”为核心,做好两件事:抓住关键,自我超越,寻求突破——迎接机遇;守住底线,修身养性,防止失控——避免陷阱。

1.《战略是什么 【解读】战略到底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战略是什么 【解读】战略到底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7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