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一根芦苇

中信出版社

《中国故事》

一根芦苇

中信出版社

在大学课堂上教儿童文学的时候,我经常问学生,他们小时候读过哪些民间童话。同学们讲的文章大多来自西方,以格林童话为主,可以不假思索地报道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让他们讲了几个中国民间故事后,就开始犹豫要不要暂停,能上市的作品寥寥无几。每当发生这种事,我都会生出许多感触。中国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不乏精彩的故事。民间作家编的民间故事也很丰富,但为什么中国故事没有在当代儿童的童年留下强烈的记忆?我觉得这主要是沟通的问题,缺少适合孩子的文字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当我拿到一部舒威写的《中国故事》时,我的内心相当复杂,充满了期待和一丝怀疑。因为在世界童话史上,著名的民间作家、语言学家或作家,如德国格林兄弟、英国安德鲁·朗、意大利卡尔维诺等。,一般负责收集整理各国的民间童话。这样著名的人物和名字,似乎也配得上这个伟大的工程,值得我们的信任和信赖。易维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虽然她同时处于文学的世界和儿童的世界,但和那些伟大的形象相比,她几乎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但是看完这81个故事,不得不说,一个芦苇的描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她有着清晰的给孩子讲故事的意识,不仅把中国的故事叙述得生动形象,而且用宗教信仰和热情在文本中传达生命的力量和温度,给人以感动和感悟。

一根芦苇对中国故事的热爱来源于生命的血液。从很小的时候起,怡薇就深深地被爷爷和妈妈讲的古老故事迷住了,这些故事成了她童年无法忘记的重要记忆。长大后,她开始为孩子复述令她着迷的中国故事,或许是为了重温童年的美好时光,追寻她成长的精神脉络。于是,一根芦苇把自己的生命温度注入故事,让他们显得真诚迷人。罗隐的故事,范丹的问佛故事,还有那些带有禅意的故事,都表现了作者个人的道德偏好和情感色彩。孩子不一定能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但故事中蕴含的简单道理却可以成为播在孩子心中的种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激励孩子的内心。

艺威的目标是为中国儿童建立一个中国故事图书馆。所以在挑选故事的时候,她已经把孩子放在心里,非常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想象力,甚至刻意把故事做得有点幼稚。易维以《卖香屁》作为《中国故事》的开篇,显然有她特定的意图。她想摆脱过去中国故事中“充满真实”、“土而平淡”的形象,尽力表现孩子的审美偏好。一方面,艺威秉承民间说书人的态度,用最简单的方式讲故事,“把每个故事都做成自己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作家,她通过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让故事“凭着自己的力量复活”,“变得生动、形象、迷人”。

重述过程中的文献加工和改写主要通过细节来实现。比如眼前的动作描写,生动的对话,真实深情的内心想法,都让原本简单的民间故事文本自由舒展,从中长出的枝叶鲜花,无疑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有时候,一根芦苇会在情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整个故事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养狗》结尾,她把淹死哥哥的小渔船换成小黄狗,跑回阿迪家,真是一个绝妙的创作。虽然很多孩子之前看过《养狗》,但一个芦苇版让他们充满了新鲜感。当他们听到最后的结局时,他们的眼睛是明亮的。应该说《中国故事》里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怡薇却用她特有的语调和节奏把故事描述的非常精彩。看过《拯救飞来峰》、《宝老黑申智大青狮》、《卢沟桥的狮子》等熟悉的故事后,我们似乎能够亲临现场,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感受到紧张、嬉戏和欢乐。

这些地道的中国故事,自然包含着传统的价值观,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取向。在叙事的过程中,亦维总是试图触及故事的核心,捕捉故事的灵魂,丰富故事,与现代价值观产生共鸣。通过她的叙述,孩子们可以触及故事的精神核心,并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真正的情感认同。这样,故事对孩子的价值就不会停留在简单的道德结论上,而是通过简单、天真、睿智的民间话语,让孩子懂得如何敬畏地对待自然和生命,以平等的心去观察和尊重他人。

易维说:“我编的中国故事是属于中国的,但我写的版本是属于我的。”她像农民一样工作,像范丹一样,怀着“但是做好事,莫问的未来”的心情,花了十年的时间整理和描述《中国故事》,每个故事都刻上了自己的生命印记。易维被中国故事的魅力所折服,她的描写还会继续。我觉得,如果她能把某一类型的故事整理出来,在后记里更清晰地展现故事的产生和发展,可能会让作品更专业。当然,作为一个给孩子讲故事的重述者,易维显然达到了她的目的,她的《中国故事》也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1.《为中国的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为中国的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85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