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剧作家费迪南·冯·席拉赫的《恐怖袭击》自2015年秋季首映以来,已成为近年来德语国家剧院最受欢迎的新剧之一。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教育剧。前法律系学生Schirach通过虚构的案件情节设置了一个道德悖论:为了拯救慕尼黑安联体育场7万名观众的生命,空科赫机长果断击落了一架载有164名乘客的客机,该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科赫是英雄还是凶手?该剧要求由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的观众和法庭成员来决定科赫是否有罪。
在这次来京演出的纽伦堡国家剧院版本中,导演弗兰克·柯本对舞台进行了极简抽象。演员的背后是六个巨大的字母:“恐怖”。在舞台上展示人物和使用口号是布莱希特教育戏剧中常见的技巧。柯本的舞台表演没有花哨的形式,而是直接指向主题,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内容上;剧情的提前设定也是一步一步紧紧围绕主题,用激动人心的语句把观众吸引进来,让观众听清楚不同当事人对这个案件的法律和道德立场,逐渐了解事件各个方面的复杂情况,让观众最终用自己的理性做出独立判断。
现实中,2005年德国联邦议会讨论过类似9/11的恐怖分子劫持事件。讨论的结论是,一个人的生命不应该为了拯救另一个人的生命而牺牲。在整个排练过程中,演员和导演一直在讨论这个虚拟案例。这种排练中的理性讨论,在舞台表演中是可以被观众感知到的:舞台上的演员不仅在表演,还在布莱希特所谓的“科学时代剧场”中承担起叙述者的责任,期望引导观众与剧情保持理性的距离。
在我观看的表演中,中国观众被演员的叙述和表演深深吸引,对剧中设置的复杂情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了投票,最终以100多票对90多票的微弱优势判定队长有罪。在德国各剧院的演出统计中,德国观众判定队长应该以微弱优势无罪释放。这个区别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创作者的初衷明显是倾斜的。导演柯本让一个英俊端庄的老演员扮演检察官,而一个不漂亮的年轻演员扮演一个衣冠不整、不拘小节的辩护律师,显然是想给观众一些暗示。也许习惯于支持节目的中国观众大部分接受了这些暗示,而习惯于持批判态度的德国观众坚持对主持人的建议进行评判,造成了投票结果的差异。事实上,这部剧并没有对德国的宪政制度和人道主义法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质疑,也没有挖掘出恐怖主义的根源,这就是剧的局限性。如果这部剧的主人能借这次中国巡演的机会,对另一个国家的观众的不同反应进行分析和反思,然后把这种反思运用到以后的排练中,可能会让这部作品走得更远。
《39步》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于1936年拍摄的著名谍战片。纽伦堡国家剧院的导演佩特拉·路易莎·迈耶将这部悬疑电影恶搞成了一部搞笑喜剧。吴梅把舞台设计成一个折叠的绘本,而四个演员在2D和3D空之间故意互相帮助,以创造喜剧效果。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意大利即兴喜剧、响板喜剧、卡巴雷等许多传统的欧洲喜剧表演,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在喜剧表演中,节奏很重要。节奏短半秒,观众就不会笑了。在国家大剧院的剧场里,中国观众笑个不停,最后站起来为演员加油。好像完全没有语言文化障碍。这可以说是德中文化交流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柏林德国剧院的《一位女士的归来》也跨越了文化的界限,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导演巴斯蒂安·克拉夫特在当代流行文化中找到了——Lady Gaga,复仇者克拉拉的翻版。他在演员的表演中穿插了大量Lady Gaga的流行歌曲,将50多年前的剧本Duerrenmatt变成了高度程式化的卡巴雷,与今天的当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首映的当天上午,有观众问中国人看剧有没有文化障碍。我回答:“其实不多,因为现在的德国年轻人听Lady Gaga,中国年轻人也是。”另一位嘉宾冯郑源老师也回答说:“用心去看这部作品吧。”果然,当晚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有观众反映觉得这部作品离自己很近,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近年来,中国观众对德国戏剧作品的印象正在逐渐改变。自从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推出《门外》、《哈姆雷特》等典型导演的剧场剧后,大家一直觉得德剧很难懂,所谓“业界叫好,但不吸引很多座位”,甚至对其有偏见。今天随着一系列各种风格的德剧的推出。),中国观众逐渐改变了对德剧的印象,觉得接受起来没有太多障碍。事实上,德国戏剧建构的关键在于关注当下,将经典文本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在文化艺术交流中,国家大剧院充分考虑观众从专家圈到戏剧大众接受外国作品的能力,是可喜的一步。
1.《面向当下的剧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面向当下的剧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8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