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开启了“打造支点、走在前沿”的新征程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走访民情,听取民意,观察民生。一路轻车简从,一路为民务实。

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列,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的新定位和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视察的细节和话语深深印在6000万荆楚儿童心中,也指导着荆楚三年来相关工作的实践和推进。

“技术创新要有自己的东西”

“我们是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方面有自己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说,在开放的形势下,我们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引进,关键技术还是要靠自己。

2013年7月21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厅”。习近平总书记向烽火科技集团董事长、武汉邮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佟国华询问了企业的产业规模、税收和利润等情况。当得知烽火科技超大容量传输系统可同时容纳14.8亿人双向通话,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时,总书记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

得到秘书长肯定的武汉邮电学院,今年8月再次创下光传输世界新纪录,实现全世界48亿人同时在一根光纤上通话。这是该研究所三年来第五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并牢牢掌握光通信领域的国际标准。

武汉邮电学院的不断发展是武汉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案例。武汉作为重要的工业城镇和科教中心,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转型升级。

今年3月,总投资1600亿元的国家记忆工程在武汉“中国光谷”破土动工。这是武汉历史上最大的工业项目。未来将建成世界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大量手机和电脑将使用武汉作为“中国核心”。

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成为武汉新产业的基础,锻造武汉城市新的灵魂。2015年,武汉重化工业产值同比下降3.82个百分点,但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创下新纪录。五年来,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了近两番,年均增长1500亿元至2500亿元,描绘了这座大城市全新的产业图景。

不仅武汉,湖北省也正在形成高科技产业飞速发展的局面。去年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此前的武汉、襄阳、宜昌、孝感、荆门高新区相比,湖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达到7个,居中部地区首位。同时,经省政府批准,湖北先后设立黄石、荆州、十堰、葛店等18个省级高新区,构成沿江、汉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可喜的是,湖北近年来一些急需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超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多次刷新全国光传输最高纪录,进入世界前列;大功率激光器、9轴联动高性能数控系统等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一批空空白...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欧阳万昆表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是湖北近年来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升级”逐渐成为湖北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

最新统计显示,湖北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快。2016年前三季度,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消费升级产品、工业升级产品、绿色发展产品形成快速增长;产能过剩行业产品增速明显放缓,电力石化行业下降44%,平板玻璃下降7.1%,生铁和粗钢分别萎缩至2.2%和2.5%。与此同时,在解决产能过剩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湖北计划在三年内削减粗钢产能299万吨以上,并关停8家钢铁企业。截至9月份,已减少338万吨,8家企业全部关闭。

“小康不小康,关键是看老乡”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告诫各级干部:“小康社会的关键是看老乡。”

湖北省最东端黄梅县独山镇东莞村,紧邻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龙干湖。日前,记者在独山镇东莞水产合作社养殖基地看到,十多辆运鱼车在排队收鱼,渔工们不畏严寒,吆喝着军号,折着网线,抓着一尾鲜鱼,扬着,存着。一筐筐刚出池塘的鲜鱼被装上,运到北京、天津、四川、江苏、新疆等20多个省份,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

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地势较低,滩涂较多,三面环水,素有“六江两山两田”之称。种植传统作物效率低下,经常发生涝灾。贫穷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看东方的人,“有的女人不嫁东方,有野心的不留东方”传遍了左邻右舍。逐渐成为无人愿意涉足的“无人之地”。

为了摆脱贫穷的根源,东莞人一直在努力思考。近年来,全国掀起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潮流逐渐蔓延到东莞。东莞村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决定因地制宜发展湿地农业,将“洪水”改为“水利”。

东莞村党支部书记柯朱桢说,20世纪60年代末,该村东西两侧靠近湖边有2200多亩低湖田。过去,这个村子把低湖的田地承包给村民种植水稻和藕。因为地势低,容易涝灾,耕地没有保障,农民望天,村集体收入很低。

前几年,该村引进外商,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1000亩虾稻共作基地、1000亩水生蔬菜基地、200多亩鱼塘,低湖田成为“聚宝盆”。

为了扩大渔业生产,增加村民收入,该村带领108名村民成立了东莞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了甘源湖邻近低湖田的1800亩水面,发展了“四大鱼”网箱养殖。仅成员人均年收入就达到4万多元,渔业真正成为了富民兴村的主导产业。

对于不适合养鱼的水田,村里采用荷花养鱼的方式。今年,东莞村开发了1000亩莲藕,用莲藕田养鱼。估计亩产藕2000多公斤,鱼100多公斤,平均亩产纯收入比常规养鱼高1000多元。

该村还建成了远湖生态休闲渔业园,并投资建设了湖边的“东莞亭”观察平台,可用于捕鱼和娱乐,以及观赏花卉。"省内外的游客一年到头都来这里."柯朱桢高兴地说:“东莞村已经成为鄂皖交界的生态休闲渔业中心。农民平均每亩每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也可增收10万元以上。”

独山镇党委书记马聪说:“像东莞这样的村庄在独山并不少见。”在湖北,还有许多像独山这样的传统农业城镇正在向现代农业城镇转变。

这一系列变化与湖北连续三年将“现代农业”写入“一号文件”密切相关。湖北作为农业大省,粮油、淡水产品、水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但目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落实新理念,从根本上增强农业竞争力,解决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等各种问题。

近年来,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湖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湖北粮食总产量达到540亿斤,实现“连续12次增产”。油菜籽和淡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业挺进万亿俱乐部,“舌尖上的产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吃湖北粮食,喝长江水,品尝荆楚风味。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新成果”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我们必须高度珍惜大自然赋予湖北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求湖北“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新成绩”。

湖北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是南北的地理气候分界线,也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三峡、丹江口等境内地方承担着长江生态安全和“一江清水送北京”的使命。但由于过去重视不够,过度开发利用,许多林地资源遭到破坏,青山变成黄土包,留下滑坡、水土流失等隐患。

2014年12月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发布《关于加快荆楚绿色覆盖行动的决定》,规划在三年内实现全省全面绿色覆盖。

“到2017年,全省宜林地、非常林地、河道绿地、村庄绿地全部实现绿化,新增林地面积56.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0.5%,森林蓄积量3.2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860.67万公顷。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初步形成六大森林生态安全体系。”湖北省林业厅厅长刘新池表示,这是为了将这项任务从10年缩短到3年。

干部群众迅速行动起来,推动植树造林。许多企业加入进来,逐步减少资源消耗,生产绿色产品,为企业的发展设定了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前提。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习惯的概念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形成的。

在生态保护和恢复中,生态脆弱区是重点。为了确保三峡大坝库区的生态安全,湖北宜昌大力建设长江生态走廊,包括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的生态屏障、莫吉山等三个绿色楔形和运河等四条河流生态轴线。十堰市全面推进丹江口水库周边生物隔离带和汉江防护林带建设,致力于将水库周边12个镇建设成“水中林,林中城”。

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西陵村4组是三峡水库边上的一个山村。过去,由于三峡的蓄水,经常发生滑坡。54岁的郑秀珍对这次滑坡记忆深刻。“半夜听到山崩声,就像恶魔进村拼命往外跑。”现在长江沿岸都种了树,甚至房子前后都种了柑橘树。“现在绿化好了,滑坡很多年没发生了,不怕大雨。”

绿色示范村、森林城镇、林业生态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从村到市,每一级都有自己的载体。“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没有主人就不种树,没有主人就不造林”,这些理念正在荆楚绿化行动中得到落实。“种一棵树,活一棵;做一块,变成一块。”过去“年年造林无林”的痼疾消失,造林效果巩固。

刘新池说,仅过去两年,湖北就完成造林726.4万亩,新增国家森林城市3个、省级森林城市3个、国家湿地公园18个、国家生态文明先锋示范区2个,涌现出一大批森林城镇和绿色示范村。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湖北正在展现,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走廊正在形成。

1.《湖北中部崛起 湖北: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湖北中部崛起 湖北: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79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