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0多岁了,每天贴手工红薯粉条、水晶红薯粉条、即食红薯粉条、粉丝、酸辣粉条,做一些零敲碎打的工作。我一年挣两万多,不用担心挣钱。重回贫困。”
6月16日,贫困户马自珍在河南省沈丘县李老庄乡王白庙村红薯加工车间兴奋地告诉记者。“新鲜红薯直接卖,市场上一斤才五六毛钱,加工成桶装速溶粉丝和酸辣粉可以卖到10倍的价格,产品还是很受欢迎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都不敢相信。当天,记者走进位于村里的天宝食品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厂房。我看到120多名村民穿着工作服,包括30多名贫困村民,他们在两条生产线上笑得前仰后合。
不远处,十多名青年正在往箱子里装汽车。“我们的风扇和酸辣粉都是在封闭的汽车生产线上生产的。只要在电脑上设置好程序,机器就会自动搅拌、蒸、冻、压、切,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产品更加环保安全。”该公司负责人王克斌说。
红薯汤和包子离不开红薯。这句俗语形象地描述了食物短缺时代人们和红薯的联系,当时种红薯是为了填饱肚子。如今,被称为“红薯哥”的王克斌对红薯大做文章,使其成为引导当地人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
王克斌,40岁,曾在外地工作,担任王守义“十三香”总代理多年。他所在的王白庙村距离县城20多公里,是一个1500多人的贫困村。2014年,该村385名村民中,有130户是已经办了卡的贫困户。
王克斌开始围绕甘薯精细加工改革供给方。35岁时,王克斌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创业。然后他转让了800多亩村民的土地,建立了优质的红薯种植基地。他先后成立了新垦红薯种植合作社和天宝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合作社+公司+基地+村集体+贫困户、连接“小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建立了集种植、加工、订单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王中银,一个62岁的贫困家庭,家里有三口人。“这几年,我老婆和我老婆一直在这里做家务。两人一天交120,收入稳定,赚钱养家。”王中银向作者“炫耀”。现在都是公司的铁杆员工,家里2亩多有合作社,每年增加收入3000多元。如今,我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口袋里还有很多存款。
“近年来,以‘红薯哥’为首的10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没有一户重返贫困。他的方法是:合作社根据个人种植红薯的意愿和意愿,实行“两免一统”,即免费提供机耕服务,免费提供优质红薯苗,统一订购保价回购;所有愿意在合作社或公司工作的人都会被分配到职位。他每年支付村民高达300万元的劳动工资。”李老庄乡党委书记颜瑜说。
据介绍,如今,以“大红薯”为依托,刘庄店、刘谦、兴庄、周莹等周边城镇的20多个种植合作社已种植优质红薯2万多亩,许多农民和贫困户通过种植红薯实现了脱贫。
"我们林家福合作社种的八百多亩红薯是非卖品."北阳集乡的大红薯种植户林雷蒙德告诉笔者,种植高淀粉夏红薯每亩的收入是种植玉米的三倍多。
“三大红薯生产一斤好粉条,加工效益翻倍。我们种植或收购的红薯全部用于加工。”说话间,王克斌给了作者一根手指算了一下详细的账:“如果把红薯改成水晶粉条和手工粉条,初步提高了红薯的附加值,那么生产方便粉丝和方便酸辣粉就更有效了。一磅新鲜土豆6美分。按照五比一的粉产量,每亩7000斤红薯可以卖到4200元;烘干成1400斤淀粉加工成水晶粉丝和方便粉丝1.6万元;而晶莹剔透的桶装酸辣粉可以卖到3万元。”
“红薯哥”给了爱心,村民们得到了实惠。近年来,王克斌还斥资20多万元用于村内废弃坑塘改造、文化广场、道路绿化等公益建设,受到村民的好评。
今年,疫情突然爆发后,王克斌召集工人加班生产了7000块价值42万元的纯红薯酸辣粉,捐赠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霍磊山医院,并向在前线战斗的白衣天使发出了河南的爱和支持。
“在‘天宝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红薯种植加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的支柱产业。“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说,全县商品红薯种植面积已达10多万亩。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升级和供应链建设,也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粮食安全和高效农业的统筹兼顾和进步。
1.《红薯哥 “红薯哥”的供给侧改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红薯哥 “红薯哥”的供给侧改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80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