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自己的轮椅阶层”
赵娥娜
不久前,一则新闻令人感动而悲伤:浙江淳安一所农村小学的12名教师,三年来每周轮流走8.5公里的山路,教一个13岁的残疾儿童。“一个人的轮椅班”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伟大,也体现了残疾儿童的教育。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不足,中西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薄弱,残疾儿童入学保障更加困难。近年来,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从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分离,到特殊教育与“常规课堂学习”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从教育部和残疾人联合会,发展成为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从过去的团体护理到“一人一案”的个性化服务;以前只统计视力、听力、智力残疾的孩子,然后统计自闭症、脑瘫、多种残疾。“全覆盖、零拒绝”不仅是一个要求,也在慢慢变成现实,不容易。
日前,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第二次特殊教育促进计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残疾儿童青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要达到95%以上。这意味着中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将从“基础普及”发展到“全面普及”,入学率将从90%提高到95%,达到世界较高水平。这是继今年年初通过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后,中国8500多万残疾人,特别是数百万残疾儿童收到的又一份礼物。
从“基础普及”到“全面普及”,看起来指标并没有多大的提高,但是国家和社会要为此付出很多努力。因为这意味着国家把残疾人自我成长的需求放在首位,开始改革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比如加强特殊教育的资源配置,真正保证全国30万人口以上的行政县至少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巩固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防止残疾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威慑”学校;还需要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有效解决“谁来教”和能否教好的根本问题。
从经济成本来看,特殊教育可能更贵,投入产出比也不太高。但从教育的角度,我们会发现,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可能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学科。它不仅融合了教育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还要求教育者站在人性的角度看待每一个孩子,没有考试分数,没有排名,没有消极,没有冷漠,没有急躁,尊重差异和失败。其中有教育的起源,有教育的理想。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残疾的存在也能让健康的人懂得用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不仅看到失去的,也珍惜得到的。在享受科技和社会进步成果的同时,懂得以礼相待弱者,和睦相处,珍惜回报……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重要的人性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殊教育是给每个人的礼物。关爱残疾人并不意味着健康的人盲目付出,整个社会都会在更高的层面上有所收获。当一个社会,不管身体上有什么缺陷,每个人在基本公共服务上得到同等程度的照顾,那么国家和社会就会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1.《12名老师轮流每周走山路为1个13岁残疾孩子上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2名老师轮流每周走山路为1个13岁残疾孩子上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80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