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大才女之一:史良

史良(1900—1985),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大律师、著名法学家,中国第一个女部长。是民国十大才女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女性。

史良出身于常州世代书香之家,自幼秉承了父亲倔强的品格和母亲干练的气质,从小聪颖过人、才思敏捷、口才杰出。1919年史良参加“五四”运动,担任常州女师同学会的会长,还被推为省立第五中学、常州南师和女师三校学生联合会的副会长兼评议部主任,参加了学界联合会。为了查禁日货、鼓动商界和工人罢市罢工,她经常在外进行宣传演讲,许多函电文告均出自史良的手笔。史良1923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学攻读法律专业,1925年“五卅”运动中,史良积极组织了示威游行,以至被捕,释放后主编了一个名为《雪耻》的刊物,宣传民族独立,反对列强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正式成立,选举宋庆龄、沈钧儒、史良等40余人为执行委员。为了推动国民党抗日,她曾同沈钧儒、章乃器、沙千里作为救国会的代表,到南京请愿,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国民政府悍然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史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史良是“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君子,她在狱中拒绝敌人的诱降阴谋,坚持爱国无罪的正义立场。法庭上,史良穿着香云纱的连衣裙,水红色压白花,质地温存纤柔,微微透,微微薄,艳惊四座。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李公朴与史良是常州人外,“七君子”的辩护律师也是一位常州人,他就是张太雷的堂兄张志让。张志让早年留学欧洲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是民国著名的大律师,历任北大、复旦等名校教授,新中国诞生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史良和张志让这两位常州籍大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才思雄辩,他们严密的词句和幽默风趣的思辨使得法官们哑口无言。直到七七抗战开始后,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史良等才被宋庆龄、何香凝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史良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会法律顾问,以律师的身份继续为争取民主、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进行着积极的民主革命活动。新中国诞生后,史良担任了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部长,并担任中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常州历史上职务最高的女性。

民国十大才女之二:盛爱颐

盛爱颐(1900年——1983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实业家,是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上海百乐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原南洋公学)校董,是上海最大的资本家——常州人盛宣怀的七女儿。盛爱颐从小聪明伶俐、见多识广,是盛宣怀最为宠爱的女儿,盛爱颐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她精通英文,能画善绣,写得一手好字。她16岁那年盛宣怀去世,盛爱颐便已是亭亭玉立、如花似玉的豪门闺秀了。盛家子女中,当数四少爷盛恩颐(汉冶萍钢铁集团总经理)和七小姐盛爱颐最有才能和胆魄,他们遗传了盛宣怀的优秀基因。盛爱颐外表柔美秀丽,但内心坚韧刚烈,其桀骜不驯的气质不亚于史良,她一生历经波澜,创办上海百乐门舞厅,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

1932年,盛爱颐用官司赢得的50万大洋建造了一座六层美式风格的大楼,创办了“百乐门舞厅”娱乐公司,时任国民政府的上海市市长亲自出席开张典礼。百乐门舞厅建成后立即成为了上海最负盛名的豪华娱乐会所。张学良等国民党高官经常光顾,宋美龄经常在百乐门举行招待酒会,陈纳德陈香梅的婚礼在此举行,徐志摩陆小曼是常客,卓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慕名前来跳舞,百乐门也是黄金荣杜月笙等大佬们经常聚会之地。

百乐门已经成为上海上层生活的一部分。从盛爱颐创办“百乐门舞厅”,追溯到盛宣怀与中国近代工业,可以发现盛家为发展中国民族产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娱乐场所,竟然也出自盛家小姐之手。盛爱颐同时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她本身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公学)校董,她把盛家愚斋藏书楼的十多万卷藏书全部捐献给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

民国十大才女之三:吴健雄

吴健雄(1912年——1997年),江苏苏州府太仓县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曾获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其丈夫是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家骝(袁世凯孙子)。吴健雄是民国十大才女中唯一的科学家。

吴健雄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吴仲裔在家乡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由于父母提倡男女平等,吴健雄从小就能与其兄弟一样读书识字吴健雄是吴家出生的第一个女孩。吴健雄自小长得眉清目秀,美丽动人,十分讨人喜欢,在学习方面,吴健雄已显现出颇不寻常的超人智商。

吴健雄1936年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1944年参加了美国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1958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1982年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吴健雄以其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1934年,吴健雄即赴美继续深造。此后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吴健雄为世界现代物理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博士在读期间就参加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解决了连锁反应无法延续的重大难题,被人们称为“原子弹之母”。她还验证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和“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并先后获得了各国政府及世界著名大学颁发的荣誉、学位和奖励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物理女王”。

民国十大才女之四:陈衡哲

陈衡哲(1893年——1976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史学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陈衡哲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其他才女的榜样和老师。在她的学生,涌现了一大批后来也成为著名才女的女性,如苏雪林、凌叔华、吴健雄、吕碧城、庐隐、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丁玲、谢婉莹、林徽因、冯沅君、袁昌英等等。可以说没有陈衡哲的引导,就没有人才辈出、绚丽多彩的民国才女这一群体。所以陈衡哲不愧为“才女之母”。

陈衡哲出身在世代书香的常州名门,祖父陈梅村是清朝进士。陈衡哲、盛爱颐、瞿秋白、吴祖光等都是远房表亲,他们的母亲们都是出身江南第一豪门的常州庄家小姐。其中瞿秋白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2岁任北大教授),陈衡哲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远房表姐弟一起创造了中国教授史上的纪录。陈衡哲1911年进入上海爱国女校,1914年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留美期间,先在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

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和国内的陈独秀遥相呼应,高呼“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陈衡哲以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悟,才华横溢地挥笔创作,为新文学呐喊助阵。1917年,她用白话文创作第一篇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早一年多问世,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位女作家。1928年胡适为陈衡哲白话小说集《小雨点》作序时称,陈衡哲是他倡导文学革命“一个最早的同志”。1920年,陈衡哲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在北大主教西洋史,同时教授英文。后又在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授,编著出版了《西洋史》、《文艺复兴史》等著作,其中《西洋史》影响最大,被列为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从1927年开始,陈衡哲编著了《中国文化论丛》。

苏雪林(1897年——1999年),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人,作家、文艺批判家。

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士宦之家,素以贤惠著称,给苏雪林以较大影响。1919年苏雪林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苏雪林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读书期间,受教于胡适、陈衡哲、李大钊等知名教授、学者,同学中又有庐隐、冯沅君、石评梅等追求新思想的才女,在师友的影响下,她的思想也深受震动,发生了很大变化。

1921年秋,苏雪林留学法国,她考入了由常州人吴稚晖在法国里昂创办的海外中法学院,学习西方文学和绘画艺术。1931年她接受安徽省立大学校长杨士亮之聘,赴安徽大学教授文化史课;同年受聘于武汉大学教授,直至1949年。在武汉大学执教期间,主要讲授中国文学史,基本国文和新文学研究。苏雪林与凌叔华、袁昌英并称为“文坛三女侠”。苏雪林在武汉大学执教历时十八年,1949年到了台湾,应聘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赴台南成功大学任教授,1974年退休。

苏雪林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一生为反鲁迅而战。苏雪林性格中常常显露出“善争辩”的特点。文学的讨论和论争主要是集中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文艺作品问题上,限制在文艺本身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学术之争。而苏雪林与鲁迅的论争与上述情况则迥然不同,从表面上看似笔墨形式,但内容的实质却完全脱离学术,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对立状态和人身攻击。苏雪林反对鲁迅的时间之长,发表文章之多,在历史上是少见的。随着时局的变化,苏雪林与鲁迅在思想上的分歧愈来愈大,其言辞也愈来愈激烈,真可谓“嬉笑怒骂,兵戈相见”。苏雪林在《自跋》中写道:“以鲁迅一生行事言之,二十四史儒林传不会有他的位置,二十四史文苑、文学传,像这类小人确也不容易寻出”。鲁迅用词当然也是一如既然的刻薄,双方语言都毫无遮拦,已然没有了应有的风范。从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苏雪林连续写了多篇文章《说妒》、《富贵神仙》、《论偶像》、《论诬蔑》、《论是非》、《过去文坛病态的检讨》、《对(武汉日报)副刊的建议》、《论鲁迅的杂感文》等,反鲁迅无论从内容及语言上都十分激烈。1949年,苏雪林到台湾后,她对鲁迅的态度便可想而知了。从五十年代开始,不停地撰文,继续她的“反鲁事业”。

民国十大才女之六:陆小曼

陆小曼(1903年-1965年),翻译家、文学家、画家,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陆小曼,可以说是民国十大才女中最为传奇,最有才华,人生最为坎坷,名气也最大的一位。她一生追求自由、坚持正义、不屈苦难,哪怕被误解被争议也保持着自身独立的人格。陆小曼兴趣广泛、天文地理科学戏曲无所不通,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读书过目不忘,天生丽质、美貌出众、气质如兰,而且性格高傲。在北京的大学时代,人称“皇后”。

陆小曼父亲陆子福(1873年-1930年),又名陆定,常州武进人,晚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陆定任财政部赋税司司长、中华储蓄银行行长。陆小曼母亲吴曼华,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副宰相)吴耔禾之长女,外祖父吴光悦,是清朝江西巡抚。吴曼华多才多艺,对诗词绘画和古文学都有很深功底。

1922年,陆小曼19岁了,人越来越漂亮,身材也越显婀娜娉婷。在这一年,她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赓(常州府无锡县人)结婚。王庚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普林斯顿大学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再入美国西点军校但学习。在这桩婚事中,陆小曼完全是被动的,她觉得自己和王赓之间在性情和爱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据说由于陆小曼当时是名满京城的社交界人士,因此她到哈尔滨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她的海报。由于性情不投,结婚半年后,两人失和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此时徐志摩似天外来客,闯进了陆小曼心扉。

徐志摩陆小曼结婚以后回到了上海,1926年与徐志摩婚后去海宁硖石之前在上海小住,是她与上海的第二次握手,那次尽管时间短暂,但陆小曼的心是涂了蜜的,因为身边有一个苦苦等候和追求的伴侣。1931年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18日,徐志摩乘早车到南京,住在何竞武家。徐志摩本来打算乘张学良的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才于第二天,即1931年11月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北京。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都刚届36岁,无一生还。时年陆小曼29岁。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从此陆小曼不修边幅、蓬头散发,似乎一下老了好几十个年头。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思念之情,我们还可以从她在徐志摩死后的几篇文章中看到。在徐志摩死后一个多月,陆小曼写了《哭摩》,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悲伤痛苦跃然纸上。1964年秋10月,陆小曼住进了医院,陆小曼住院时,隔壁病房正好住着老朋友刘海粟。两人在病房里碰到,真是感慨万千。他们聊起了已经遥远的往事,聊起了在地下已经三十余年的志摩,聊起了当年的那些朋友。临终前几天,陆小曼嘱咐堂侄女陆宗麟把梁启超为徐志摩写的一副长联以及她自己的那幅山水画长卷交给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先生,《徐志摩全集》纸样则给了徐志摩的堂嫂保管。1965年4月3日,一代才女、旷世佳人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过世,享年63岁。

民国十大才女之七:凌叔华

凌叔华(1900年-1990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文学家,画家。

凌叔华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身翰苑,光绪十九年中举人,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天津知府、保定知府、直隶布政使等职。他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王梦伯、陈半丁、陈寅恪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这种家庭,使她从小便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自小她就拜了著名的女艺术家、慈禧太后的画师缪素筠为师,还受到文化界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在七八岁时,曾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她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她的写作才华像第一枝出水的芙蓉,文采超众,引人注目,其作文常在校刊上发表。1922年二十二岁那年,她考入燕京大学,与谢婉莹为同学,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

1928年凌叔华与丈夫陈西滢(常州府无锡县人)到武汉大学当教授。此时,凌叔华与苏雪林、袁昌英结为好友,三个人在文学创作上盛极一时,有“珞珈三杰”之誉。凌叔华才貌双全,气质高雅,令世人歆羡。凌叔华为人亲和力极强,她与胡适、徐志摩等一批名士情谊颇厚。凌叔华将绘画当作事业来追求,她一生举办过许多次画展,大学刚毕业,她的画作便参加了国际画展,五十年代后,她在巴黎、伦敦、波士顿、新加坡等地举办过多次画展。

民国十大才女之八:谢婉莹

谢婉莹(1900年─1999年),福建福州长乐县人,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翻译家。

《小菊灯》,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就是出自冰心之手,文笔清新婉约。谢婉莹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自取笔名为“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和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战争,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1913年谢婉莹随父迁居北京,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谢婉莹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其间,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谢婉莹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她的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以爱为本。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繁星》、《春水》等。

1923年,谢婉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26年谢婉莹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9年6月15日,谢婉莹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博士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成家后的谢婉莹,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抒发着含蓄的嘲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3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1932年,出版《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

民国十大才女之九: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1955年),福建省福州闽侯县人,是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学。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是清朝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林徽因生于杭州,1912年随父林长民由杭州迁往上海,1916年全家迁居北京。1920年7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到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旅行,同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伦敦圣玛利女院学习。1921年回国在培华女中读书。1922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恋爱。1923年6月与梁思成同去美国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1928年3月与梁思成赴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1929年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讲授《雕塑史》,林徽因精通英文,也教授专业英语。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林徽因除建筑论文外,还创作大量文学作品,有《九十九度中》等。

民国十大才女第十位:张爱玲

张爱玲(1920年—1995年),上海人,作家。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租界,家世显赫,祖其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与大汉奸胡兰成交往并姘居,成为一生之历史污点。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病逝在美国。享年75岁。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个超级异类。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张爱玲的文字和她的思想一样,悲观而颓废、世俗而势利,甚至还有一点邪恶。但是能将世俗丑陋的一面表达得如此精致的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1.《盘点民国十大才女——才貌双全,钟灵毓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盘点民国十大才女——才貌双全,钟灵毓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