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媒体的“联姻”
本周一,强势科技网络媒体钛媒体与强势传统媒体《商业价值》签订基于估值基本对等的合并协议,展开了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的探索之路。在我看来,它的未来将试图沿着“面向大众的媒体+面向特定受众的研究咨询+包括活动在内的服务性质业务”这条“中国的Business Insider”路径展开。
作为一个媒体转型的观察者、研究者,我从来没有忽视过传统媒体的价值——虽然在商业上,传统媒体屡有困顿之声。当然,在多个场合强调新媒体的未来之时,我也从来没忽视过。其实网络新媒体起步时间并不长,资源并不深厚。
媒体圈一直都在讲所谓的“影响力”,真正意义上的影响力包括三个部分:告知、说服和行动。网络媒体的告知力很强,或者说,它们相对比较擅长做传播。而传统媒体的说服力则强一些,甚至可以让受众直接行动起来,因为它们在内容生产领域中耕耘多年。
曾经有一位学者考证过,就配置性资源(信源)和权威性资源(受众信赖度),所谓的传统媒体,并不比新媒体差,有些局部,还更强一些——最近类似腾讯网准备发力深度调研、做所谓研究性新闻,也只是刚刚开始的事。
这两者之间其实争斗了有年头。比较常见的做法,是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领域(受限于牌照许可证之类,新媒体去做一个传统媒体倒少一些,混壮了投资倒是有可能)。但真正意义上的非常深层次的且属对等性质的合作非常罕见。
多日之前就开始在江湖流传的某科技网络媒体和某财经传统媒体的合并消息,在近日得到证实。一方为由前财经财新资深记者赵何娟创办不到两年的钛媒体,一方则为《商业价值》这本在科技商业圈内颇受好评的杂志所属的传媒公司。
双方的合并基于估值基本对等,合并后,新公司创始人团队实施合伙制,由《商业价值》的出版人刘湘明任董事长,钛媒体赵何娟任CEO主管内容运营和新媒体业务,而另一位来自《商业价值》的重量级大佬万宁继续分管新公司的销售和研究。
牵手之后怎么走
稍微盘点一下合并双方的家当:
钛媒体,主要以一个网站为核心的平台,目前拥有近10万注册用户,社会化账号上微博有近160万粉丝,公众账号近20万订户。一年多来,先后有关于《中联通造假冲击波》、《做空网秦系列》、上海报业整合、广电业变局等多篇内容在各自相关领域形成极大的影响,一些名牌栏目[钛晨报]、[妙史]、[创业者自述]、[CEO说]等也都还颇受欢迎。
钛媒体比较注重维护运营自己的作者队伍,经过我用网络爬虫追踪查到,目前作者群体已超过1000人。与其它科技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略不同的是,相当多的作者并非媒体人和一般意义的自媒体写手,而是TMT细分领域中的实际从业者、运作者,包括很多大公司高管、高级职业经理人、投资者和创业者,这里有来自运营商的、视频行业的、纸媒行业的、广电行业的、投资行业的从业者,以及互联网创业者等等。
在一众语言调侃化的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之中,钛媒体的风格整体仍偏严肃,目前还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唯一来自新媒体的供稿源。
另外一方,《商业价值》,其实也不能完全就定义它为传统媒体。因为除了杂志之外,它并非在新媒体上毫无作为。它的移动客户端App装机量为150万,月活跃用户也在60-80万,在人民网组织的一场评比中,杂志类App中排名榜中位居第二,商业杂志类排名第一。
另外,它还有一个线上的社区ITValue,号称中国最大的CIO社区,聚集了3000多家大型企业的首席信息官。依托这个线上社区,它还有一个线下的活动组织“千亿俱乐部”——取名这3000名CIO手上一共有过千亿的预算。
网络新锐媒体比较擅长在互联网上的新玩法,传统媒体则更强于一些深度内容制作以及线下资源维护。对于两者的合并,根据我对钛媒体和《商业价值》的了解,大致上,新公司可能会在如下方向发力:媒体、研究、2B的增值服务。
无论是钛媒体还是商业价值,都是媒体圈内的商业组织,在内容上继续深耕是没有疑问的。媒体这一块主要目的是为了经营上的效率提升——也就是树招牌,打响知名度,提高名誉度,建立公信力。内容传播上,钛媒体比商业价值略强,内容生产上,也可能有更多的手法出现,比如可能会对杂志做一些新玩法的尝试。
目前,杂志业内也有一些新的思考,比如说杂志只做重头深度文章等。新公司会不会这么干,可以后续继续观察。就这两家媒体过去一贯的内容风格,杂志基本上应该依然会以严肃沉稳为特征。
研究类业务,这一块业务国外的传统媒体《经济学人》做得风生水起,网络新媒体Business Insider也用力颇深。国内媒体则同样有多家在运作,比如财新财经两家杂志都在涉猎。《商业价值》本身就有研究团队和为机构提供定制化咨询业务。
赵何娟开始创业之初,曾和我提及“深度调研记者转行做DD(风险投资尽职调查)”这一模式,虽然后来不再听她展开。但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新公司会考虑布局这个业务。
2B的增值业务,主要是依托他们的CIO社区,ITValue。这个部分,《商业价值》本身已有基础,也有收入,钛媒体在去年末的一次改版时,露出了做职场SNS和企业招聘的痕迹,有可能在ITValue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细分领域中的高级猎头服务——比如各种CXO招募,或者一些重要岗位的招聘业务——比如产品经理。
面向大众的媒体+面向特定受众的研究咨询+包括活动在内的服务性质业务,这条路径,其实在国外媒体的实践中,比单纯的所谓收费墙来得更为可靠。无论是来自传统世界的《经济学人》,还是来自新世界的Business Insider,都已有小成。
在国内,钛媒体与《商业价值》合流,显然要说的是“中国的Business Insider”这个故事。合并之后,能不能发挥各自的强项与优势,将这个故事付诸现实,或可期待。
八卦任评说
最后关于这轮合并的一些八卦事宜,网上传得很多,有些很离谱。我写一点我个人所知:
两个公司合并这种事,不可能一两周就谈定。此前也有小范围传出钛媒体接受某媒体投资之类的传闻。最终是这两家选择易股合并,可以说彼此认同对方的价值。至于这个价值是多少,这事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从营运收入讲,商业价值这边,年入是数千万的规模,钛媒体这边,由于团队小成本低,2014年实现微利,也没什么奇怪。所以传统媒体给底子,新媒体给趋势,互相看对眼了,就在一起了。谈不上谁收购谁,谁吞并谁。
团队方面,至少我所认识的钛媒体几个核心编辑都还在。的确年头有一个去了另外一家科技媒体,还有一个编辑辞职要谋某个门户科技频道编辑的位置(也不知成了没成),但和合并的事一点关系都没有。要知道,这件事双方秘密守得很紧,直到上个月才在江湖里传出来风闻(其实那个风闻还错了,商业价值其实不算什么财经媒体,当时还有很多人猜是赵何娟的老东家财新)。
两编辑离职跳槽,就和一家公司合并大事有关系?不要那么搞笑。至于说什么采编团队解散,那更是子虚乌有的事。
本文没有提到商业价值这边的极客公园,这一块其实很早就单独设立公司运作。
1.《商业价值杂志 钛媒体找到了商业价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商业价值杂志 钛媒体找到了商业价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8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