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娘炮形象”在娱乐圈和影视圈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大有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的趋势。偶像女性化现象作用于网络空间,触发主流媒体、粉丝及部分网民的话语激辩,女性化偶像的自我审视与形象重塑;在审美文化碰撞中延伸了大众的审美边界和多元气质宽容度,但与此同时,偶像女性化气质认同的形成隐含着资产阶级价值观和话语霸权的训诫,弱化了受众的文化归属感与民族文化认同感。偶像女性化现象作用于线下生活, 影响着城市文化景观塑造及城市认知的阶层固化。就短期而言,受养成系偶像红利和技术优势影响,偶像女性化现象的短期热度尚在;就长期而言,随着政策倾向、网络文学价值重构、虚拟偶像产业的发展及双性化人格认同,偶像女性化过度发展的现象将会得到纠偏。
娘炮文化的现实影响
利益主体话语激辩与形象主体自我审视 主流媒体的“娘炮”批评。
其一是认为“娘炮误国”。新华社·辛识平发表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借助“病梅”隐喻,认为偶像女性化是一种病态审美,是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流量小生、颜值正义、小鲜肉源自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的推波助澜,消费“奇葩”“怪咖”,不断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其二是认为偶像女性化是女性崛起的矫枉过正。崇拜明星到消费明星,明星日常生活被粉丝消费,扩大化了。在日韩文化产业的影响下,中国模仿养成系造星模式,将偶像形象刻意朝着女性化外形塑造,以期满足女性受众需求,受商业利益的驱动,文娱公司主动摒弃成本较高的偶像角色经营,转向低成本的人设经营,明星成为粉丝日常生活语言,头脑里拟态世界作用于现实世界的日常生活,强化了粉丝消费的现实转化率,实则是披着女权维护外衣的消费主义植入,当下越来越多的化妆品广告以“女性打破传统束缚,重新自我定义”的相关理念设计广告创意,通过共情心理传递产品认同。
其三是导致了“娘炮”批评的泛化。娘炮批评的呼声引爆微博话题并迅速泛化,“少年娘则中国娘”的舆论甚至波及青少年偶像团体 TFBOYS 等原被认为励志、正能量的偶像。在娘炮批评的呼 声中,社会得以重新审视偶像女性化的影响,对偶像气质的塑造提出自己的期许,正如本杰明所言:希望的赐予是因为有那些不抱希望的人。
女性化偶像主体的自我审视。
肯尼斯·克拉特鲍(Kenneth.Clatterbaugh)认为“男性气概可分为四种,即男性的性别角色、男性气概刻板印象、性别理想、性别认同。男性对性别的自我认同在社会性别理想的约束下而发生变化。特定时代的男性表演,折射出时代症候。男性个体总是要被时代重塑,要符合社会文化所期望的理想男性气质。
个体总是要被意识形态询唤为主体,因此主体总是卷入无尽的生成过程中,男性个体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被重塑。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受社会文化内化和角色认知的影响,在他人的角色期待下从事自我角色行为。
在女性化的偶像形象呈现中,消费意识下的数据敏感使其不可避免的存在身体误用的部分,《开学第一课》邀请嘉宾形象引发“娘炮”批评后,央视开始做出禁止女性化男艺人的调整。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粉丝维护、主流价值和多元话语碰撞影响着形象主体的自我认知调整,风险规避的意识及从众心理影响,一些偶像开始通过晒肌肉等具有男性特征的行为呈现自己阳刚气质, 而光影转换下参与式星-粉文化的形成促使偶像依赖粉丝的不断反馈调整自身形象,与粉丝相互建构,培养忠诚粉丝;电子媒介带来两性气质融合,后现代审美裂变与资本力量助推消费意识需求迫使偶像在“始于颜值,终于才华”的审美期待中陷入“颜值”决定论的泥沼。
以蔡徐坤为例,在《豆榜》“蔡徐坤粉丝分析报告”中,女性粉丝占比 97%,年龄在 19-25 岁的粉丝居多,占比 53%,职业以学生群体为主,占比 57%,可见女性化偶像的粉丝以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主,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占比 21%的公司职员群体,充裕的消费能力为其追星行为提供了经济支撑。
粉丝在偶像女性化的形象迷恋中,受到的影响表现在粉丝消费、粉丝模仿中性化、女性粉丝择偶理想化等方面。
其一,自我主体性在媒介和商业利益的合谋中被消解。对女性化偶像的粉丝消费行为是以实现情感寄托为目的的,粉丝陶醉于媒介塑造的女性化形象而丢掉了批判的能力和选择的自由。女性化偶像在荧幕中往往以浪漫为日常,以温柔、体贴、细腻、男友力强的形象示人,而现实生活中的荧幕式浪漫往往以金钱为实现的前提,荧幕偶像呈现的完美人格在现实中也难以寻觅,因此也就加剧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捧、金钱的崇拜,增加了内心的失落情绪。现实生活与虚拟空间的形象裂缝强化了粉丝对女性化偶像的崇拜行为,粉丝在对女性化偶像的消费维护中丧失了自我理性。
其二,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当下,男性自觉的开始以女性审美期待规训自己,通过完善外在形象与内在心理以期获得在择偶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偶像形象影响真实社会中男性气质塑造,使女性化气质扩大化了。女性则以“偶像同款”“男友风”为其粉丝消费行为,使得以年轻女性为消费对象的产品多寻找女性化偶像代言,产品设计以女性化、中性化为主,在平衡偶像、粉丝与产品契合度上作出牺牲和妥协,时下流行的魅力红手机与这一逻辑思维不谋而合。
其三 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娘炮”批判热潮中,受从众心理和沉默的螺旋心理支配,“娘炮”批判愈演愈烈,键盘侠跟风居多,而“娘炮不娘”的支持声愈发沉默,批判的声音在网络媒介一时间成为支配话语,对粉丝的形象偏好开始起到规训作用。
如蔡徐坤的粉丝调查中,半数的粉丝并不喜欢网民对其“娘炮”的称呼,说明娘炮贬义形象色彩在网络空间的批判话语传播中已形成共同观念认知。粉丝对蔡徐坤的形象认知以“努力”为主要标签,说明粉丝所喜欢是偶像优秀的品质,圈层关系的培养使得粉丝圈外的大众与圈内的粉丝存在偶像形象认知差异,如蔡徐坤在粉丝滤镜下其作品好评率达 61.6%,而圈层外的好评率则跌至 13.7%。偶像批判与粉丝维护的对立局面因此形成。在粉丝-偶像的关系圈内,粉丝看到的是媒介塑造的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的人设,学霸、努力、温暖等的标签下,满足的是粉丝对偶像的情感性需求,为粉丝追求理想提供了榜样力量,究其实质,粉丝追随的不过是优秀的符号标签。
政府文化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手实行一系列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监管措施及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的政策。
通过对娘炮社会建构与影响的考察,发现女性化现象从古至今都活跃在社舞台上,同时又在不同的媒介语境下呈现相异的面貌。古代的女性化现象即男色或凭借着中国独特的男风自上而下的从王宫贵族流行至市井娱乐,或凭借着戏曲艺术在男女有别的传统思想约束下错位演绎,或在魏晋消极避世的时风中崇尚自我发现的玄学而爱好女妆。网络语境孕育的养成系偶像,在当前社会政策、后现代审美与二次元及日韩偶像文化、崇阴文化、网络文学和网络媒介传播等的社会建构下演绎着女性化气质新姿态。 这些都需要及时纠正!
1.《娘炮形象为何存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娘炮形象为何存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93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