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外国优秀的图画书,
你会有疑问吗?
中国的图画书都去哪儿了?
事实上,
中国也有图画书。
欧美绘本的历史似乎比我国的要早,1658年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出版的《世界图绘》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带插图的童书。
中国绘本历史
我国绘本的创作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候手绘的插图书也并不少见,尤其是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开端,带着大量插图的图书和杂志开始进入日常家庭。作为现代艺术和现代出版物的绘本,在中国的出现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清末民初及现代时期。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大量插图的图书和杂志开始出现。当时的《儿童世界》曾刊载“图画故事”栏目,用图画来讲述故事,图画清新朴素,文字朗朗上口,被视为中国绘本的萌芽。民国时期,开明书店的国语课本也带着很多插图,也被认为是现代绘本的雏形。还有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东郭先生》,张光宇绘制的《西游漫记》和丰子恺的儿童漫画,既是我国连环漫画的代表作,也是本土绘本的开拓性作品。
第二个阶段:解放后和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的重要时期,专业儿童出版社和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量优秀连环画,它们大多数运用民间艺术手法,或以版刻、壁画的形式,或以国画水墨及工笔重彩为主。如1954年王叔晖创作的《西厢记》和墨浪创作的《牛郎织女》,主要是彩色工笔画,故事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古典戏剧、小说;1977年孟庆江创作的《毛主席的望远镜》和1977年姚志华创作的《小鬼,你为什么参加红军》等都以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为主人公,展示了他们和孩子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其故事属于革命题材,绘画多以中国画为基础,完全是画家的手绘品。
这一时期,原创绘本以连环画的形式得到了很快发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出版了大量的连环画,连环画出版社还创办了《连环画报》等刊物,它们以图画和故事有效地匹配,宣扬主流价值观,直接为儿童读者服务,也给儿童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不过,“文革”十年,与其他文艺样式一样,原创绘本发展的脚步也几乎停止。不过,“文革”后期因为儿童绘本与政治较为远离,所以也出现了具有童趣的作品,如根据寓言作家彭文席的同名作品绘制的《小马过河》,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根据1973年的年画改编的。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至今。随着我国儿童出版业的发展,插图书、绘本和画报期刊得到蓬勃发展,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俞理的《老鼠嫁女》、于大武的《哪吒闹海》,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刘巨德的《九色鹿》、杨永青的《神笔马良》等,是一代代中国读者的美好的童年记忆。不过,这些绘本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绘本。
值得一提的是王晓明和周翔,他们两人最早启动了儿童绘本的创作。如1996年周翔创作的《贝贝流浪记》和1997年王晓明创作的《皮皮鼠吃跳跳糖》,都以童话故事为线索,绘画风格既有本土特色,也吸取了欧美绘本的优点。后来,儿童绘本创作者越来越多,作品也越来越多,如2009年吴带生创作的《小熊掰玉米》、2005年熊亮创作的《京剧猫》、2006年周翔创作的《一园青菜成了精》等绘本,超越了简单的插画艺术和连环画艺术,从而形成了真正的原创现代绘本。
中国绘本的差距
第一,绘本创作队伍不大。老一辈以连环画起家的艺术家,无法和今天的童书概念里的绘本艺术接轨,而且中年绘本艺术家的创作重绘画,不重故事,或者说无法创作故事,文字功夫不行。而年轻的绘本艺术家,虽然已有熊磊、姬妱华、画儿晴天(王净净)、保冬妮等出现,但总体来看,还缺乏集结型团队,在童书出版界还没有形成市场规模效应。
第二,与欧美绘本相比,我国原创绘本无论从绘画上,还是文字上,都存在很多的差距。如欧美绘本的整体性很强,一个绘本无论从封面还是到内页,每一页、每一个图画和每一个文字都连接得很紧密,意义都是互相诠释和提升的。但我国原创绘本在构思的精巧、绘画的精细、文字的张力等方面,还需要大加努力。而且在印制质量方面,我国原创绘本也不太精致。
第三,欧美绘本创作很多是一个人完成的,作者既是画家,也是故事作家,或者是诗人,他们能够把绘画和故事有机地融为一体。另外,欧美绘本主题很突出,都是关于爱、友善、亲情和美等的表现,但又不是为了表现主题而刻意为之的,往往是把教育意义很自然地融入了绘画和文字里,又展现了童心趣味的。但我国原创绘本在这一方面还不够,很多画家的画功很好,但文字理解力差,而有些儿童文学作家故事好,又找不到合适的画家。
第四,欧美绘本读者定位很准确。充分考虑了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家庭亲子阅读的需要,这既说明欧美绘本完全理解了童书的市场化特点,也说明欧美绘本艺术家、作家和出版人懂得市场规律,善于以恰当的文本来培育读者意识和阅读群体。但我国原创绘本有的概念很好,但过分突出了本土概念,却忽视了市场分层和读者的趣味。
中国优秀绘本推荐
即便是这样,仍然阻挡不了中国绘本告诉发展的态势。
小编特地挑选了中国感动人心的绘本。
1.《妈妈,买绿豆》
作者:曾阳睛/著,万华国/绘
适读年龄:2岁以上
这是来自台湾的原创绘本,有一种回忆的味道。其中的生活场景都是中国孩子熟悉的,街道、菜市场、货摊,还有煤气灶和忙碌做饭的妈妈。妈妈带着阿宝上街买绿豆,然后回家泡绿豆、煮绿豆、做绿豆冰,最后还种了一颗绿豆……图画非常写实、细致,街道商店中的货物陈列、价签、电话机和秤,家中墙上的涂鸦、燃气灶下盘碗的堆放,显得有当代感,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气息。在大城市老城区,或一些小城市、小县城仍然能找到与书中相似的画面。
总之,亲切的是,故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带有中国味的,突然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眼尖的孩子,还能够找出自己的生活场景与书中所描绘的不同。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与此相关的经历,比较异同。
生活即教育,孩子的成长就是从生活开始的。据了解,很多孩子对这个故事百听不厌,不少孩子读过这本书后,逛超市都吵着妈妈买绿豆。看似一个普通的故事,为什么能够轻易地打动我们和孩子?是故事将平淡生活中蕴藏的亲情找出来了。简单的对话,细致的图画,藏着母子间相依偎的感情。孩子一定会喜欢书里的妈妈,那是一位让孩子有安全感的妈妈。妈妈上街,带自己一块选食材;妈妈忙着为我做好吃的,我却一心玩玩具;妈妈还会让绿豆长出嫩芽,真是太神奇太有趣了。我想,孩子会从中看到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和付出,并内化出一份深深的感激。
2.《荷花镇的早市》
作者:周翔
适读年龄:3岁以上
绘本的画法是传统的国画形式,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独特风俗,有着浓浓的中国风味。画面是大幅的跨页,而且都画得满满的,每一处都有人物和景致,每个人的肢体、动作甚至表情都有区别,如果把它们拼在一张长卷上,应该就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清明上河图》。
读者跟随红衣男孩阳阳,一边游一边观。清晨的水乡,柔和的水,流动的船,满眼的绿意。楼上的阿婆打开窗往外张望,楼下已有勤快的主妇晾出的衣服。河岸边整齐的排着一排青菜。挎着篮子的街坊邻里迎面遇上聊起了家常。对岸的阿公在生炉火。摇橹的船靠了岸,正忙着往岸上搬运菜和自家酿的米酒。青石板的路,集市上有卖菜的,卖米的,卖鞋的。画面越往后越热闹,生活气息也越浓厚……老式的热水瓶,搪瓷的白茶缸,这些老物件,逐渐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给孩子读这样的绘本,其实有一种记忆的延续在其中,让后辈知道在中国有一群人在那里这样的生活过。就是这样一本纯本土的绘本,给我们带来的滋养和感动,在于它让我们触摸到了我们自己生活的根源。特别是在水乡生活过的爸爸妈妈,一定值得拥有,因为除了为了珍藏一段儿时的回忆,还可以用它来告诉孩子——根在哪里。
3.《老鼠,老鼠》
作者:于平任凭绘
适读年龄:3岁以上
《老鼠,老鼠》是一本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绘本。它的整个故事都是由作者的手剪出来的,是一本用剪纸艺术来讲故事的绘本。它的作者是一对山东艺术家夫妇,也是2008鼠年生肖邮票的设计者。
其中包含四个关于老鼠的民间传说,比如《老鼠嫁女》,还附送鼠女、太阳、乌云、大风等“指偶”,方便爸爸妈妈与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在游戏中,爸爸妈妈可以试着让孩子去理解大自然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并且相生相克,比如乌云遮太阳,大风吹走乌云等。而在《鼠的童谣》里,老鼠就是顽皮孩子的化身:偷白面做饼吃,采枣枝打小鸡,踩猫猫地盘……相信男孩子一定会感同身受。
还有能练习数数的《十月歌》。孩子可以一边数数,一边了解随季候变化,各种民俗、农耕和游戏活动。随书赠品中还有“口袋书”的制作材料,鼓励孩子动手制作自己的口袋书,真是寓教于乐,变化无穷。过完天寒地冻的“十月十”,迎来热闹的《老鼠过年》。从腊八粥开始,到年三十,老鼠们跟人一样忙着准备过年,整本书的前后环衬就是两只纸窗户,等待着孩子将新窗花(导读手册第一部分)贴上。
除了手工赠品外,随书还赠送一本导读手册《鼠咬天开》,介绍了十二生肖和鼠咬天开的传说。此外“小老鼠百科辞典”对书中的很多文化符号也做出了解释。因此,这是一本名符其实地传递我国传统文化的绘本。既适合家庭亲子共读,又适合绘本爱好者收藏,甚至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老鼠,老鼠》是十二生肖剪纸图画书的第一本,其他还有《牛年的礼物》、《虎年的礼物》、《兔年的礼物》、《龙年的礼物》、《蛇年的礼物》,都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情值得珍藏。
4.《进城》
作者:林秀穗著,廖健宏绘
适读年龄:4岁以上
这是一部吸取传统文化中木刻和剪纸的绘本,形成类似黑色剪纸或皮影戏的效果,图像清晰而利落。相比如今市场上五颜六色的绘本,看似单调的黑白,效果反而更为强烈,给孩子留下的印象跟深刻。
故事取材于《伊索寓言》的“父子骑驴”,孕育着丰富的人生道理。作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糅进西方寓言,是一种创新,也是中西文化相互渗透的一次尝试,而且非常成功。这种尝试,能够让我们更多的孩子了解世界的文化,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父子在进城途中所遇到的路人,分别由孙悟空、林黛玉、武松、姜太公等中国文学著作里的角色来扮演,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表达出对父子“骑驴”的态度。也许刚开始孩子们不懂,但是通过大人的讲解,向孩子介绍相应的人物和作品,比如通过编有趣的故事,一面让孩子理解话中的幽默感,一面引发孩子读原著的兴趣。
即使听了众人的建议,父子俩仍然很困惑。最终,父子二人顿悟,尽管都是名人、英雄们的建议,但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原则在评判他人,其实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做事不需要也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相信自己,才是最好的出路。于是二人开心地牵着驴进城。
5.《虎王子》
作者:陈江洪
适读年龄:4岁以上
这是旅法画家陈洪江的作品。他既习国画又习油画,他的绘本中流淌着一种中国水墨与西方油画相融合的气息,其中有宁静、优雅、慈悲和诗意。大多数时候,他是一位用毛笔讲中国故事的画家,将中国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用他的独特方式讲述出来。有人说他的绘本中有一股少见的阳刚气,那是一种动心心魄的力量,将中国的气质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
老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角色,唯有国画能让它传神。故事中,虎王的孩子们被猎人杀死,悲痛的虎王开始报复人类。在老人的指引下,国王将小王子送到森林里,只有这样才能拯救老百姓……故事渗透着生命的厚重感。当虎王看到树下睡着的小王子,眼神里却满是思念和不忍,让人不禁想起,人类荼毒生灵的残暴胜过野兽,即使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层,也需要给予动物、植物以尊重和尊严。这也是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尊重自然和生命的一种信念。
《虎王子》已被译成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希腊语、意大利等2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达50万册。另外还有《神马》、《火龙》、《小鹰》、《小莲》等绘本。如今的陈江洪已是跻身巴黎一流艺术家的华裔,在巴黎市中心有自己的画室,名为“红色的莲”。他的绘本已获得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最佳儿童书等十几项国际大奖,他的故事不是用讲道理的,而是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去思考。这些故事,都来自中国丰富而悠久的历史,值得孩子们去阅读和热爱。
国内的绘本有其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这是国外绘本远远不能比的。
希望中国的绘本作家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绘本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号悦读悦享(wo2yuedu)精选原创文章:万名妈妈每天关注,帮孩子爱上阅读必订小助手。
1.《【1993鸡男与1996鼠女】专题读了那么多国外绘本,中国的绘本去哪儿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93鸡男与1996鼠女】专题读了那么多国外绘本,中国的绘本去哪儿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96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