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1936年)、贾艺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

“鲁迅”的笔名缘何而来?这还要从头说起。1907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在学生办的 《河南》杂志上发表论文《文化偏至论》,署用笔名“迅行”,即取自励前进奋发之意。1920年年底,同窗好友许寿裳问起“鲁迅”笔名的来历,鲁迅回答说,因为《新青年》编辑不愿意有别号之类的署名,先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母亲姓鲁;周、鲁是同姓之国;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这个名字显示了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对母亲的热爱以及对自己要有所作为的警策、激励。

鲁迅先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不得不用一些笔名来发表作品,据统计,鲁迅使用的笔名有150多个,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多达170个。这其中有一字名16个,如“庚”“隼”“豫”等;二字名107个,如“孺牛”“越客”“佩韦”等;三字名36个,如“丰之余”“何家干”“张承禄”等;四字及以上名11个,如“楮冠病叟”等。有的笔名是英文字母,如“L.S”“ELEF”等。先生的许多笔名都具有一定的含意,有些是希望人民奋进的,如“令飞”“迅行”。“韦士繇”是寓讥国民党统治黑暗的。1930年时,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通缉“堕落文人”鲁迅,先生即用“隋落文”为笔名,以示反抗和讥讽……

在众多的笔名中,“宴之敖”三字是颇为费解的。那是1923年8月的事。鲁迅先生原与其弟周作人同居于北京公用库八道湾。后来周作人的妻子、日本人羽太信子诬陷鲁迅,致使先生迁出,先生非常悲愤,遂用此名。这个名字说来也是很有意思的,因先生在日本求学时曾跟随章太炎先生学说文解字,研究字义、形体构造及读音等。他说把“宴”字按部位拆开为三个字,而宝盖头在篆文中代表房屋,此处先生用为“家”的意思。所以,“宴”字可表示为“家里的日本女人”。再加上“敖”字在篆文中从“出”从“放”,《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出游。所以,“宴之敖”三字就可表示“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来的”意思。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所用的笔名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来历,不仅有一定的寓意,有的甚至是妙趣横生的。

源自语文报社

1.《“鲁迅”的笔名缘何而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鲁迅”的笔名缘何而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05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