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风格向来颇受文青小资、小清新们喜爱。一般来说,这是源自波希米亚的吉普赛人(也称“罗姆人”)浪迹欧洲时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后来,空虚寂寞的嬉皮士运动将这种波希米亚风发扬光大,形成一种时尚风格。

波希米亚风的核心要义,应该不是淘宝里大花的长裙和层层叠叠的流苏,而是追求自由、浪漫不羁——

就像看透生死、消极避世的魏晋风士风度,“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更像对残酷的战争、逐利的资本、险恶的人心完全悲观失望的嬉皮士,嘴里呼喊“peace and love”,实际上却是“药与性”。

波希米亚风的最高境界大概是“我TM管你是谁、爱谁谁”放浪不羁的劲头,以及喝高了上头之后两眼放空、内心迷离的状态。

当代人眼中的“波西米亚风”

不过在欧洲历史上,波希米亚无关时尚或服饰,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在古罗马帝国兴起之时,在公元4世纪到7世纪的欧洲民族大迁徙之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到3世纪,古凯尔特人就开始第一波大迁徙,他们的生存空间被野蛮善战的日耳曼族群挤压,从蓝色的多瑙河、莱茵河迁徙到了高卢,也就是现在的法国。

高卢,源自凯尔特语,“凯尔特人之国”的意思。现在为啥叫法兰西呢,因为这块土地在欧洲民族大迁徙中,被日耳曼族群的法兰克人占领了,法兰西就是“法兰克人之国”的意思。现在,觊尔特族裔已经被赶到了欧洲边缘,大致分布在英国的苏格兰、威尔士,西班牙的巴斯克,以及欧洲尽头——爱尔兰。

古凯尔特人是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以部族形式在欧洲大规模迁移。中世纪之后,一些部落逐渐融合起来,组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当来自北欧的日耳曼族群,经过日德兰半岛,沿着中欧最重要的河流——易北河溯源而上,一路烧杀抢掠,沿岸的凯尔特人或其他部族要么迁徙逃亡,要么举族归附,要么被屠戮殆尽。只有在易北河上游,凯尔特人的一个部族波吉人利用地利之势,抵抗住了野蛮的日耳曼人狂流,使他们不得不掉头南下去了多瑙河流域。于是,这片土地就叫作波希米亚,意思是“波吉人之国”。

易北河

中欧主要航运水道之一,发源于捷克、波兰两国边境附近的克尔科诺谢山南麓,穿过捷克西北部的波希米亚。

美丽的波希米亚和以吸血鬼德古拉伯爵著称的特兰西瓦尼亚,都是激起无数西方人才思的神秘之地。波希米亚自然条件优越,森林密布,河网密集,多绿草茵茵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也有很多土地肥沃的河谷和盆地。西边是波希米亚高地,东边是绵延的喀尔巴阡山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多山的地形,保障了古波吉人神出鬼没地开展游击战,打跑了野蛮的日耳曼人。

但日耳曼族群的迁移并非是“一波流”,而是无数部族一波一波席卷中欧和西欧,富饶的波希米亚成了欧亚各民族生存奋斗的角逐场。公元一世纪,属于日耳曼族群的马可曼人东迁至波希米亚,这一次他们扎下根来,建立起了短命的地区霸权,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日耳曼王国。不过,这个日耳曼王国在历史上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灭亡,各民族如走马灯一般轮番出现在波希米亚的土地上。

欧洲各民族大迁移相当于欧版的“五胡乱华”,只是乱得更彻底更全面。所谓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其实并非单一的民族,而是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群。他们之间并没有所谓日耳曼、斯拉夫之类的民族或种族认同感,而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和部落联盟。

欧洲民族大迁徙历时400多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外族人入侵后开创了黑暗的中世纪。

曾经震撼欧洲、号称“上帝之鞭”的阿提拉所率领的胡人联盟,更是一个北亚、中亚和东欧各游牧民族的大杂烩,其中可能有匈奴、鲜卑、乌苏、月氏、阿兰、萨尔马特等各民族。只是这些氏族和部落在迁移与征战过程中,逐渐安定下来,形成地域性的族群认同,然后在近代逐渐产生民族国家的概念。比如在公元六世纪斯拉夫人的一支——捷克人由东欧进入波希米亚,逐渐成为主体民族,所以近代波希米亚就改称捷克了。

阿提拉

“上帝之鞭”阿提拉,古代欧亚大陆匈人的领袖和皇帝,使匈人帝国的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席卷欧洲,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欧洲民族大迁移的方向,大致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捷克斯拉夫人进入波希米亚之后,在公元七世纪曾经形成了一个斯拉夫人联盟——萨摩公国,大家注意不是萨摩耶公国。后来,在公元9到10世纪,又形成了大摩拉维亚国,算是一个强大的斯拉夫王国,包括了波希米亚、斯洛伐克、西里西亚、波兰南部等大片区域。但这个大摩拉维亚国也是寿祚不久,很快分崩离析,波希米亚又从中独立了出来。

这期间有必要讲一下公元800年时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查理曼大帝加冕。查理曼大帝本来是日耳曼族群中法兰克人建立的加洛林王朝的国王,但他能征善战,占领了今天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等大部分地区,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还没有出现过这么疆域广阔的大帝国。

Q

Q

查理曼大帝

据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查理曼大帝戴上了金色的皇冠,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于是,古罗马帝国复兴的梦想,就在它曾经拼命抵抗的北方蛮族身上复活,这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

查理曼大帝死后,庞大的帝国被他的三个孙子一分为三,就是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大致位于后来的法国、意大利和德国。

西法兰克后来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中法兰克一直到近代都是一堆地理碎片,东法兰克则是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士瓦本和萨克森“五大公国”与科隆大主教,遵循日耳曼人的传统,搞起了选帝候制。确切地说是选王制,由他们选出德意志国王,再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至此,欧洲大陆再无形成一个统一大帝国的可能。

在查理曼大帝加冕、南征北战,以及他的子孙将帝国三分之际,波希米亚地区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天主教传入,建立了布拉格主教区;二是建立了第一个本土化的捷克王朝——普舍米塞王朝。

当然,东法兰克的日耳曼族群五大公国之所以抛弃孱弱的加洛林王室,采取选帝候制,主要是因为他们面临胡人后裔——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联盟的侵袭。他们需要有一个强力的带头大哥,否则家园不保。

马扎尔人

公元911年,他们选出了第一个国王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公爵。法兰克尼亚,也是“法兰克人的土地”的意思。这个康拉德比较倒霉,被马扎尔人打得大败,郁郁而终。于是,大家又选出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这个人是小动物的爱好者,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顿顿不能少。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王朝。

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击败马扎人,稳住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局势。他的儿子奥托一世更是彻底击溃马扎尔人,让他们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境定居下来,皈依天主教并形成了匈牙利王国,由欧洲的侵扰者变成了“基督文明的屏障”,成为欧洲以后抵御蒙古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侵袭的重要门户。

奥托一世于公元962年2月2日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搞定马扎尔人的同时,公元950年,奥托一世还捎带手击败了波希米亚的斯拉夫人,于是波希米亚王国就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属国。奥托一世,又被称为“奥托大帝”和“德意志之父”,他进军罗马,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正式将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统,从加洛林王朝转移到了东法兰克王国,也就是德意志诸邦国。

为什么中世纪英国、法国、西班牙能够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而开了一个好头的神圣罗马帝国却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统一、集权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德意志一直都是一盘散沙,直到近代由崛起于边陲的勃兰登堡—普鲁士王国以“小德意志”方案,建立起了德意志帝国,可谓是“第二帝国”;然后再就是元首希特勒心心念念的“第三帝国”了。

1

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统,来自罗马教皇的加冕,从一开始帝国皇权与天主教教权就紧紧交缠在一起,彼此掣肘,神圣罗马帝国的皇权很难扩张。比如德皇亨利四世遭受的“卡诺莎之辱”,就是皇权被教权限制的典范。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势力极大,不仅大量征税,收取教徒供奉,还拥有和经营庞大的地产与财富。这也是后来捷克爆发胡斯战争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中世纪的德意志,就是罗马教皇最大的“现金奶牛”。

2

选帝候制给予了德意志诸候极大的自由和权力,特别是随着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的萨克森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之后,帝国之内各大贵族内斗激烈,各邦国为了能获得更多土地和财富,并不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皇帝,都是从中等贵族里选。这也就是为什么只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早期出现了“奥托大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这样的雄主,后期都是从什么卢森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这些当时地盘小、实力弱的家族里选。当然,哈布斯堡家族在“爱神的眷顾”下,建立起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3

神圣罗马帝国诸皇帝过于将重心放在了意大利,在意大利半岛上的经营与征伐,耗费了皇帝们太多的精力,于是德意志各邦国就更加自行其是,更加自由和独立。如神圣罗马帝国著名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二世,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本质就是个意大利人,他在德意志土地就没呆几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他是德意志诸候共同推选的“共主”,是德意志邦联的元首和象征,他同时也需要努力经营自己的直属领地,与罗马教皇、各大诸候争权夺利。

当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想到了维也纳;当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尼采

布拉格号称“欧洲之心”,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就是易北河支流伏尔塔瓦河畔的商道要津。自公元9世纪起就是捷克普舍米塞王朝的政治中心。布拉格有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食盐、渔获、琥珀,来自东欧大草原的皮毛、粮食、牲畜,来自西欧的葡萄酒、蜂蜜、玻璃制品,来自南欧亚平宁半岛的香料、饰品,还有产自德意志的啤酒和铁制品,货品如潮、商旅辐辏,让布拉格成为欧洲的商贸集聚和文化交流中心。

正因为布拉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又较少受战争的破坏,这里汇聚了欧洲千年以来各具风格的历史建筑,如哥特式的尖顶教堂、繁琐堆砌、浮华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建筑和花园,罗马式的古朴教堂与广场,此外还有很多近现代风格的建筑。

布拉格城堡、查理大桥、老城广场

当然,布拉格最著名的景点,还是横跨伏尔塔瓦河的查理大桥、老城广场和布拉格城堡。捷克著名音乐家斯美塔那就是在查理大桥上彷徨踯躇之际,谱写出了不朽的交响乐组曲《我的祖国》,其中第二乐章就是《伏尔塔瓦河》。卡夫卡也曾在查理大桥上徘徊,他说:“布拉格就像带有利爪的母亲,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被她拉回到怀抱中。”还有我喜欢的作家哈谢克,他坐在老城广场酒吧里,像好兵帅克一样欢快地聊着天。当然,还有融入这个城市血脉的米兰昆德拉、哈维尔等伟大的作家。

斯美塔那

卡夫卡

不过,他们都应当感谢一位塑造了布拉格中世纪辉煌的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正是他,主持建设了布拉格城堡中最著名的圣维特大教堂,以及查理大桥,这座布拉格最古老、最美丽的石桥。

前文曾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击败了捷克普舍米塞王朝,将波希米亚收为属国。不过,神圣罗马帝国的诸候一向是高度独立自由的。特别是公元13世纪初,因为支持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二世攻掠意大利,波希米亚还被升格为世袭王国。

卢森堡

“瞎子”约翰是第一位卢森堡伯爵兼波西米亚国王,波希米亚王冠自此转移到德意志贵族的头上。

公元14世纪初,普舍米塞王朝绝嗣,于是波希米亚王冠转移到了德意志贵族的头上。普舍米塞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瓦茨拉夫三世的妹夫,是卢森堡家族的“瞎子”约翰,当然此时他还没瞎。这个“瞎子”约翰就是查理四世的父亲,卢森堡伯爵兼波希米亚国王。

平心而论,这个“瞎子”约翰还算是个好老头,具有中世纪骑士忠诚、讲信义的高贵品质。不过,他在波希米亚的统治在教会势力、捷克贵族、德意志贵族的共同掣肘下,非常不顺,让渡了许多权力。后来,他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支持法国国王,在著名的克雷西战役中,死在了英国长弓兵的箭下。英国猛将“黑太子”爱德华在战后找到了“瞎子”约翰的尸体,嗟叹不已,还将“瞎子”约翰头盔上的羽毛,别在了自己的头盔上,以示哀悼。

与倒霉的父亲不同,查理四世不仅是波希米亚国王,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作为波希米亚国王,他是查理一世;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查理四世,因为前面已有三个查理了。

查理四世将布拉格定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也着力想把她建设成为帝国最美丽、最辉煌的城市。布拉格本来就处于商道要冲、河网纵横,查理四世更是扩建了布拉格新城区,创建了布拉格查理大学。作为学者型的领导,查理四世将自己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布拉格城市建设和家族领地的经营扩张中,所以查理四世也被称为捷克的“祖国之父”。

查理四世(1316—1378年),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55年加冕)。他统治时期是中世纪捷克最强盛的时期。

可以说,查理四世治下的波希米亚,算是捷克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波希米亚又发现金矿和欧洲最大的银矿,贸易昌盛,工商业发达。波希米亚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数一数二的强大邦国,布拉格也成为欧洲中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不过,查理四世心里也十分清楚,卢森堡家族做大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他德意志大贵族必然会来搞他。于是,他又和教皇勾兑,与各大贵族妥协,颁布了“金玺诏书”。这一帝国法律最终确立了选帝候制,明确了七大选帝候:三个圣职选帝侯,即美因茨、科隆、特里尔三大主教,四个世俗选帝候,即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和勃兰登堡边区马克伯爵。关键是为了收买人心,查理四世给予了各大选帝候极高的政治、财政、司法自主权力。至此,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更加孱弱,各邦国更加独立自主,帝国进一步成为分立分治的政治碎片。

选帝候制严重削弱了皇权,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但盛世之下,暗流涌动,波希米亚的繁华盛景背后,是天主教教会对土地与财富的贪婪攫取,是捷克贵族、德意志贵族的权势之争,是皇帝、国王、贵族、教会的权力争夺,是新兴城市工商者与封建贵族的利益纠葛。多种矛盾交织之下,宗教改革作为导火索,在波希米亚引爆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胡斯战争,最终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进程。

在布拉格的老城广场上有一座扬·胡斯受火刑的雕像,这位中世纪的殉道者目光坚毅地看向远方。只是他可能没有想到,未来数十年会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信仰而死。扬·胡斯出生于波希米亚南部农民家庭,求学于布拉格查理大学,后来成为布拉格查理大学的校长。可以说,他本人就是一个博学的神学家、思想家。

扬·胡斯受火刑的雕像

但当时欧洲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已经到了不少内部教士都看不下去的地步。他们经营商业,买卖货物,放高利贷,征收什一税,大肆贩卖赎罪符,甚至倒卖神职,连教皇都说:“当我听到金币在赎罪符箱里叮噹作响时,你们的罪恶就得到了赦免。”信仰与清修之地,变成了铜臭和荒淫之所。

扬·胡斯作为波希米亚本土化的神学家,对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他认为,信徒们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不用通过教士做中介,更不能成为教会出售“赎罪符”疯狂敛财的工具。同时,扬·胡斯还用捷克语进行传道,并将部分圣经内容翻译成捷克文。显然,扬·胡斯点燃了捷克民族主义的火种。

扬·胡斯

此时,继承了查理四世皇位和波希米亚国王之位的,是他的儿子文策尔一世。但这家伙显然没有父亲的才干与智慧,事情越办越糟,胡斯运动如火如荼地推进,得到越来越多贵族、骑士、城市工商业者、平民的支持。

1414年,查理四世的另一个儿子神圣罗马帝国西吉斯蒙德,这家伙夺了自己哥哥文策尔一世的皇位,主持召开宗教会议,把胡斯整去辩论、审判,表示只要胡斯认罪,还是可以回到咱们的宗教队伍里来的。

但胡斯表示坚持信仰,坚决不从。要知道胡斯的信条是:

寻求真理,倾听真理;学习真理,按真理行事;坚持真理,誓死捍卫真理。

他怎么可能认罪?

1415年7月6日,胡斯在南德意志的康斯坦茨广场被绑上火刑柱,慷慨就义。当时,观看的群众也是人潮涌动、群情激愤,一位激动的大妈还主动捡起柴火往火堆里扔,大概是想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此情此景,胡斯一脸苦笑地说:“多么虔诚的追求!”可能他也明白了,在无边的宗教狂热之下,理智与情感将荡然无存,只剩下狂热的盲动和无尽的杀戮。

西吉斯蒙德

不久,持续近20年的胡斯战争爆发,查理四世的儿子文策尔一世去世,西吉斯蒙德获得波希米亚国王称号,先后五次组织十字军进攻波希米亚的胡斯军。胡斯战争的经过,以后有机会再说。

但胡斯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公元15世纪是欧洲变革的世纪,也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启蒙的世纪。在这个世纪,西班牙发现了新大陆,葡萄牙绕过非洲,努力探索通往东方的航线,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各自走上中央集权和资产阶级宪政革命之路。而德意志依然在分崩离析的邦国之争、皇权与教权的博弈中沉沦。

胡斯战争

以宗教改革为旗帜,把捷克人民团结起来,产生深远影响。

胡斯战争为其后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德意志农民战争开启了先河,新教与天主教之争依然让布拉格成为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再往后,波希米亚落入哈布斯堡家族的囊中,帝国首都从布拉格转移到维也纳。但在奥匈帝国的版图中,工业靠波希米亚,农业靠匈牙利,维也纳永远荡漾着优雅的宫廷音乐。

只是在波希米亚这片浪漫的土地上,追求自由与真理的梦想永远生生不息。

1.《永远的波希米亚 ——漫谈捷克旧事和胡斯战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永远的波希米亚 ——漫谈捷克旧事和胡斯战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