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静秋与“杜十娘”
《杜十娘》的故事家喻户晓,她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一个具有典型悲剧色彩的女性人物。在川剧电影《杜十娘》中,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廖静秋塑造的杜十娘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由此成为她的代表作品之一。廖静秋,艺名桂蕊,九岁登台,因擅唱高腔曲牌〔新水令〕,腔法细腻多变,韵味醇厚,因此有"廖新水"的美誉。廖静秋也是著名影视演员廖学秋的母亲。
廖静秋正旦花旦皆长,唱腔圆润,善于以情动人,唱中出情,情中带唱,融声、情、色、态为一体,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从登台出戏到影片《杜十娘》的拍制,在近二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许多有骨有血、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但天妒英才,正当进入艺术黄金时期、年仅30岁的廖静秋,却罹患癌症。
1956年,为了留下川剧珍贵的艺术资料,巴金与李劼人、沙汀联名递交了关于保留廖静秋舞台表演艺术把川剧《杜十娘》拍成电影的提案,同时三人又联名给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写信,巴金先生在信中写道:“现代科学固然不能挽救她的生命、减轻她的痛苦,但可以保留她的艺术”。这一建议得到文化部的肯定,便把拍摄任务交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
在拍摄现场,廖静秋每天靠自己注射吗啡针 顶住癌症疼痛,在拍“投江”时,她坚持一遍遍地从两三米高的假船跳下来,力图精益求精,不留半点遗憾。在电影《杜十娘》拍摄完成后不久,廖静秋逝世,巴金先生为此写了纪念《廖静秋同志》的散文,称赞廖静秋“现代科学不仅保留了她的艺术,而且还保留了她那颗热爱艺术、热爱人民的心”。廖静秋身患绝症,不顾生死而坚持为人民演出、为艺术尽瘁的高尚品德,被巴金尊为艺术家的一个"美丽的榜样"。
廖静秋在戏曲电影《杜十娘》剧中精致细腻的表演,婉转悠长的唱腔,让我们感受到了红颜薄命的杜十娘,倾尽一生却难觅有情郎的悲苦。杜十娘只是作为男人的交易品,用来换取他们的纵情声色或锦绣前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对衣冠楚楚的士坤阶层的嘲讽,也是对黑暗社会的奋力悲鸣。而廖静秋与“杜十娘”恰恰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她找到了挚爱,并让她倾尽一生去追逐,这份挚爱就是她深沉迷恋的川剧艺术。
1934年,经乡人保荐,12岁的廖静秋进入了当地 殷献庭的戏班子,拜谭香云为师,开始学唱戏。不久后,殷献庭的班子便散了伙,廖静秋便随谭香云去成都搭班子。1941年,十八岁的廖静秋就在成都踩台了。踩台就要挂牌扬名,挂个什么艺名呢?因为她的踩台戏是《桂花亭》,于是就取名为“桂蕊”。1947年,廖静秋在遂宁唱戏,这时她已小有名气了。一次剧团从遂宁到合川演出,乘船顺江而下,经过双江码头,廖静秋跑了三里路回镇上看望阔别的乡亲四邻。在河街口茶馆,她看到了以前戏班班主殷献庭,当着众多乡人,她“咚”的一声跪倒在地,说要不是当初殷大伯引荐,哪有她桂蕊的今天。廖静秋的举动,得到了在场的称赞。
1952年春,廖静秋在成都已是名流了。一次戏院到重庆演出,她特意绕道第三次回到双江看望乡人。当晚镇上的玩友帮邀请她唱围鼓,也就是“坐戏”,她欣然接受,并拿出钱说:“今晚我请客”。她买了水果糖、瓜子、纸烟等办招待,连茶钱也是她付的。当时大家问她唱什么戏?她想了想说:“我在双江学唱的第一个戏就是《桂英打雁》,今晚也来个打雁吧,还是请殷大伯跟我配木瓜。”当晚,所有人都沉浸在热烈而欢乐的氛围中。
功成名就,却不忘本;成绩斐然,依然亲民,艺术家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她在舞台上光彩的身影,更加珍贵的是她的高尚道德和崇高品行。今天,就让我们在川剧《杜十娘》中共同缅怀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廖静秋女士。
川剧电影《杜十娘》
主演:廖静秋
编辑:宗钊 审核:卢玲 监制:门宏苒
1.《【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廖静秋与“杜十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廖静秋与“杜十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