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转眼间,《搭车去柏林》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故事,已是9年前发生的事情。9年,一晃而过,除了在许多人的鬓角上留下岁月的划痕,也让曾经青涩的你我越发成熟之外,似乎一切都只是刚刚发生。

仍记得很清楚,《搭车去柏林》这部纪录片刚刚上映时,我还只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那会儿电脑虽然已经极大地普及了开来,附近的网吧也一家接着一家地开,但是家里却还并没有买电脑,所以初中的我,在学习之余的主要娱乐节目,仍是以电视为主。

偶然一次旅游卫视上

看到一个叫《行者》的栏目

正在播放《搭车去柏林》,

便正是在这个时候,

画面中是两个男人招手搭车的情景,

而第一次认真地看着这部纪录片,

我却被它深深吸引。

真的难以想象,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这种旅行方式。

伸出右手,伸出大拇指,就能搭上免费的顺风车了?

在中国真的会有人愿意免费搭你?

不会吧,能通过这种方式从北京一路到德国柏林?

他们怎么和中亚这些非英语国家的人交流?

……

我简直不敢相信,

这两个男人一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就通过这种方式,从北京一路到了柏林,

回来的时候,毫发未损。

《搭车去柏林》这部纪录片,

旅游卫视并不是只放了一遍,

在随后的几年里,放了好几遍,

而几乎每一遍,我都会看,

也几乎每看一遍,都会热血沸腾。

谷岳(Kyle Johnson),搭车去柏林的发起人,执行者。曾是北京人,在年纪尚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刚满十岁的他后来便跟着母亲去了美国,并在美国读书学习。毕业后在美国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后来辞职成为了一名四处周游的旅人。之后在北京结识了现任德国女友伊卡,伊卡回去德国后,谷岳便想通过一次从北京到柏林搭车的长途苦旅来表达自己对女友的爱。

(美籍华裔小伙谷岳)

刘畅,中国青年纪录片导演,搭车去柏林的策划者、执行者。此前他和谷岳并不认识,但后来通过朋友介绍,被谷岳的想法所深深吸引,两人便结伴开始了这次充满刺激的惊险旅程。

(青年导演刘畅)

2009年6月,两人从在一个大雨天里,

从北京出发,计划全程只通过

招手搭车的方式逐渐向德国柏林前行。

他们的旅途将会充满惊险,

更充满途径的各国友人对他们的支持和关心。

而当他们终于到达柏林的那一刻,

也将会是他们收获人生一笔宝贵财富的时刻。

“我们俩要从中国搭便车一路到德国。”

“如果方便的话能带我们一段儿吗?”

“不好意思,我们可能没有钱给你,但是有香烟和微笑。”

(谷岳和刘畅坐的货车及货车司机)

从北京到柏林,坐飞机要9个小时,

徒步(假设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就是朝前走)则最起码需要一年半以上,

全程16000公里,穿过中亚和东欧,

即使开车或者坐公共交通工具走完这趟旅程,

挑战也会很大,

搭顺风车则更加难以想象,令人望而生畏。

(搭车去柏林路线图)

然而从他们决定踏上旅途的那一刻起,

他们便再也没有想过要放弃,

面对身边朋友们对于“在中国是否能搭到车”

以及“能否通过这种方式走出北京、走出中国”的质疑,

他们选择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搭车这种旅行方式最早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地区,在那个年代的欧美,汽车已经极大地普及,许多人也开始驾驶汽车出游,于是一些年轻的人便也从中创造了在路边招手搭车的旅行方式,随后逐渐流行了开来,而伸出大拇指的这个姿势几乎也成为了国际通用的手势。

但也正像谷岳的朋友所质疑的,在国外搭车或许比较容易,在中国,或许不可能吧?因为中国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

事实证明,许多中国人确实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搭顺风车旅行的方式,更不知道这个手势到底代表了什么,但是即使如此,却并不妨碍他们二人与路上好心人的沟通,更不妨碍他们搭上第一辆车。

而有了第一辆愿意带他们的车,

便会有第二辆,第三辆……

毕竟万事开头难。

其实中间也难,后面更难。

但他们选择通过这种方式去柏林,

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车轮一碾而过,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

就和飞机没有太大区别,

也无法成为一部纪录片。

所以他们这一路即使充满了再多的

艰难困苦,酸甜苦辣,

也会小心做事,留心发现,用心体会,

全身心地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

并用镜头带领观众走进那最真实的场景。

而我对于这部纪录片里所讲述的旅途故事最深的,则无疑是这部纪录片的第九集——《咸海守墓人》。

(《搭车去柏林》第九集:咸海守墓人)

(咸海的“守墓人”)

乌兹别克斯坦的咸海,

曾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

后来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人为灾难受害地。

谷岳与刘畅倚靠在一只废船边,

听“守墓人”讲那过去的故事。

一个脸像旧船一般班驳的老头,

生在咸海边,壮年时当水手,

年老了,守着废船和沙漠聊度余生。

(守墓人和咸海里的废船)

起初他还不让谷岳和刘畅在此地扎营,

一只印着毛主席头像的打火机“收买”了他,

他用标准的普通话念出“毛泽东”三个字,

拿在手里反复摩挲,

借由这个来自过去的政治符号梳理个人记忆。

(“守墓人”在咸海的“墓碑”前向谷岳和刘畅介绍咸海曾经的辉煌)

少年时候在咸海里游泳,

用力拉网制服一条一人多高的大鱼,

为了一个姑娘把小刀捅进别人的肚子,

曾用失去一颗门牙作为代价……

这些故事在沙漠与废船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动人,

“守墓人”像《老人与海》的年迈失落版,

他已经从海中被打捞了上来,

像个干瘪破碎的蚌壳,

可是那壳里还回响着海浪的声音。

临走的时候,谷岳拿出手机放着音乐,

他们三人一起站在咸海的“墓碑”前,

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听着音乐。

老人拿着谷岳的手机,很是好奇,

时而凑近自己的耳边,时而拿在眼前。

手机里,是张震岳的《思念是一种病》,

歌里唱道: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

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

其实在这一路之上,他们所遇到的像咸海“守墓人”如此的,又何止一个。但是也正是路上各种未知的惊喜与考验,才让这次旅行变得更有意义。

封闭的、可预知的生活过得太久了,我的心渴望上路,过那种不用在乎其他人想法的生活。每次我凝视世界地图时,就会无边无际的想象,被那些奇怪有趣的地形和地名所吸引,那些正在等待着我的地方。

——刘畅

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就是买车买房然后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是否也该放缓脚步,卸下枷锁去发掘内心的渴望和热忱。

——谷岳

当你真的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

——《搭车去柏林》

心途之声

发展到今日,在中国搭乘顺风车,其实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了,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和这部纪录片也是分不开的。而我们也需要思考,为什么从北京一路搭乘顺风车到达柏林的故事会成为风靡一时的纪录片?为什么9年时间过去了,这部纪录片却仍有9.3的高分?难道仅仅只是因为这一路异常的艰辛吗?

(到目前为止,这部纪录片的豆瓣评分为9.3)

恐怕不是的,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

从北京搭车去柏林,这在谷岳和刘畅之前确实没有先例,因为可以确定,除了他们二人,此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过这个,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纪录片播出之前,中国并没有这种搭车旅行的方式,或者有,但却并未流行开来,也正是它播出之后,许多人才开始勇敢地踏上旅途,并尝试这种新的旅行方式,而搭车文化也就此在中国流行了开来。

我想,这或许就是《搭车去柏林》最大的成功吧。

文 | 小钟同学

图 | 源于网络

温馨告知:

1、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2、心途官方刊登的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3、欢迎搜索关xintu-520”(心途故事)微信公众号,讲述你的旅行故事。

1.《一部《搭车去柏林》,成就了多少人的搭车旅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部《搭车去柏林》,成就了多少人的搭车旅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