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像是“古仁里”大照壁前的这棵大青树,根深叶茂。 杨南金,字本重,号用章,明朝邓川旧州人,弘治己未(1499年)进士。人称“三不动御史”:刁诈胁不动,财利惑不动,权豪撼不动。因为对宦官“八虎”之首刘瑾“抗直不屈”,愤而归乡,筑“三宜亭”居之,:宜休,宜足,宜止。左刻“濯缨”,右刻“攻玉”,自号“两依”,他是邓川历史上第二个进士,乡贤祠中第一人。 小时候,他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天才少年;官场上,他鄙视权贵,正直抗言,让敌人恐惧;归隐后,他让远近的文士敬仰;去世后,他让乡民们立牌坊怀念。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曾经,他为了救济天下苍生而发愤读书,希望用自己的满腹经纶替众生求得安宁,可惜生不逢时,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宦官集团把持朝政,惑乱朝纲。有的文人变节成为了刘瑾的奴才,更多正直朝臣成为“八虎”淫威下的冤魂。黑暗的大明王朝打碎了他心中最后的期盼,万马齐喑的政局打碎了他济世的梦想。
于是,他愤然一甩长袖,脱下官服,撂下一句“不做此官罢了,岂可屈服于权奸乎?”从古至今,历史上只有李白“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有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可以与他相比。 当皇帝昏庸,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的时候,归隐田园,是儒家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必然选择;远离污浊官场,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凛然正气。本来,他完全可以像陶渊明一样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可是大明王朝统治下的邓川西湖边玉泉乡,也不是桃花源!看到地方官不作为,看到当地百姓贫困无助,教化不开,他无法坐视不管,他更不可能独善其身! 于是,他不负平生所学,殚精竭虑,全靠自己一个人编写了邓川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书《邓川州志》,一百七十多年以后,邓川第二个编写《重修邓川州志》艾自修,称赞他“凛凛直笔,讽谏时弊,大要在锄强暴,救穷民”。他撰写《重修河堤记》《崇正祠记》《姜公传》《登德源城有感》,热烈讴歌正直善良的人;他写《土著变》,指斥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他忧心淳朴民风变坏;他发动村民修建饮水井,并且亲自撰写“洗心泉”和教化碑文,饮用"洗心泉水",不但"供饮济渴",还能警劝乡人"各洗其心,去恶从善"。只希望人心向善。可是大厦将倾,他独木难支! 他是古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放弃了繁华,选择了僻壤;放弃了富贵,选择了清贫;放弃了安逸,选择了担当。自己的生死可以置之度外,百姓的疾苦不能不管!
同时代的四川状元杨升庵和大理才子李元阳,同他一样看不惯明朝官场的黑暗,同他一样受到权奸的打压和排挤,但是他们仰慕杨南金御史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结伴游览剑川石宝山时,专程来到邓川两依翁的家中拜访他,受到他的热情款待,有李元阳的日记和杨升庵的诗为证。几个志同道合大才子,尽管政治上不得志,或隐居乡野,或寄情山水,但是当他们同浴在一个温泉池水中时,一定会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这样难得的聚会,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现在想想都觉得羡慕! 稍后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览凤羽清源洞时,看见洞口上方杨南金手书“清源洞”三个字,听尹土司讲述杨御史的崇高气节,旅行家只遗憾自己没有机会拜见这位一身傲骨的文人!一百多年后,还有人慕名去拜访他的故居,还能见到他的遗像。
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三不动御史”杨南金的故里,他的故居看不到了,他的遗像看不到了,只看到矗立在村子中央的“高节”牌坊,看到大照壁上“古仁里”和“天开文运”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据说是杨御史的笔迹,我们依然被他的凛然正气所震撼。
1.《敌不动我不动下一句 “三不动”御史杨南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敌不动我不动下一句 “三不动”御史杨南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8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