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大家期待已久的春节也近在眼前,很多人或许知道春节在哪一天,但未必知道这个传统节日是如何演化而来的。本期,老烟斗就带大家八分钟了解春节的由来,弘扬中华传统节日!

其实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最早起源于于原始社会合祀众神的“腊祭”,所谓“腊祭”原是神农氏时代的一种祭祀活动,即人们在岁末用自己一年的收获来报祭祖先、报祭众神,并祀来年丰稔,称之为“腊”。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那么你了解春节吗,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它有什么传说故事,春节的起源又是怎么来的,这些你都知道吗,接下来小编就跟你一起来认识我们的春节吧。

春节的起源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风俗习惯

图画吾人视觉之所得,皆面也。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建筑、雕刻,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其有舍体而取面,而于面之中,仍含有体之感觉者,为图画。

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西人之画,与建筑、雕刻为缘,而佐以科学之观察,哲学之思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西人之画,以技能及义蕴胜,善画者或兼建筑、图画二术。

而图画之发达,常与科学及哲学相随焉。中国之图画术,托始于虞、夏,备于唐,而极盛于宋,其后为之者较少,而名家亦复辈出。西洋之图画术,托始于希腊,发展于十四、十五世

1

祭祖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

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2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3

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

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初一到十五

1

初一

繁忙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大年初一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为了慰劳过去一年的辛勤劳动,全国各地大年初一年俗都会停止劳动,除了玩还是玩。

在农村,像用扫帚扫地、用厨具做饭、用缝纫机补衣服等等日常活动都不能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2

初二

到了大年初二,家里如果有刚出嫁的女儿,必须要回娘家,如果已经出嫁很多年的,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回娘家要夫婿同行,这一天也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否则会让人在背后说闲话,而且也会不吉利,农村人最在意老风俗。同时,一定要非常伤心的回去,不管是无意的,还是刻意的,都一定要这样做,否则会认为不孝。

3

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一般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出去打工的人们一年难得回去一次,团聚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也就没有这个说法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风俗了,慢慢的淡出人们的生活。

4

初四

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出远门。但如今,这个年俗早已经不复存在,这个存在于特定时代的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让我们对前人的年俗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5

初五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忘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在安徽农村,人们一般是把供奉的香火灰扫起来,同时放鞭炮赶走邪神,将香灰倒在自家的田地里,希望今年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

6

初六

大年初六,商店才正式开张营业,工厂也开始恢复生产,繁忙的一年又开始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年已经过完了,除了学生可以在家多呆一点时间,工人们一般会在初六左右启程返回工厂上班。

不过,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很多人选择在这一天来开家乡,也是想图个吉利,给新的一年添个好彩头。

7

初七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帝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就是希望科举考试考中状元。人日要尊重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8

初八

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的生日,也叫顺星节,即众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的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着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9

初九

九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常常被古代君王用来表达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10

初十

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上,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11

十一

大年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十一请子婿”。

12

十二及以后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汤圆、元宵。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1.《新年由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年由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