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余秋雨》这本书是我升入高中第一天在学校定点购书的书摊上买的。我享受撕开书的透明包装的过程,随手翻看了两眼,当时的感觉是"这都什么?写的内容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当然,之后它就在我的书柜里静静地躺了三年。时隔三年,因为要写读书笔记而再次翻开它,书页边缘已淡淡发黄,但我喜欢这种年代感…这次的感觉与三年前的完全不一样,人果然是会成长的,我觉得很幸运在三年前能遇到这本书,不至于我要着急写读书笔记时再花时间去挑选一本好书。
《问学余秋雨》这本书很独特,创作方式不同于其他书籍。全书内容为余秋雨和他的北大学生的谈话内容,将余秋雨的课堂用书本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便是我认为此书有独特魅力的地方。人们对余秋雨的争议很多,但我想撇开它们,单单看其作品。我认为余秋雨的语言真真是艺术,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话语中也能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在我们便来谈谈《问学余秋雨》这本书的内容:中国的文化史。谈到中国文化史必然缺少不了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等家喻户晓的名人,也必然缺少不了盛唐,宋代等文化繁荣的朝代。就其涉及的人物我想谈一谈孔子,对于孔子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整个高中阶段下来作为文科生接触孔子的机会数不胜数,而陌生是因为其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孔子的作品我并未读过多少,最深刻的也不过是应付考试的那几个知识点。此书"寻找真实的孔子"一章中讲述了孔子的人生经历,但我想与你们探究的是最后一段提及的"孔子所遇到的问题至今还存在"。"中国知识分子把理想付诸实践,有不少人也会做官。但是,官场权力又最容易销蚀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上的使命,因此仍然要退回到自身思考的独立性。究竟有多少人出而实践、退而思考?又在什么契口上完成这种转化?转化的结果是不是一定回到文化本位?……这些问题,永远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利钝高下,也都与此有关。"官场的影响力极大,有清正廉洁之风,也必有腐败之风。然而身处官场很难不被不良之风气影响,故如何坚守自己的纯粹内心就需要人们依靠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去思考。我认为其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毕竟坚持下去的正能量太少,所以历史上才会出现李白、苏轼、陶渊明等文人放弃官场选择不同流合污的案例。既要坚持自己的精神使命,又要在官场中与强权斗争,太难。 谈到朝代,我喜欢盛唐,唐朝的科学技术、诗歌和艺术繁荣,究其原因正如"盛唐是一种心态"一章中说:"盛唐是一种摆脱一元论精神控制后的心灵自由,是马背上英雄主义的创造性欢乐,是具有极高审美水准的艺术聚会,更是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融、安心保存。凡此种种,并不完全出于朝廷的政策,而是出于一种全民心态。全民心态,就是"集体无意识",源于深刻意义上的文化。"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不是全靠领导者颁布政策就可以实现的,其更多地依靠每个国人发自内心地热爱文化,把国家文化发展作为己任,这样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集体无意识地热爱文化的一种常态。当然,与时俱进的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唐朝为例,其科举制度内容广泛,这无疑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唐朝开明的外加政策,促使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这无疑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精神世界。再联系到当今社会,习近平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等等内容,由此看来我们难道不应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吗? 《问学余秋雨》这本书中的亮点很多,每处都耐人寻味,也许第一遍看时并不理解或感受不深,但当你两遍、三遍地重复理解,那么其境界必然是不同的了。

1.《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问学余秋雨 《问学余秋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8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