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把日常生活归纳为衣、食、住、行四件事。除衣以外,其他三件事则都与厕所有关。中国人还把人类乃至万物的活动皆视作为“吐故纳新”的过程,认为这些活动周而复始,延续不绝。基于上述认识,中国人既注重食物的摄取,同时也重视体内糟粕的排泄处置,由此形成源远流长的厕所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厕所出现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设于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时农家厕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称“茅坑”或“茅厕”。我国最早的厕所记载,出现在西周的《仪礼》中:“隶人涅厕。”说的就是古人掘地为厕,待坑满后,就命令奴隶把坑填上,再挖个新坑。“坑厕”可以说是中式厕所的始祖。建造厕所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住宅是四合院,厨灶房则设在房屋东面,私厕设在西面后院,或与猪圈相连。公厕分为一般公厕与中心公厕,中心公厕的规模较大,功能主要是贮存从一般公厕收集的粪便。各处公厕的管理以及粪便的收集与出售,由称为粪厂的商铺经营。私厕粪便的收集和出售,则由称为粪夫的从业人员负责。粪夫每日背一木桶收取私厕之粪卖与粪厂,或将新收之粪或已晒成的粪干,用小车运至城外卖与农民。粪夫的人数很多,行规极严格。 中国农业重视精耕细作与集约式经营,很早便施用肥料。元代,西方的抽水马桶传入中国,但仅在大城市和富裕人家使用,普通百姓仍沿用传统的厕所。最近数十年,抽水马桶在中国各地普遍使用。尤其在居民集中的城市与一些乡村,大量修建由单元住宅组成的住宅楼,每户住宅均配备抽水马桶。 厕筹,“厕筹”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的史书中。因其形颇似竹简,故厕筹又称厕简。有人推测,缘于国人敬惜字纸的悠久传统,人们才长期沿用厕筹。直到晚清,官方还明文禁止在可能用来拭秽的纸上印字。直到民国时期,一些寺庙的僧人还在使用厕筹。尽管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据史料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都用细长条形的木片或竹片做“厕筹”善后。我国用手纸取代竹片的变革最早出现在宫廷厕所。据《明实录·孝宗实录》记载,明朝孝宗皇帝出于节俭,最早下令用纸替代丝绸做厕筹。而《元史·后妃传》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手纸的记录:元朝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非常孝顺,甚至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
1.《中国厕所 中国的厕所文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厕所 中国的厕所文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299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