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婉约发在朋友圈的“大同成语”,计有112条,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多且书写妥贴率较高的一份集成。我要特别感谢搜集者的努力与辛劳,因为地方语系中的所谓成语,多数是靠口传心授的,很少有音义比较贴切的文字传下来,有些成语只是语音的记载。所以,找出语言与语意兼顾的记载,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左图是大同成语的局部内容。看得出来,列举的词条中,有的只能记声不能表义,这正应了刘师培在《文说》中的判断:“太古之文,有音无字,谣谚二体,起源最先,谣训<徒歌>,谚训<传言>”。
大同方语起于何时?
大同成语起于何时?
但肯定是先有方言,然后才有成语出现。
正像唐韩愈在《咏雪赠张藉》中所表达的那
样:“莫烦相属和,传示及孩提”,世代相袭的共同财富,就是饶有兴味的大同成语的长期习用,结构逐步定型,意义也让交流者乐于接受并传播。 任何方言中,总含有当地人喜闻乐“用”的俗谚、俗议和俗语,有些俗语最后形成了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就其存在形态而言,成语附着于方言体系,又逐步形成了精准表意的常态词汇,离开了“大同语境”,也就谈不上任何俗语或是成语了,这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同语境才是大同成语滋生及凝炼的温床。 大同成语中,有许多多义词。这些成语在交流中,特指何意,是毋须任何提示,彼此即刻明白,绝对不会产生歧意。这是“语境”的力量,它在“训练”、陶冶每个身在其间的交流者,去体味成语的准确含义。例如“成色懒气”,一是说他傻,有些该明白的不明白,显然有点贬意;另一解是,赞赏他的傻气,但他明显含有谆朴厚道的品性,相较于奸诈,显然又有褒意。大同人在某种场合所说的一个词:“圪胞赖气”、“精说白道”、“假眉三道”、“虚棱凳架”、“阴七阳八”、“白打秋风”,等等。在大同人的价值观念里,不仅会坚守那种与生俱来的驾驭感,还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划成若干段落,再跟私底下制定的总目标联系起来。我看见许多大同人对不同层次的成功都感到欣慰。正因如此,他们很注意人际交往的细节,使交往双方达到双赢! 可以这样说,在讲大同话的人群里,大同成语还很有生命力,它仍然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是,当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阅历及素养不断增多,大同成语的应用范围会不断缩小,因为交流者所受的教育是全国性的普通教育,他们已经能夠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熟练地表达同质内容,毋须翻箱倒柜地再用“奶奶”们的语言。例如“什没拢谷”,它的替代语准确而方便,用“偶而”即可。如今四十岁上下的朋友,大体上接受过“普通话”教育,下一代,下下一代,一代比一代更会操持普通话。考到外地高校读书的学生,交流之所以畅达,也得益于普通话的传播。这些人群除非回乡探亲、下乡工作,很少再有机会使用大同话,包括大同成语。这并非是方言的悲悯,而是方言外部环境的变迁。圈子变了,交流方式也在变,交流的语言当然要变。
勾起乡愁的方言成语,会使交流者感到亲切,对某些人来说,方言成语只可能陪你一会,不可能陪你一生。继续使用它的人,也不可能不接受新的语言元素。电视、手机每时每刻传播新思想、新概念,不接受它们,会寸步难行。因为语言的演变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直接反映。
最后交待几句话,方言俗语的使用者并非俗人,即使是俗人也并非鄙俗之人,他们是固守家园的一般民众,绝对聪明伶俐。老子说过一段话,对我们很有教益:“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在变,人亦在变,语言也在变,包括方言。

1.《什么大同成语 活着的“大同成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什么大同成语 活着的“大同成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0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