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尾岛,又称浮水洲岛或夜莺岛,位于北部湾红河入海口与琼州海峡的同纬度之间,距中国海南岛最近处130公里,距越南海防市120公里。白龙尾岛平面上呈三角形,多为平缓的丘陵地形,最高处海拔58米。在成因上属大陆岛,因而比南海诸岛所有天然岛屿的面积总和还大,西北部边长3.1公里,东部边长2.5公里,南部边长1.6公里,面积约6.2平方公里(又说9.96平方公里)。海域渔业和油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白龙尾岛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由中国实际控制。1931年12月,法国殖民者派出一支12人队伍侵占该岛,在岛上建立哨所和管理机构,并向中国政府提出西沙群岛和白龙尾岛的主权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拒绝,法国的侵略图谋并未得逞。1943年日军占领该岛,1946年法国殖民者恢复了在该岛的统治。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提出 “十一段线”,白龙尾岛位于 “十一段线” 之内,当时各国都没有表示异议。1949年国民党残部逃往此岛。1950年解放军占领海南岛,少数国军进驻该岛。1954年5月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惨败,迫使法国签署日内瓦和平协议,越南敌对双方以北纬17度线为界成立南北政府。法国殖民者在1954年8月撤离时把白龙尾岛常住中国居民71户269人劫持到越南南部。1955年7月,解放军占领该岛,并建立起政府管理机构,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儋县。1957年3月,中国政府将该岛土地、建筑和居民全部割让给北越共产党政府,从此白龙尾岛为越南领土。1992年12月9日,越南政府将白龙尾岛单独划出,设置白龙尾岛县,隶属海防市。越南经过开发和移民,2009年常住居民达到902人。2000年12月25日,中越签署《北部湾划界协议》,中国正式确认越南对白龙尾岛的主权归属。 有据可考,近代中国人在该岛定居生活已逾百余年,广东潮州、海南澹州和文昌县的渔民,长期把白龙尾岛作为鲍鱼捕捞基地。据李德潮《白龙尾正名》一文记载,1954年岛上居民有135户518人(男262人,女256人),1955年解放时,有居民64户249人(男127人,女122人)。所有岛民全部是中国人,多是20世纪初从海南儋县迁来的,讲海南儋州话。岛民分住在两个村庄,大村名 “浮水洲村”,小村名 “公司村”。岛民生计以近岸渔业为主,用极简陋的工具,裸体潜水采捕鲍鱼、海参等,然后加工成干制品,销往中国内地,换取粮食及其他日用品。全岛共有耕地500余亩,种植旱稻、蕃薯、高粱、豆类、蔬菜、西瓜等,粮食不能自给。1955年解放时,岛上有一座庙宇,奉祀天妃娘娘和伏波将军。天妃娘娘是中国渔民保佑海上平安的神祗,伏波将军是汉王朝出兵交趾的马援。庙内有铁钟一口,系光绪三年(1877年)所铸,首事人是海南文昌人符连明、符怀积等。 1957年3月,为了支援越南的抗美战争,毛泽东指示周恩来以 “同志加兄弟” 身份与越南总理范文同签署协议,将白龙尾岛 “出借” 给越南,让其在上面修建雷达站,以监视美帝飞机轰炸河内提供预警,同时作为中国援越物资的转运站。根据马大正编写的《海角寻古今》一书介绍,1957年3月,中共指派海南军区副司令员马白山(少将军衔)为全权代表,将白龙尾岛秘密移交给越南。移交时,驻岛部队撤离,商店等设施悉数移交,但老百姓不动。有的老百姓不高兴,说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变成越南人。移交仪式在岛上举行,开茶话会,晚上设宴请客,越南还派了一个文工团演出。 1957年之后,白龙尾岛成为越南领土,岛上的中国居民成为 “越南华侨”,后续的恶果接踵而来。北部湾12.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赖以生存的中国渔民70~80万人,很多渔民从此被迫弃船上岸转行。仅广东省(主要是湛江市)减少传统作业渔场3.2万平方公里,常年在北部湾中心线以西生产的6000艘渔船被迫停产,每年减少渔获量32万吨(其中湛江22万吨),渔业经济损失17亿元,后勤损失10亿元。如果加上广西的统计数字,损失更大。 越南得陇望蜀,得寸进尺,在大肆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同时,对北部湾以白龙尾岛为中心的大面积海域和大陆架提出主权要求。原来在北部湾中心线以西生产的渔船全部压回线东生产,渔业资源争夺进一步恶化,近海资源状况更加严峻;渔船作业密度加大,作业纠纷、生产安全及涉外事故剧增,加大了渔业管理的难度。1991年至1994年5月,仅海南省渔船在北部湾捕鱼,遭到越南及不明国籍的海盗船袭击110起,渔船141艘次,抓扣我国渔民,造成我国渔民死伤,直接经济损失819万元。其中被越军抓扣事件12起,渔船30艘,渔民286人,经济损失401万元;被越军和海盗船枪击事件2起,渔民死1人,伤2人;被不明国籍的海盗船抢劫事件96起,渔船109艘,直接经济损失417.2万元。如果再加上广东、广西两省的统计数字,更加触目惊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说得更为明确:“本来我们跟它划界,可以划在白龙尾岛和越南大陆之间,但现在这个岛是它的,界线要划在白龙尾岛与海南岛之间,北部湾历史上传统的中国渔场就要归越南,数十万渔民都将失业。” 1974年8月15日,中越双方在北京举行第一轮北部湾划界谈判。此后谈判历时27年,分三个阶段,一是1974年,二是1977~1978年,三是1992~2000年。前两次谈判由于双方意见相差甚远,无果而终。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尽早解决包括北部湾在内的边界领土问题,成立了包括外交、国防、渔业、测绘、地方政府等部门组成的政府边界谈判代表团,启动北部湾第三次划界谈判。第三次谈判从1992年到2000年,历时9年,双方共举行了7轮政府级谈判、3轮政府代表团团长会晤、18轮联合工作组会谈及多轮专家组会谈,平均每年举行5次各种谈判或会谈。经过复杂而耐心的谈判,中越两国终于在2000年12月25日在北京签署了《中越北部湾划界协议》,同时签订了《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之后又经过3年谈判,2004年4月29日中越双方在北京签署了渔业合作协议的补充议定书。根据渔业协定,划定了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跨界共同渔区,两国渔船都可以进入,时限为15年,此外在共同渔区以北又划出为期4年的跨界过渡性安排水域,允许两国渔船进入作业。 白龙尾岛事件只是上世纪中国 “革命外交” 理念下诸多领土让步事件的一小例而已,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1962年《中朝边界协定》,1963年《中巴边界协定》都是 “革命外交” 理念下的产物。当 “世界革命” 已成梦幻泡影,以 “民族国家利益” 为重的正常外交理念重新回归,这些条约的个中得失,已然不言自明。领土主权问题事关全体国民利益,国民理应享有最基本的话语权和知情权,如白尾龙岛这般 “秘密移交” 决不允许再重演了。我们国民衷心希望有一天,中俄库页岛问题、中俄朝图们江出海口问题、中朝鸭绿江口薪岛问题、中朝长白山天池问题、中韩黄海日向礁问题、中韩东海苏岩礁问题、中越北部湾白龙尾岛问题、中菲中沙黄岩岛问题、中国—越菲马南沙岛礁问题,都能够得以妥善解决,所有丢失国土全部回归祖国。

1.《夜莺岛 割让白龙尾岛几失北部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夜莺岛 割让白龙尾岛几失北部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31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