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某门学问的人统称为“专家”。但专家也是分“高低贵贱”的,比如副教授比讲师高,教授又比副教授高。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排序,并不能代表真实水平。而真实水平大众其实是很难判断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加上“专家”在今天这个讲利益的社会很吃香。就必然会出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于是我们的“专家”队伍中就分出了三类人:“砖家”、“学者”和“大师”。

“砖家”是“专家”的贬义词,指那些接受过科班教育,但对基本概念理解模糊的“业内人士”。严格说属于拿到文凭的“不合格者”;“学者”与“砖家”的区别其基本概念还算清晰;而“大师”则是指那些对基本概念有深刻理解的人。但这样说很笼统,普通公众还是很难分辨。当然,现在有不少只是因观点不同而随便指责他人“砖家”的,这是缺乏职业道德之举。但凡自认为是君子者,讲话就要有根有据。正如台湾人李敖所说那样,能“证明你是奴才”才算厉害。因此,这里试着用“案例”来证明什么是“砖家”,什么是“学者”,什么够“大师”标准。现在GDP很热,似乎是个人就知道的样子,那就以此为题展开好了。

先来说说“砖家”与“学者”的差距。

去年庆祝建国70周年,各路媒体大力宣传了一番。其中重复率最高的是这句话: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的一个配图十分显眼(如下图红色曲线所示)。

这个曲线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绘出的。1952-1982的前30年,GDP从679亿增长到5323亿,增长了大约8倍。而1982-2012的后30年,GDP从5323亿增长到518942亿,却增长了近100倍!给人的印象是:改革开放后30年取得的经济成绩大大高于改革前30年。

如果有专家做如上判断,无疑可将其划入“砖家”行列。为什么呢?因为GDP有两个数值,一个叫“名义GDP”,也称“现价GDP”;另一个为“实际GDP”,也称“不变价GDP”。而统计局对外公布的通常是名义GDP。名义GDP是不能用来相互比较的。比如今年的GDP是20万亿,去年的GDP是10万亿,不能说今年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因为今年的物价如果涨了一倍,说明全部产出与去年相同,GDP实际并没有增长。

上图红色曲线是“名义GDP”。虽然“名义”上涨了100倍,但这30年物价涨了多少“砖家”并没有告诉我们。而“学者”会通过查统计局的数据,算出前30年“名义GDP”的增长率是7.1%,而实际增长率是6.8%。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有0.3%的通货膨胀;而后30年“名义GDP”的增长率是16.5%,实际增长率是10.2%。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通货膨胀率是6.3%。把每年的“名义GDP”根据通货膨胀换算为“实际GDP”后,就得到蓝色曲线。上涨幅度比红色曲线就要平缓得多。

官方说法“前后两个30年不能相互否定”,但为什么却说得不多。如果按“砖家”的说法无疑是大错特错。但即便按照“学者”的计算,后30年10.2%的增速还是明显高于前30年的6.8%,这似乎也可以给人一种前30年不如后30年的印象,但事实果真如此么?对此“大师”会有不同的见解。前边说过,之所以称其为“大师”,是因为“大师”对基本概念有比普通学者更深刻的理解力。他能看到GDP中有“水分”。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引出问题。

王小二一家四口过去在农村生活,两口子打工每月挣4000元养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电视剧看到城里人过得很滋润,于是举家到北京打工,两口子每月收入变成了10000元。虽然数着票子很开心,但交完房租发现只剩下4000元,和在老家一样,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那么问题就来了。王小二家在农村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总理说的每月1000元,绝对属于“低收入群体”。但到北京后收入涨了一倍半,但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而按GDP统计的确“脱贫”了。怎么解释?“砖家”肯定无法解释,“学者”也解释不了,只能大师能解释。王小二的问题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问题出在北京的房价上。但能看出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对经济一窍不通的王小二也能感觉出来。难在如何正确解读。

GDP的通俗解释是全社会生产了多少“产品”(比如电视和手机)和“服务”(比如餐饮和演出)。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说明经济越好,绝大多数国家GDP一直是向好的,除了极个别“失败国家”(比如乌克兰)以外,还没听说哪个国家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少。但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也出现了“王小二问题”:收入的确大幅提高,但人们总觉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分有限。比如被主流社会捧为榜样的美国,中产阶层普遍感到生活水平不如父辈。

如果仔细留意一下就会发现,“产品”的确比过去多了,价格也不贵。但是,服务的价格越来越贵。也就是说,能买到的产品多了,生活水平应该提高。但服务费价格贵了,把增加的工资都耗进去了。所以感觉生活水平没什么提高。但GDP又告诉你,你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人均GDP”提高了很多。那么问题就来了,不是我们的感觉有问题,那一定是GDP的计算方法有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呢?王小二的问题就出在“住房”上。按照GDP的统计规则,“房租”属于“服务”,因此房租要计入GDP。但这项服务实际上属于“伪服务”。因为它并不能减少租户的劳动强度,打个不太恰当比喻,它好比黑老大收的“保护费”,请个保姆可以减轻你的家务劳动,而租金完全是从你口袋里掏钱,没有减轻王小二家里任何家务劳动的负担。也就是说,租金既没有生产出任何产品,也没有提供任何服务。因此从概念上就不应该计入GDP。王小二在老家时,宅基地是自己家的,没有租金。月收入1000可以得到相当于北京2500的生活水平。所以到北京以后1500元的收入提高对王小二没有什么意义。

王小二的故事揭开了GDP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土地市场化以后会虚拟增加一块GDP,而这一部分GDP是没有实际商品或服务支撑的。再回到前后三十年对比就可以看出,由于前三十年土地没有市场化,这就好比大家都生活在现在的农村。而三十年后土地进入了市场,这部分虚拟的GDP就不断往上加,造成GDP比前三十年的额外“增长”。

可见,大师与学者的区别其实还是基本概念的理解深度。其实“大师”并没有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回想当年上大学时一个老师强调基本概念的重要性,但同学大都做了“耳旁风”。为什么大师那么少的原因或许就在这里。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单单就GDP这个基本概念来说,其实很多学者未必真懂,或起码他们的学风有问题,并没有深入思考过。真正了解了GDP,可以澄清很多争论。比如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的误读,就是所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问题。其实就是王小二进京遇到的问题。其实那些“发达国家”不仅存在住房租金问题,还存在太多的“只收钱不办事”的服务业。明白了这个问题,你就不会对这个所谓的“巨大差距”太过在意。

所谓“砖家”、“学者”和“大师”,它们三者的重大区别其实就在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可言。而一个人能到达三者的哪个层次,很大程度上与你的职业道德密切相关,遇事不加思索而凭自己的想当然,往往会成为“砖家”的候选人,而喜欢出风头,或急功近利的人,往往不会深入思考,很难超出“学者”的天花板。

1.《gdp通俗解释 谁敢说真懂GDP?------从王小二的困惑兼论砖家学者和大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gdp通俗解释 谁敢说真懂GDP?------从王小二的困惑兼论砖家学者和大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