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诗书画》节目组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据说,中秋节的诞生和古老的“敬月”习俗有关。据记载,早在周代就有“拜月”的习俗。
但是直到唐代,“中秋节”才真正成型,并且和“嫦娥奔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等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与家人拜月、赏月,天上高悬的圆月也为这一天赋予了“团圆”的含义。
但是在公元1076年的中秋,远在密州,也就是现在山东诸城做官的苏轼,却不能和家人团圆,一直饮酒到天明。
醉意正浓的他,格外思念远方的弟弟苏辙,于是挥笔写就了这阕千古佳作——《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又是一年中秋,皓月当空,清辉洒满人间。苏轼趁着佳节,请来几位好友欢聚,酒喝到兴头上,相谈甚欢,不知不觉中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但是那轮圆月还挂在空中。
苏轼不禁想到这些年来,自己因为朝政的纷争,辗转多地做官,竟然足足有七年没有和弟弟苏辙团聚了。想到这里,他举起酒杯敬向明月。
月亮啊月亮,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人人都说天上有宫殿,只是不知道那里现在又是何年何月呢?我多么想乘着清风去到天上,但是又很担心,在那用美玉雕砌的楼阁中,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
在皎洁月光下,我和自己的影子相伴,也是别有一番意趣的,那月宫果然是比不上这美好的人间。
不知道什么时候,圆圆的月亮已经悄悄地转过红色的阁楼,好像低低地挂在雕花精美的窗户边上,照着我这难以成眠的人。
月亮啊月亮,你该不会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只能发自内心地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可以平平安安,长长久久,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色。
读完这阕词,一幅立意高远、清丽壮阔的“中秋月夜图”就此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苏轼思念胞弟的这份“小爱”,也因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独辟蹊径的浪漫构思,而演化成为对于世间“团圆”的“大爱”最质朴的祈愿。
在中秋节皎洁的月色下,三五好友,几壶好酒,对月畅饮,谈古论今,向来就是文人们喜欢的一项高雅的活动。
在传为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月夜把杯图》中,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场景。
绢本设色 25.7cm×28cm
天津博物馆藏
只见一轮圆月高悬,在被月光笼罩的画面中央,主人正举杯迎向自己的友人,三位童仆陪伴在他们左右,还有一位童子正捧着乐器“阮咸”从山下走来。
通过远处缥缈起伏的山势,和在台阶间露出半边身子的童子,就可以想象出山涧的幽深景象。画面中棱角分明的山体勾线和用淡墨染出的山体,给人一种清辉遍洒、色墨交融的美感。
1.《千里共蝉娟 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千里共蝉娟 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6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