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阿娘面馆

朱成坠

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为我听说大学同学白小刚在《旅游时报》担任记者工作,为此,隔年起,我就个人自费专门订阅了该报。先后订阅了大约两三年。

每一期的《旅游时报》我都认真地阅读,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一篇文章,就是该报转载了香港一位作者撰写的,大约名为“令人难忘的上海滩三碗面”。记得第一碗面,介绍的就是位于淮海中路与南昌路之间思南路19号的“阿娘面”。介绍很有文学性,文章从梅雨季节的夜晚说起,在细雨蒙蒙之中,寻觅到这家面馆,品尝了令人难以忘怀的黄鱼面,味道令他垂延欲滴,回味无穷。



阿娘面的正式店名是泰和饮食店,并不是什么阿娘面馆。现在,阿娘的孙子开得的面馆,却正式叫作“阿娘面馆。”这已经是后话了。

泰和饮食店是利用自家的住房开办的,地方非常逼仄,顾客稍微多一些,连得人身体也转不开。该店仅仅一开间的门面,里半作为厨房间,外半作为餐厅。餐厅里,放置了黄颜色的四张条桌,摆放了十六张没有靠背的圆凳。

《旅游时报》转载的那篇文章说,宁波阿娘为了筹措孙子出国留学的费用,利用自家的门面房,聘请了淮海路上沧浪亭退休的老员工掌厨,开了家苏州风味的阿娘面馆。看后,我大为诧异,上海竟然有这么家上好的面店?居然我都不知道,非得去品尝一下不可。

为此,我多次到泰和饮食店排队品尝阿娘面。前两次均因为太长的排队,没有吃成功,因为,食客太多了。第一次,我大约排了一个半小时,由于下午的工程协调会时间已经迫近,无法继续排队了,只得忍痛割爱,在外边买了两只面包充饥,权当作午餐了事。第二次,由于时间接近中午12点,正是午餐的高峰,食客蜂拥而至,排队的队伍绵延上百米,而且,我看到不少食客因为没有座位,站立着吃食阿娘面,胃口顿时大减,赶紧退出拥挤的队伍,打道回去了。直到第三次,我早早地安排好工作,十时许,就赶到了泰和饮食店,抢先排在队伍的前列,终于如愿以偿,这次我顺利地买到了阿娘面,并在小小的餐厅里,找到了一只座位。记得那一次,我点的是虾腰面。满满的一大碗,虾仁亮晶晶的,腰花红兮兮的,嫩滑软熟,绝无骚腥气味。汤料极其鲜美,我一口气将面条、浇头和面汤全部干净利落地消灭完。然后,咂着嘴,不停地回味着虾腰面的美味,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离开时,我对阿娘说,“侬此地的面条真是好吃啊!”阿娘微微地笑了起来,说了声“谢谢!”她那灿烂的微笑,至今仿佛还在我的眼前晃悠。



“侬此地的面条真是好吃啊”

以后,我又去过许多次。记得第二次,我点的是黄鱼面,黄鱼煨得恰到好处,汤鲜肉美。这一次也是连面带汤,吃得精打光的。当时,由于泰和饮食店内的餐厅已经没有座位了,我只得到泰和饮食店对面偏西靠进弄堂边的餐厅去就食阿娘面。它是阿娘租借下来的临时餐厅,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是“老查牛什粉面”店了。即使到了对面的餐厅,我也是等待了刻把钟,才等到座位。

第三次,我点的是脆鳝面加焖肉。这是典型的苏州浇头。这一次,我既没有能够在泰和饮食店里的餐厅就食,也没有能够在对面的餐厅就食,这两个餐厅全都塞满了人,等候的人群已经绵延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了。我只得到在对面餐厅边上的弄堂里就食,好像是站立着吃完这一碗脆鳝焖肉面的。这碗面,脆鳝脆而不硬,焖肉酥而不粘,汤料还是那么鲜美欲滴,令我垂涎三丈,大快朵颐,一扫而光。真是正宗的苏式面点啊,这应该归功于那位掌勺的大师傅,他是淮海路上沧浪亭的一位技艺高超的退休员工。以后我又多次到泰和饮食店去品尝阿娘面,每次,品尝阿娘面就感觉到是一次食物与精神上的美妙享受。

那时候的阿娘身体还不错,每次去,都能够看到阿娘。阿娘中等个儿,身材瘦削,头发有点花白,精神矍铄。只见她总是站立在泰和饮食店的收银台边上,观看着顾客的反应,及时地指挥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尽管,生意那么忙碌,吃客熙熙攘攘,但是,就是没有发生任何争吵的现象,一切都做到了井然有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阿娘的形象依然深深地镌刻在我脑海里。一想起阿娘面,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阿娘那和善客气的笑容。

退养之后,我好像中了邪似的,还常常专程骑自行车到思南路36号,科学会堂对面的阿娘孙子重新开张的“阿娘面馆”,去品尝阿娘面。据说,阿娘去世后,面馆歇业了。阿娘的孙子留学归来,曾经在其他行当折腾了一段时间,总是不太成功。于是重操阿娘的旧业,再次开办了面馆。这一次,孙子将面馆开在了思南路的36号。店名就叫“阿娘面馆”,孙子极其聪明,他把阿娘创立的阿娘面品牌,直接用在了面馆的名称上,让充满怀旧感而又忠诚的上海老食客回归,并前去继续品尝阿娘面。

现在的阿娘面馆,大餐厅里共有12张条桌,40来张圆形的凳子。条桌的木质台面全部用薄板不锈钢包裹。圆凳子的凳面分别为木质面板与穿孔塑料面板。大餐厅边上的里间,还有4张条桌,10张圆凳,另有一大摞圆凳,供繁忙时增加座位之用。现在的面馆,环境虽然简朴,但是,干净整洁,设施齐全,它已经成为上海滩著名的面条品牌,在上海的美食圈里,几乎老少咸知。

有一次,我到阿娘面馆品尝阿娘面。选择的是面馆的四种招牌面之一的蟹粉面。其它三种还有黄鱼面、虾腰面、鳝丝面。蟹粉面的蟹粉,颜色黄澄澄,覆盖在面条之上,还洒了丝丝的蛋皮。面条一端上来,扑鼻的香味勾滴出了我的垂涎。这碗面的分量很足,绝对能把肚子喂个饱。浇头的原材料特新鲜,面汤鲜味十足。到最后,这碗蟹粉面被我吃得个底朝天的。我是频频地咂着嘴,打着饱嗝,离开面馆的。



再一次,我骑车前往,不顾路途遥远,特意去品尝黄鱼面。黄鱼处理得蛮干净的,搭配咸菜,甜甜的,很合上海人口味。端上桌的黄鱼面,去骨清滑的鱼肉有着好多条,鱼肉雪白的,看上去很细嫩,咬下去很鲜美,当时的价格仅仅17元。我再加了一块5元的素鸡,这块素鸡大得吓人,几乎可以把面碗都盖满了。现在,这般大的素鸡已经不供应了。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中,我又抽空专程骑车,赶赴思南路上的阿娘面馆,特意去品尝阿娘面。我到了之后,先是在阿娘面馆的周围拍摄照片。下午3时多,我才进入面馆,点了一碗虾腰面。此时,许多品种的面条已经没有了,没有的面条价格牌上已经翻白,余下的仅仅十来种面条。其中,唯一中意的只有虾腰面,我就叫了碗虾腰面,价格26元。从下午3时20分到3时35分,我仅仅用时15分钟,就吃完了这碗面。当我品尝第一块腰花,初啖第一口,就感觉腰花有些老硬,不如以往阿娘在时的味道和质量。汤料也有点走样,不如以往那么鲜美了。尽管如此,我依然抱着对阿娘的敬意,没有过分质疑此时阿娘面的品质退化,我只当作面馆厨师一时的操作失误。

坐在我边上一桌的,大都是河南来沪的一家人。他们是从网上搜索到这家上海滩著名面店的,慕名而来。他们都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阿娘面,特别是那位靠十岁的小女孩吃得十分惬意,一大碗的面条吃得精光。她父亲还把自己碗里的面条和浇头拨了些给小女孩,小女孩也一扫而光,还嚷嚷着要继续添面。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小女孩是与父母亲从河南来上海探亲旅游的,小女孩的舅舅在上海工作,舅舅陪同他们旅游,特地到阿娘面馆,邀请姐姐全家品尝上海著名的阿娘面。

因为,我从未见到阿娘的孙子,颇想了解一下现在的老板情况。就斗胆询问收银员,墙壁上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中的法人代表人张广生是不是阿娘的孙子时,这位收银员凛然地回答说,“我不知道。”因而,我至今也无从知晓阿娘孙子的真姓实名。

出得阿娘面馆,我顺道骑车转到原先阿娘面创始店——泰和饮食店的所在。真是出于意料之外,这家店居然还在。夕阳下,整座三间二层楼房的模样依旧,只是环境更加整洁了,二层阳台上的绿化更加美了,盆花和绿草把老房子装点得绿意盎然。

近前,我看到红色的雨篷与雨篷下墙壁的店招赫然写着泰和饮食店五个大字。右下角的菜单牌上写着“隆重推荐,每日精选商务套餐,本帮肉丝粗炒面、咸肉菜饭、蟹粉菜饭、本帮菜肉大馄饨。”我再贴近玻璃门,透视昏暗的饮食店餐厅,已经看不到节日营业的情形。就是这样,已经满足了我对于阿娘面馆往事的缅怀与纪念的好奇 。



人到了老年,总是怀旧的。每每想起阿娘面的创始人阿娘,我就会抱着崇敬的心情,十分感激这位上海滩旧日的阿娘,为上海留下了这碗名不虚传的阿娘面,我衷心地冀望这碗阿娘面能够永远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2017年10月8日凌晨

鸣谢:朱成坠先生赐稿、缪迅老师荐稿!

1.《阿娘面馆 阿娘面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阿娘面馆 阿娘面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8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