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和年间秀才崔郊,曾写过一首伤情诗《赠去婢》,除《全唐诗》收录了这首《赠去婢》之外,史料中再也寻不到崔郊的其他诗作,也正是因为他创作的这首唯一的诗作,成就了自己一段失而复得的美好恋情。
那么,崔郊为什么会写下这样一首伤情诗呢?他又是在什么情景之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这首诗的背后又发生过哪些故事呢?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那个令人黯然神伤的爱情故事。
《赠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公子王孙竞相追逐在你的身后,你却像“绿珠”那样泪水湿透了罗巾。嫁入豪门的你犹如深陷大海再难寻觅,曾经的“萧郎”从此成为陌路人。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历史人物,绿珠和萧郎。
“绿珠”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史载“美而艳,善吹笛”,后被权贵强夺,石崇下狱,遭夷三族,绿珠不堪其辱,坠楼身死。
“萧郎”是指梁武帝萧衍,风流多才,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气,是很多女性倾慕的偶像。很多文人墨客对于女子所思慕的恋人多称之为“萧郎”。
崔郊引用两个前朝名人的名字比喻恋人和自己。他不会想到,自己情凄意切、有感而发的写下的这首七绝,造就了一个“侯门似海”的成语,被后世广为传用。
唐代元和年间,年轻的时候崔郊寄居在襄州的姑母家。他读过不少书,也精通音律,可谓多才多艺。
至于他因何故寄居在姑母家中,答案是查不到任何记载。
史料中对于崔郊的记载太少了,出生地不详,生年、卒年不详,家庭成员与家世背景不详,除了这首《赠去婢》和“唐代元和年间秀才”的记载之外,几乎找不到与他人生相关的任何轨迹。
姑母家有一婢女名叫春红,长得不仅姿容秀丽,且善解人意,同样精通音律。
二人年纪相仿,又拥有同样的爱好,于是私下经常在一起讨论音律,像伯牙与钟子期那样成为了“知音”。
唐代的乐器主要有琵琶、芦笙、横笛、腰鼓、竖琴等,虽然不能详细得知他们交流最多的是哪种乐器,但按照崔郊在诗中把婢女比喻为“绿珠”的说法,因绿珠“美而艳,善吹笛”,所以推断他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应为笛子这种乐器。
一个是寄人篱下的穷酸书生,一个是委身为婢的落魄女子,同是天涯沦落人。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他们相互怜惜,日久生情。
崔郊欣赏女子的美貌和对音律的精通,而女子除了音律之外还敬重崔郊的才华。两人瞒着姑母互相心生爱慕,坠入爱河。
但好景不长,崔郊姑母家遭遇变故,家道中落,生活日渐窘迫。最后为了生计,不得已把这名婢女卖给了当地一名官员。
因两人是儿女私情,姑母并不知情,等到姑母得知真相后,一切为时已晚,更不敢和买家出尔反尔,因为买家惹不起,买春红的那名官员名叫于頔,是当地最有权势的官员。
于頔,字允元,河南人,后周太师于谨七世孙。其祖辈自北周时迁入关中,世代为官。
买下春红的时候,于頔时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史载其为官“凌上威下,骄横不法,朝廷姑息,无可如何。”
崔郊知道自己惹不起于頔,也从此不能再见到爱人,只能每日长吁短叹。
他和于頔的身份相差太悬殊了,当软弱遭遇强势,唯一的选择似乎只有忍耐与沉默。
春红的离开带走了崔郊心中最为珍惜的曼妙时光,让他沉浸在彻骨的悲凉和落寞当中,化为日日夜夜的痛苦思念。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幅场景,当人去屋空,心情无比落寞之时,忆起昔日的儿女情长,有一位孤独的才子,默默地吹响昔日恋人留下的笛子,笛声悠扬飘荡、绵延回响、哀婉忧伤。
崔郊始终对春红念念不忘,他常去于頔府邸门前偷偷地等待,思念着身处深宅中的恋人,期望着能再次看到自己所喜爱的恋人,可是等待他的却是绵绵无尽的失望。
于是,黯然神伤的崔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赠去婢》。
寒食节到了,在古代有寒食节外出踏青的习俗,崔郊在达官贵人的府邸之外终于等到几顶乘轿从大门鱼贯而出,他知道除了为首的于頔乘轿,剩下的乘轿当中一定会有自己朝思暮想的恋人,他站在恋人必经之路的一棵垂柳之下,当春红的乘轿路过之时,春红从乘轿的开窗看到了崔郊,当他们目光交汇的那一刹那,顿时百感交集,虽望眼欲穿,却不能有任何语言交流,对于曾经相爱的两个人说,这无疑是莫大的悲凉。
(其婢因寒食来从事家,值郊立于柳阴,马上涟泣,誓若山河。)
春红的乘轿即将从崔郊身旁经过,或许是爱情赋予的勇气,总之就在那一瞬,崔郊将自己写的伤情诗送给了心上人。
读完此诗的春红顷刻间泪如雨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史书记载:或有嫉郊者,写诗于座。公睹诗,令召崔生,左右莫之测也。得见郊,握手曰:“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便是公作耶?”遂命婢同归。至于帏幌奁匣,悉为赠饰之。
于頔的仆人看到了崔郊向春红赠诗的一幕,于是从春红那里偷来这首诗,向于頔告密。
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说,得知自己的女人与他人有私情,这几乎不可容忍,以于頔的脾气可能当时就愤怒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发脾气,而是反复仔细地读了崔郊的诗,最终长叹一声,被这首情真意切的诗所打动。
他命人立即把崔郊找来,崔郊得知后,后悔已经来不及,只得乖乖地跟着来人一起见于頔。
他畏惧于頔,也担心自己和春红未知的命运,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以于頔的地位和为人,收拾他这样的小人物易如反掌。
但他万万想不到,于頔接见他时非常客气,还握着他的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首诗是你写的吗?”
崔郊知道一切无可隐瞒,辩解只是徒劳,只能称“是”。
于頔敬崔郊之才,其内心也被这首诗所触动,再则此事府上人皆知,强行夺爱恐遭非议,官员就应该有官员的风度,不能与小民一般见识,不如顺手推舟落个人情。
他唤来春红,问春红愿不愿意同崔郊走,当得知春红并不贪恋府中的荣华富贵和锦衣玉食,而是希望和崔郊在一起时,于頔不由心生感叹,干脆好事做到底,把迎娶春红时所置办的嫁妆首饰一概奉送,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虽然你没有财富、更没有权势,但我从未奢望你给我太多,我也不需要你的任何承诺,我只要你能深深的记着我,从未忘记我们曾经的一切。
不是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也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会让人牵挂。
至少我们在相遇的那个地方,在一转身的时候没有错过。
崔郊和春红的故事至此了结,因为之后的事并无记载,但我们始终相信,他们会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至于大官于頔,平时飞扬跋扈,骄横不法,他怎么会做出这样让人意外的事情来呢?
于頔虽然是一介武夫,“然善待士人,以市声名。”也就是说,虽然于頔非常清楚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却也注重名声,他知道读书人能写文章,善待读书人等于善待自己。
于頔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后来入朝官至宰相。元和八年,其子仗势横行,恣意杀人。经三司审问,于頔受牵连被贬为恩王傅,其子被赐死。
此事成为了于頔人生的分水岭,由于他以往的所作所为,加上仇视他的朝臣不断在皇帝面前对他进行参奏,皇帝也开始厌恶他。元和十年,朝廷出兵淮西讨伐叛乱,于頔主动捐钱资助军饷,却被皇帝冷拒。三年以后,于頔致仕,同年八月在孤独抑郁中死去。
有人经常做坏事,但也做过几件好事,那么他就不能被完全称之为坏人,因为他的内心并未放弃“良知”。
参考史料:《全唐诗话·卷之四·崔郊》、《云溪友议》、《太平广记》等相关记载。
1.《崔郊的诗 侯门一入深似海 解读诗人崔郊佳人复得的悲喜人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崔郊的诗 侯门一入深似海 解读诗人崔郊佳人复得的悲喜人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39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