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概况
《十二公民》,电影围绕一场对一个富二代在两个证人证言和一把刀的物证下判定其弑父犯罪,再由12个不同阶层的公民讨论富二代有无犯罪的投票辩证,真实的演绎自一开始的11票有罪到12票无罪的辩证过程。封闭空间下的剧情跌宕起伏,12个公民,12种不同的个性及人生。在身为检察官陆刚的引导下从中了解其他人对于案情的看法,通过一次次合理的推断及5次的投票过程,推翻富二代原来有罪的假设,断定无罪。
影片结尾,在最后舒缓的背景音乐下所有人缓缓走出讨论室,导演长镜头下的所有人都一身轻松心有所得,单看结尾仿佛这是一个爱与和平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过程却很精彩。
十二公民社会原型
1号公民:学生雷佳,本次陪审团组长
2号公民:老好人,说话前哈哈,说话时哈哈,话说完哈哈
3号公民:出租车司机,离异,儿子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4号公民:地产老板,本届一女毕业生男朋友
5号公民:沉默男,生活大起大落
6号公民:急诊科医生,职业因素见识较多生命终结
7号公民:学校小卖部老板,此次陪审学校要求凑人数的
8号公民:检察官陆刚,本剧的主导人物
9号公民:空巢老人,经历过文革时期动荡
10号公民:扇子哥,老北京一房东,歧视外地人特别是河南人
11号公民:保安,河南人
12号公民:保险推销员
影片进度与折射的社会现象
1、“无罪”投票1:11开始。
第一轮投票,只有8号投了无罪票,却遭到了其他人几轮的谴责与劝投,被质疑被逼问,但他仍坚持要求进行一次“吹毛求疵”的讨论,此时8号并没有确信的证据,他坚持的理由也很简单 “天底下没有100%的事情,所谓的100%大都是人们四舍五入的结果,而真相往往就是在容易被人忽略的小概率事件里。”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像影片里一样,大家都是听别人讲所谓的“证人”“证据”,并没有认真的观察思考事件的本身,道听途说就简单粗暴地得出结论,给事情定性,给他人贴标签。8号的这种怀疑精神正是代表我们社会上为数不多的一些精英们,他们智商并不是高多少,能力并不强多少,只是万事抱着“世界上没有100%的事情”的一种怀疑的态度,专注地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2、匿名“无罪”投票2:10。
在经过几番对8号的谴责围攻,8号仍十分坚定自己的立场。在第二次匿名投票时收获到了仅9号的一票“无罪”,9号只是结合自己文革时期的经历,支持意见不一致的8号,希望多给边缘人提供一个解释和再生的机会。其实在这一轮辩论中,除了9号空巢老人外,4号地产老板、6号急诊科医生及1号学生都有被8号对待事件的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所折服。
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被孤立时,有理力争的态度确实让人欣赏,但是大家可能都站在自己的立场里默默的欣赏,在自己本人立场和被环境要挟的情况并不能立刻转变,这个时候可能真的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比喻说影片中的匿名投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对这些积极分子做一个“一对一”的讲解和说服,把这些有同理心的积极分子先争取过来。这个过程是十分艰难的,也是奠定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3、公开“无罪”投票4:8。
在大部分人对作案现场的物证刀具和楼下的老头及对面女人的证词认真讨论时, 3号和10号的玩游戏引发了一场小波动,为了讨论能够继续下去,8号做出了让步恢复了3号的游戏纸张并给他道歉。这个过程中3号仍不依不饶无理取闹,随意给4号也贴上“资本家”的标签,最后还是教导主任出面才平复下来讨论参与讨论。在继续对物证人证的精细研讨之下,5号和11号投了“无罪”票,无罪投票结果4:8。
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对工作本身专注钻研的一种态度,会吸引一些有同理心和正向价值观的人,只要有足够充分的理论作为依据,他们是能够转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有一些例如3号这样顽固“刺头”,他们消积怠工,对工作没有推动也没有建设性的帮助,他们在团队中甚至起到了破坏性的作用。对待这种人讲道理根本行不通,其实还是需要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从他们的软肋下手让其改变。
4、公开“无罪”投票9:3。
影片在进一步推进和对案件的现场演示中,矛盾进一步激发,3号也彻底爆发了,这过程中8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8号以身试险一遍遍重演案情,也正是这种激励的争论和冲突,把影片剧情再次推向了高潮。这一轮结束后以9:3无罪划一段落。
现实工作中,如果要推动一个项目落地或是引导一次变革,责任人真的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很多的时候需要亲力亲为去操作一切事情,这个过程是漫长和煎熬的,但这也是大势所趋。只要是能够摆出科学的理论和数据,事情定会朝着原定的目标发展。
5、开发商的一票无罪
影片我看了3遍,4号的1票“无罪”是我在第3遍中突然震惊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地产开发商的老板,他的认知和觉悟不低也积极参与讨论,他却是最后转变立场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有一些老板级的中产阶层他们的转变是比较慢的,可能源于他对工作和生活的一种谨慎的态度,比喻说投资一个项目,他们有丝毫的疑问也不敢轻易的尝试。正如影片中在解决了最后一个疑问后,4号才真的接纳和转变立场。
6、“无罪”全票通过。
最难争取和改变的两个人物3号和10号,到最后仍坚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并不能真正站在案件的本身。但是在推理的大量证据面前,在所有人改变后,他们最终还是能放弃自己的职业和人生经历带来的固有思维,摒弃自己的偏见,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现实中多少人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态度评判完全是按照自己心中的那杆称衡量的,体现在电影中别人的生死却在大多数人的主观臆断里或是自有的一些经历所持的偏见所下的结论。在深圳早些年某个“二奶村”甚名,很多人看到漂亮女孩与年长男性一起,都觉得是女孩就是二奶;前段时间新闻一个小学班主任,因为某个家长开豪车送接孩子就把家长踢出群,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因为地域原因一棒子打死一船人,到现在一些公司在招聘信息上明确地说不招河*人、湖*人、*北人等等……
法律是一杆公平的称,而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权利随随便便的评判他人的生死,案件随着陪审员的合理怀疑下进行抽丝剥茧,用精细的推理推翻了陪审员一开始的定论。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剥开了自己内心的那些故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过不去放不下的芥蒂,当我们坦然面对它们,原谅过去的时候,接纳现实的自己,一切从事件本身出发,事情就会变得晴朗,真相也就浮出水面。
《十二公民》观后感
这个影片我确实是前前后后认真的看了三遍,第一遍本着一种娱乐的心态;第二遍对剧中的十二公民的定位和心态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第三遍是边看边写观后感,对影片进度及案件推理过程综合分析后十二公民的前后转变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的固定思维定式,而我们真的需要去打破和改变一些定式:我们需保持一颗合理的怀疑的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在事情实施的过程中坚定立场,特殊时刻为全局作出一定的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在交流的过程中,面对他人不一致的观点,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任何观点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深层次的初衷,深挖冰山下的原因,可能问题就会引刃而解;而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需要摒弃自有的一些偏见,保持共情在他人的问题意识上寻找自身的解决答案……这些才是做事做工作的一种正确的方式方法。
1.《十二公民观后感 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十二公民观后感 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1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