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定都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个国家的发展往往和他的行政中心密不可分。京都是古代帝王的权力的象征,他发展的好坏,形象的庄严与否,直接关系到皇权。换而言之一个国家的都城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生机和发展。所以古代帝王在选择都城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它的战略位置,是否适合于防守,还要考虑环境是否有利于发展与繁荣。虽然其中的很多因素到后面可以加以改善,但是如果先天条件比较好,对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来说,无疑是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烦。任何一个朝代开国之初国库都是比较空乏的。
朱元璋从投军到跟着起义的队伍,从老家的濠州开始,逐渐让队伍发展壮大。最后到攻占南京以后,他很幸运的得到了整支军队的领导权,他经历了许多的艰辛。他在南京听取了谋士的意见,以此地为根据地,积极的进行各方面的发展了。他没有急于称王,而是逐渐的积蓄自己的各方面实力,以谋求在一个最佳的称王机会。他把南京改名为应天,应天也就是顺应天命的意思,其实此时已经可以看出他的雄心,他自己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天命。他利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不断扩大地盘,增加兵力,发展生产。最终他打败了长江下游的最大劲敌陈友谅,然后又逐渐的把长江上游的张士城给击败了。这整个天下此时能与他相抗衡的力量也就被他收拾得七七八八了。
按常理来说,他在应天称帝时就应该吧应天定为京都。应天作为他的根据地,在他的不断征战当中,可以说为他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而且此城从三国开始,就有多个国家把这里作为都城。这里还有一个长江天堑作为屏障,自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京都。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只是给了应天一个暂时的名分。显然他对都城还有别的想法。
首先应天虽然为多个朝代的古都,但是这些朝代似乎都发展的不太长久,特别是离他时间比较接近的南唐。他可不希望受这些气数已尽的朝代影响。他所希望自己开创的朝代是要千秋万代的延续下去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人认为南京在长江的左岸,对北方的大部分领土不好控制了,而且当时的元朝势力虽难已经逃亡到北方,但是他的一些残余仍然骚扰明朝的边界,这也让他十分的忧心。
应天不行,他就想到了之前宋朝的国都开封。他为了更好的了解此城的情况,借着指挥作战的机会,亲自到开封进行考察。在他的想象里,开封能当得了宋朝的国都,他的各方面条件应该都是比较好的,再者如果说宋朝的宫殿房舍以及其它结构如果仍然完好,他还可以省去了一大笔的建设费用。但是很令他失望的是,虽然位置比应天更为靠北,对北方军事位置更为有利,但是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就是没什么天险可以防手。此城一旦面临敌人的攻击,便是会被敌人团团围住,成为一座孤城,他的这种地势实在是很让人堪忧。再看,宋朝的宫殿经历了元朝百余年的风雨,早已经破败的不成样子了。但是基于它的重要性,朱元璋还是把它定为北京。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把应天天定为南京,与开封南北相互呼应,但是他在定都这件事情上却还没有停下想法。他想在他的家乡濠州建立都城。当时他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很多大臣都是反对的,但是他排除了一切的阻碍,仍然花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个中都进行建设。但是六年之后却突然停止了一切的行动。因为他发现了所做的这一切也无非都是劳民伤财而已,没有确实的意义。
经过中都的这一件事情之后,朱元璋仍然对定都这件事情不死心,他又让当时的太子去陕西进行考察。而太子在这次考察之后也带回了许多的有用资料,但不久便病死了。朱元璋也深感到自己的年老和精力的不济,所以才停止了他的定都之事。他之所以对定都这件事情如此的费心费力,无非就是为了想让他自己所开创的王朝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他深刻的明白,打一个天下是如此的不容易,想要守住这个天下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此费心的考虑定都,实际上也就是费心的想要延续王朝的辉煌。
1.《迁都武汉已成定局 朱元璋登上帝位后想迁都,选定了三个都城,最后到死也没搬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迁都武汉已成定局 朱元璋登上帝位后想迁都,选定了三个都城,最后到死也没搬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