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朝晖七区的88岁老人吴善增是国家级非遗(浦江剪纸)传承人,八岁起跟着母亲学习剪纸,自此已有八十个年头了。虽然年事已高,可有着浦江“剪纸王”美誉的吴老至今都保持着每天剪纸的习惯。
时至今日,他创作了不少佳作,包括长达13米的《中国大运河》、5米的《两岸合璧富春山居图》长卷剪纸作品分别被不同的博物馆收藏,为了迎接2016年的G20峰会,他更将传统剪纸搬上扇面,精心创作了“G20迎峰扇”成了许多艺术爱好者的收藏品。
但在光环围绕中,吴老依旧不忘初心,最为注重的仍是剪纸艺术的教学和传承。
融合剪纸艺术,吴老独创剪纸灯笼
除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外,制作传统剪纸花灯更是吴老的拿手绝活。2018年他创作的四款寓意着“美好、和谐、温暖、喜庆”的6面剪纸娃娃灯一经展出后,以其可爱生动的形象和精巧的技艺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尤其是获得了小朋友的一众喜爱。
而今年为了庆祝元宵佳节,吴老又琢磨开了。他说这次的创作灵感是跑过几家灯泡店后偶然得来的,想将灯光与剪纸艺术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了几盏特别的作品——“框灯”。吴老介绍道:“我们把剪纸贴在窗上,叫窗花;贴在灯上,叫灯花,所谓框灯就是镜框里有剪纸,剪纸背后又有灯,灯光又透过剪纸的镂空处将整个剪纸作品投射在墙壁或者地上,营造出一种影影绰绰的朦胧美。”。
别看这些框灯一个赛一个的好看,但是做起来可是费了吴老一番功夫。吴老告诉我们,制作一盏框灯至少要三天,手头的存货不多,为了社区的元宵灯会,他又抓紧时间做了一些出来。像圆形图案的框灯,他会在KT板上扣了一个碗,沿着碗的边缘在KT板上先刻出圆形轮廓,再放上剪纸作品;而扇面图案的框灯则稍有不同,是在KT板上先刻出扇面形状,放好作品后前后塑封后再放上灯。
“像这幅扇面框灯‘西湖美景’不是用纸剪的,而是在丝绸和纤维上操刀,制作难度就更大一些。”吴老说道。起初他想请电工帮忙,但算算人工费,一个灯就要300块,所以决定自己动手。“几块KT板镂空粘一道,再装灯带,再加上一个变压器,插头插牢,试试看还行。我还是老派头,不想多浪费,很多制作材料都是废物再利用的,所以乍看之下可能比较粗糙。”吴老爽朗地笑着,手上的刻刀依然挥舞个不停。
而在今年元宵节,吴老做的这些框灯全部在塘南社区齐齐亮相,着实惊艳了不少人。
耄耋之年 吴老依然不忘传承
吴老对浦江和杭州两座城市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对这两个地方特别有感情,所以创作的大量作品都带有两地浓烈的人文气息。作为一项非遗,吴善增老人特别注重剪纸艺术的教学和传承。每年寒暑假,他都会毫不保留、不遗余力地向朝晖街道塘南社区的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在孩子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更是偶像。
“我与剪纸已经有八十年的缘分,从小时候母亲手把手的教我剪纸,到与堂姐一起剪纸比赛,到后来工作闲暇打发时光,再到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剪纸创作和非遗传承,我想我这一辈子都离不开它了。”吴善增老人深情地说。
1.《剪纸灯笼 国家级“灯笼爷爷”又上新——自制框灯剪出“影”之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剪纸灯笼 国家级“灯笼爷爷”又上新——自制框灯剪出“影”之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3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