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所谓的现代教育,是广义上的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现代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要出现的产物。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育中的特性不被人们所认识,这样人们在教育孩子、或者教育学生的时候,容易发生很多误解的情况,使教育不能很到位的实施,因此,选取以下十个较为重要的特性进行讲解。
一、教育的早教性
早教性既是指早期教育,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非常关键的教育阶段。从广义来看早期教育是从个体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既婴儿期(0-3)岁和幼儿期(0-6、7)岁。有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个体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是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进行教育的绝好时机。
初生婴儿的大脑就好比一张白纸,无论在上面写什么,都能清晰的记录下来,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早期教育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早期教育包括了感统、智育、德育等多个方面。例如在德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越早进行,效果越好。我们会引导3、4岁的孩子去背《论语》、《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这一类的著作,其意义就在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偏重于机械记忆,很容易熟悉背会这些东西,并记忆在头脑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些道理会通过他们自己的体验得到验证,进而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道德修养、价值观建立等产生正向的指导作用。如果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他的性格、习惯、世界观、人生观等已逐步形成,再让他学论语、学老子可不可以呢?可以是可以的,但效果就无法与早期教育相比了。这就是教育的早期性。
现代教育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早期教育需要教育者花大力气去研究和应用。
二、教育的孕育性
教育就如同生命的孕育一样,一个鲜活生命的诞生需要经历漫长过程。我们经常会将老师称为辛勤的园丁,从播撒种子到开花结果同样需要园丁辛勤的培育过程。我们用了孕育性这一说法,实际上就是将教育分解开来,一个是教,一个是育。
我们今天教孩子,传授给他们知识、道理、方法,然而传授过后孩子是不是就能够领会、理解、应用呢?答案多是否定的。因为接收到的信息需要在头脑中理解、消化、吸收,从逐渐领悟到不断实践,再到灵活应用是需要过程的。也就是说教的工作完成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孕育过程,才成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这里面我们要传达一种思想,就是我们教育孩子,不能要求教他什么,他就必须立刻学会什么,告诉他怎样做,他就必须立即准确无误地执行,我们要接受孩子有一个逐步学习、逐步改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以艺术的、科学的方式用心来育,才能圆满完孕育的过程。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起初跟孩子说的时候,他可能只是听到了这四个字,但却无法真正内化、或者是做到,那么家长就要继续引导,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责任,如工作、赚钱、养家、做家务等等,孩子享受父母创造的财富,那么他的责任就诞生了,他现阶段的责任是好好学习。初级阶段告诉他这些道理,他如果没有行动没有关系,过一段时间通过其他方式再向他传达这样的道理,同时让他有所体验,诸如小的实践,让他们体验做家务、体验赚钱的艰辛等,从听——听懂——领会——执行要经历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孩子需要慢慢地提高对学习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一旦他端正了学习态度,他就会突飞猛进地学习了。或许孩子接受指令是在一年前,能正确执行这个指令是在一年以后,这就是一个孕育的过程。
了解了教育的这一特性,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无需操之过急,如果教育者坚持不住,在孕育的过程中给孩子打击、责备,那么你的教育就会前功尽弃,颗粒无收。可能我们用了漫长的时间进行教育,孩子都没有任何改变,突然有一天他瞬间就改变了,那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改变是之前漫长孕育的结果,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结果固然可喜,孕育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育的阶段性
教育的阶段性,既是根据个体成长不同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说教育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孩子成长到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和特点,那么教育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变化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采取相应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会随着年龄阶段的不同而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包括了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儿童期(6、7-12、13岁)、少年期(11、12-15、16岁)、青年期(17、18-35)、中年期(35-60岁)、老年期(60-衰亡)。孩子的教育主要涉及前四个阶段,以及青年期前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不同。
例如,孩子处在幼儿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是幼儿园的教育阶段,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开设了奥数启蒙之类的课程,一些家长也为了给孩子入学打好基础让孩子参加一些奥数之类的学习班,这一做法就很明显地违背了教育的阶段性。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到幼儿晚期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阶段需要进行的是简单数学常识的学习,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随意进行的,主要是培养兴趣,而奥数的内容通常比较抽象、逻辑性强,超出幼儿阶段孩子大脑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揠苗助长,结果多是事与愿违。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婴儿期安全感的建立,幼儿期右脑的开发,少年期叛逆心理的处理,早恋问题的对待等等。
了解了教育的阶段性,教育者就需要主动学习和认识每一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教育的未来性
教育是对个体一生都产生影响的行为,教育不能只关注于现阶段或是短时间的效果,教育要着眼于现在,服务于终生,因此现代教育必然要具备未来性。
我们来举个例子,目前有一种教育观点称之为赏识教育,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多是从西方的教育理论中汲取了教育思想,并极力推行到中国本土,主张对孩子要鼓励、表扬、赞赏,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尤其不能打压,要以鼓励为主,促进他们的转变。从短期来看这一观念可以收到些许的效果,但是再过五年、十年,我们很多的家长就会发现这种观念的弊大于利,孩子的近乎失去了羞耻感,同时孩子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首先,孩子习惯了在表扬、鼓励等顺境中成长,心理承受能力弱,走上社会以后略微收到一点的批评或打击就会心理失衡,以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其次,孩子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好好学习就应该得到奖励,或是只有得到物质上的鼓励才去好好学习,学习是为了家长、为了老师,他们无法激发自身的动力、建立自己的责任感,时间久了他们就会以种种方式对家长进行威胁,变得没有责任、任性妄为、没有羞耻感,一旦鼓励、表扬停止,他们就会放弃努力、随波逐流、荒废学业、不思进取。
目前我所接受的个案中就有不少孩子的问题是由于接受所谓的西方先进理论导致的,诸如厌学症等。我们需要看到教育未来性的重要,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接受教育理论、思想和信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因素,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分析和预见,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思想、社会现状及孩子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去实施教育。如果还是以照抄照搬、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实施教育,看到短期效果就沾沾自喜,那么未来的五年、十年之后,简单的问题可能会演变到无法解决的地步。因此说教育的未来性需要引起大家的深思,并进一步提升对教育方法的鉴别能力。
五、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在我们国家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有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一个比较老的企业里边时间长了,从业人员的思想都会僵化,最后被时代发展所淘汰。那我们中国的教育,2500多年的历史与沿袭是不是有一些固化的成分呢?的确,就从前的教育观念来看,多数人不认为教育是科学,而从现代教育的角度,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门科学。
世界上有三大科学之迷:宇宙之迷、粒子之迷和大脑之迷。上个世纪末,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由政府出资进行研究大脑的一系列工作,我们国家也在着手进行大脑科学的研究。那么教育首先与大脑科学息息相关,孩子的学习、思考等都需要通过大脑。传统教育在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会总结出孩子学习的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有的符合大脑科学,有的却不符合,将这些不完全符合科学的所谓规律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就会导致教育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例如,对于较小的孩子,不考虑具体因素就一味地要求他刻苦、努力,一些孩子就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承受不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人人都厌学,厌学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说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孩子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遵循科学性。
在我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跟她妈妈提出不上学了,原因就是她喜欢上了班里的班长,这个班长很优秀,女孩子内心觉得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但还控制不住自己去想他,这种心理冲突让女孩子很痛苦,于是想妈妈提出要退学,想要离开这个环境,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便前来咨询。我就首先给她讲了相关的心理科学,青少年到了成熟期的时候,男女生对异性产生仰慕、好感都是很正常的,这是每个人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如此解释,就消失了她心理的一些负罪感,之后再慢慢引导她,现阶段的所谓喜欢只是一种单纯的欣赏、好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其实仔细观察其他男生身上也会有很多类似的优点,目前这种情感并没有她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复杂,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种情感,例如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各种兴趣爱好上,或是可以和这位男同学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同时我也告诉她一些把男孩的形象在大脑里边删除的技术方法。后来她就把我说的那些话都写在纸上来贴到墙上,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情感,并积极的配合转变。我们可以将这个案例划归到早恋问题的范围内,这种情况在现今的学生中不乏少数,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涉及到了心理科学,还有我让她删除大脑中同学图片,这就是大脑科学的原理。
科学性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很多很多,比方说这个动觉学习者。我们原来会定义动觉学习者就不适合做学问,而现在就不同了,我们会用多煤体的电脑技术,会用其它的技术来解决动觉学习者的学习问题。这些都需要用科学来解释。
因此我们说,现代教育需要多种科学作为基础,教育首要特性就是科学性,教育无处不科学。我们的家长、老师了解了这一特性并主动去学习教育相关科学,会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
六、教育的艺术性
教育的艺术性看似简单,实际包括了教育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灵活性、有效性等多个方面。一位高水平的老师、或是高水平的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他的方式方法不仅能够符合科学,而且具有艺术性。现今时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全方位、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使他们产生了些许浮躁的心态,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教育方式不再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来应对现代教育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育的艺术性。
有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给学生讲减法,举了好多例子,一年级的孩子还是有不明白的,这位老师就找了十片叶子放在课桌子上,模拟大风用嘴一吹,吹掉了四片,剩下了六片,这就是减法,他还让同学们自己试着做,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这里还不得不说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著名科学家西尔多·冯·卡门,他是世界航空航天领域的杰出引领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导师。
他小的时候就显现出来惊人的数学才能,6岁时就能对5位数的乘法略一思索就报出答案来。他的父亲,著名的教育学教授,发现孩子的突出才能并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炫耀,反而开始担忧孩子将来会变成一个畸形发展的人。父亲不希望孩子畸形发展,同时又希望儿子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于是他用了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把西尔多·冯·卡门引向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父亲设法让冯·卡门和各种数学科目断绝来往,同时请人教儿子历史、地理、文学、钢琴、外语等,父亲还带冯·卡门到处旅游,做各种实验,开阔他的眼界,直到十几岁才重新开始学习数学。这种过程中不仅开发了智力、丰富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培养好奇心,为冯·卡门未来的发展奠定的坚实的基础,他始终感激自己的父亲,我们不得不敬佩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父亲,不得不惊叹这位父亲教育的艺术性。
艺术性不是简单学学就会的,它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使教育充满艺术性,就需要用心、需要深入研究、需要实践和创新、更需要科学。
七、教育的平衡性
教育的平衡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既大脑的平衡、智育与德育的平衡。
1、大脑的平衡性
讲到大脑的平衡性我们首先要了解左右脑的分工,从大脑左右半球来看,大脑左半球是抽象脑、学术脑,主要功能是逻辑、语言、数学、文字、概念、推理、分析等;大脑右半球是艺术脑、创造脑,主要功能是图像、绘画、空间几何、音乐、韵律、情感、想象、创造、综合等。从学习能力上来看,右脑的潜能是非常大的,右脑学习的速度快,是很直接的学习模式,而左脑比较缓慢,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开发孩子的右脑会有助于提高学习速度和学习效率。
根据大脑的分工,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日常学习的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语言的、文字的、数学的、逻辑的思维多是由大脑左半球进行工作。如果只注重这些学科的学习,忽视了音、体、美等的开发,那么右脑就被闲置了,大脑的开发与使用就不平衡了。目前看来,中小学厌学情绪的孩子非常多,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在智力发展的时候没有做到平衡的发展,左脑过多地承载了数语外理化等学科知识,右脑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不能分泌快乐的物质,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时间延长,产生疲劳、焦虑,最终导致厌学。
另外,右脑主控情感,如果右脑得到开发,孩子的悟性就会比较高,沟通能力、感知能力会很好。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提到智商与情商,那么现代教育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综合的教育,开发孩子的左右脑平衡,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还可以促进情商的发展,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书中也有专门的章节讲解如何平衡孩子的左右脑发展,可以帮助大家进行教育教学。
2、智育与德育的平衡性
智育与德育的平衡发展一直是教育中提倡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智育的比重还是大幅偏重的。学校、教师需要学习成绩来证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能力,家长更是以一种“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好说”的态度来教育孩子。由于中国长期传统的影响,即使全社会在不断地提倡素质教育,但在人才选拔上最终还是主要以成绩来作为评定标准,这就导致了教育的失衡。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个孩子学习再好,如果德行修为不够,就不能使他的学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在我们的周围不乏见到一些学业优秀的人才犯罪的案例。如果说我们的孩子学习成绩没有足够优秀,但是他的道德品质好,他爱自己的爸妈、尊重老师、有责任感、懂得感恩,在这种道德的驱使下,他会尽量的努力学习;相反的,如果一个孩子非常聪明,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却自私自利、骄傲自满、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那么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重大的灾难和挫折,这是有悖教育的最终目标的。正所谓要做事先做人,在物质生活相对优越的今天,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德育教育一定不能忽视。
另外,诸如饮食平衡、学科平衡、文体平衡等方面也都可以归结到大脑平衡的方式方法中,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这些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平衡性因素。
八、教育的和谐性
教育这个行业用通俗的话说是一个温柔的事业、一个温馨的事业、一个和风细雨的事业。我们今天提倡建立和谐的社会,同样,教育也需要强调和谐。如果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或者是一个家庭,每天都像硝烟弥漫的“战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夫妻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都充满了不安定、不和谐的因子,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其效果会大大降低。
事实上,和谐性是大脑的需求,在快乐、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孩子的大脑会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时候学习的心态会很好、效率也会提高。大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快乐的时候,大脑中会分泌内啡肽,这是人体分泌的一种荷尔蒙,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内啡肽中含有大量的记忆因子,当大脑分泌内啡肽时,人的记忆系统就会快速工作,容易记忆并且记忆的东西就特别地牢固。
与此相反,如果孩子长期受到责备、训斥、甚至打骂;父母经常抱怨、吵架,家庭氛围不好;在学校与同学关系相处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孩子在不和谐的环境中收到的刺激使大脑处于β波状态,大脑处在这种波段的时候就会产生烦躁、焦虑的状态,孩子自然无法安心学习。不和谐的环境直接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他们会觉得痛苦、紧张、不安,在这种状态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它是破坏精神聚积功效和记忆力的大敌,是一种对大脑有毒的物质,人在痛苦的时候分泌出来,会堵住大脑的记忆系统。大脑总是愿意记住一些快乐的事情,规避掉痛苦的事情,孩子在恐惧、痛苦等不和谐的环境里,他的长期记忆系统将痛苦连同痛苦时候的知识一并关闭在外,所以说,在不和谐的氛围中,不论学习时间的长短、知识多少,学习效率都不会提高,更严重的是长期在不和谐的环境中,还会导致孩子的厌学、性格改变等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教育的和谐性不容忽视,无论是学习、教师、家长都需要去寻求适合自己工作、生活实际的建立和谐氛围的方式方法,进而使教育变得轻松、快乐,也让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变得轻松、快乐。
九、教育的无意性
教育的无意性源于我对古代哲学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的实践。道家讲“无为而治”,儒家也讲“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中有“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既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违道而为。推及到教育上同样如此,“无为而治”的核心是一种心态和理念,是一种自然、和谐、淡定从容的心态。当今教育迫切需要“无为”的思想,需要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遵循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拥有“慢慢来”、“自然无为”的心态。顺应自然规律地实施教育,不强求、不刻意、无痕迹而使受教育者获益,就是我们讲到的无意性。
我们有些家长费尽心思地要将自己的孩子往某一方面培养,整日死看死守、喋喋不休、定计划、立规矩,孩子休息日也要东奔西走进行课外学习,什么奥数、作文、钢琴、外语等等,这种违背教育自然规律的急功近利。往往会让家长和孩子都疲惫不堪,结果也会事与愿违。如果你采取无为的心态,将教育化于无形之中,就会等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英语,每天早上起床,家长就播放有优美配乐的英语朗读,无需让孩子知道是为谁播放的,也不用要求他必须听,在他能听到的范围内播放着就可以了,这样每天播、每天播,时间久了,听着听着,播放的内容就会进到孩子的头脑里。就好比电视里反复播放的广告,虽然我们不去注意它,甚至有时还会有些反感,但是日子久了你会发现,周围的人都能记住其中的广告语。推而广之,诗词歌赋、励志故事、时事政治,等等,需要孩子学习的知识都可找到“无意”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前提是家长要做到顺其自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去追逐结果,自然会有成效。
还有德育教育同样如此,千百遍地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养成好习惯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还会让孩子产生反感。从无意性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行不言之教”, 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有意地用“无意”的方式来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例如带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参与社会活动献爱心、参观名胜古迹、自己动手做实验等等,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去领悟,进而自发性地有所改变。
十、教育的终身性
我将教育终身性的精髓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教会孩子知识,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学习;逼迫孩子学习,不如让孩子爱上学习。
当今时代,知识呈爆炸型的裂变,知识太多了。例如,学实用物理的一个大学生,他在学校学习了这些知识,参加工作两年之后,他就要重新学习,为什么?因为他先学的那些知识已经过时了。再比如计算机系的大学生,他入学的时候接触的软件知识,到三年之后又过时了,他又要重新学,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科技在不断地发展,必须要求从业人员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像深圳这样的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各种培训非常多,因为人要想生存,要想工作的好,要想有一个好的生活,他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我给大家讲教育的终身性,是想告诉大家:以后的孩子都必需终身学习,他要从小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概念,只有这样他才能适应社会。
你怎么来组织孩子学习呢?孩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你不用着急,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美术、学文学等等都可以,家长要求他学,但是不要要求过急,因为你的孩子能终身学习。如果一个孩子喜欢学习,他又能终身学习,你期望他学什么,他最终都能学到手。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就是家长、老师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考虑的就是让孩子喜欢学习,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样的一个培养目标是最合适的。一旦你确立了这个目标,你衡量孩子接受教育的指标是快乐学习、学习快乐,你的孩子就可以在学习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好。随着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普及,你的孩子就不断地学习知识,即使在初中某一科没学好,你也不用着急,即使你的孩子没有上大学的条件,你也不用着急,只要他喜欢学习,他就会终身学习,就会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但是,总想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就装到孩子的脑袋里才好,这样想的结果就会违法操作,然后最终使孩子厌学。孩子一旦厌恶学习,你让他上大学都没有用的。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几个是好好学习的,你去那些大学门口看看,孩子们吃完饭后,都往校外跑,去网吧,到网吧里看,没有一个是在网上搜索资料的,都是在看电影,或者是在打游戏,或者在聊天。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说这孩子厌学了,我们说培养孩子上大学是一个目标,但是,你孩子上了大学不学习还是一个目标吗?就不是目标了。我的意思是要培养孩子上了大学还喜欢学习,即使不上大学他也喜欢学习,那才行。
最后我告诉大家一句话,我们的孩子暂时没有学习好你不用着急,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你也不用急于把所有的知识,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学完,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还容易导致孩子厌学症,只要孩子喜欢学习,他就会有丰富多彩的人生。
1.《现代教育的十大特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现代教育的十大特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