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第三十二回赏析
第二十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李若溪评价施与欣:文章的内容概括十分精炼,把握了重点。人物评价十分到位,结合选文片段让读者更易于理解。 内容概括:僧官正在萧金铉三人房中闲坐,来了个叫龙三的人,他穿着女装,扮相奇怪,来讹诈要升任的僧官。正巧金东崖来,东崖认得龙三,把他赶走。僧官摆酒庆贺,众多朋友纷纷来捧场。诸葛佑在路上看到了杜慎卿,带朋友前去拜访。杜慎卿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是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但他没有儿子,决意要纳妾。因杜慎卿在考试时得过头名,众人都很仰慕。人物形像:杜慎卿,他表里不一,对待科考十分热衷。虽然他自己面对别人时,表现出的是摇摆于科举道路与风流名士之间,事实上认为“中了去,则为官”。他并不尊重妇女,认为“妇女哪有一个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着他的臭气”。虽是这么说的,但他还是纳了妾。 文字特点:《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林儒杰点评仇永康:这一回的主要内容概括较为详细,对人物的分析结合了文章内容的同时用到了自身生活经验,对于这本书,他也有独到的见解,和吴敬梓一样,讽刺了那些时代的“人才”。主要内容:季苇萧同杜慎卿相谈甚欢,杜慎卿谈起缺少一位知己,季苇萧有意戏弄他。告诉他,在神乐道观里有一个才貌俱全的人,杜慎卿信以为真,去了才知道是个玩笑。他找到的人不是侠士,而是个黑丑胖的道士。杜慎卿同鲍廷玺商议,召集众多戏子,要开莫愁湖湖亭大会,挑选色艺俱全的人,最后选出了郑魁官,葛来官,王留哥。人物分析:季苇萧:他是一个假名士,他认为自己是名动一方的大人物,这本书中也塑造了很多相似的人物,如:辛余之、金寓刘,他们都不满现状,一肚子牢骚气。但是到最后,只是讽刺和挖苦社会现状,自己却一天天在纸醉金迷中度过,没有改变。感想思考:本回中主要塑造的典型人物是季苇萧和杜慎卿,季苇萧是吴敬梓在本书中的讽刺类型之一:假名士。这本书主要是讽刺了科举的弊端。一群可耻的儒生,满口“之乎者也”,无真才实学,醉心功名,却期待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名扬天下,光宗耀祖。那时,一切便唾手可得。由于这种极端的追求,导致了官场的黑暗,龌龊。许多读书人的心灵被扭曲,甚至变态,可是论对错,根源也不在他们身上,他们的追求并没有错,是扭曲黑暗的社会和日益僵化的科举制度损害了他们的精神,磨掉了他们的活力,最终把他们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科举机器。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大醉高朋
邹煜点评曹奕泉---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文章概括十分精练、到位。对人物的分析有理有据,对每一个人物都有单独的、精确的分析。他还对文章中用到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点评,让我关注到了故事情节背后的行文方法,值得学习。而且他对于故事、人物有着自已独到的见解。故事梗概:通过召开的戏子大会,鲍廷玺看到了杜慎卿的慷慨大方,就想借些银子重新建立一个戏班。但杜慎卿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堂弟杜少卿,说他是一个更大方的人,只要提认识杜老太爷,并高抬他,就可以向他借出银子。鲍廷玺去找杜少卿的路上,遇到了同去拜访的韦四太爷。杜少卿果然更是慷慨,不仅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并且不畏权势,不去攀附本县知县,还在自身无钱的情况下,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买棺材。人物形象:杜少卿:杜少卿是本书极力赞美的人物之一。他淡泊功名,对世间百态,科举制度的阴暗有着清醒认识。皇帝征辟,对其他人来说求之不得,但杜少卿却装病拒绝出仕。在那个奉行科举制度的时代,少数人凭几次考试偶得考官赏识,便一朝平步上青云,坐到了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杜少卿却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做官应当讲究"文行出处"。当我看到后面的章节时,还发现他对妇女的地位有很超前的见解。他不光反对一夫多妻制,还对出逃的沈琼枝很是赞赏。鲍廷玺:四处寻找机会重新组建自己的戏班,成事之后却并没有重反正途,却继续干着些"蔑片"的勾当,可见其行径的无耻。 章节中还有众多去找杜少卿要钱的人,杜少卿无一例外都满足了,以至于自己要变卖田地来获得银两。这些人中有的是真的对杜少卿感恩戴德,有的却完全是如同今天的老赖,骗走了他的银子。感想思考:在古代黑暗的封建统治下,人们开始变得争名逐利,趋炎附势。而杜少卿则是这灰暗中的一抹亮色,对他的描写也展现出了作者吴敬梓自己对仕人的见解和对社会的期望。
感谢互动提问环节参与回答的周灿和王玘言同学!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曹程
主要内容:杜少卿卖田得了一千三百两银子。炎太爷的孙子要回去,杜少卿给了一百两银子;黄大的房子倒了,杜少卿给借了一百两银子给他。娄太爷的病越来越重,要回家去之前,叮嘱杜了五十两银子;臧三爷本来想替别人买一个秀才,钱也收了,可事情没办成,别人要他还钱,可他没钱了,杜少卿就给了臧三爷三百两银子;张俊民的儿子要考试,需要捐一百二十两银子,来求杜少卿,杜少卿又给了他一百二十两银子;鲍廷玺看见别人都能借到银子,也跑来说要开一个戏班子问杜少卿借钱,杜少卿又少卿要学会持家,学会识人,有的人是来骗银子的,并不是确实困难。杜少卿依旧大方,又卖了一块地。人物形象:臧三爷:“臧蓼斋道:‘你吃我这杯酒,应允我的话,我才起来。’”“……你方才已是依了”这些话写出了臧三爷厚颜无耻的小人形象,向杜少卿借钱时竟然采用软硬兼并,威逼利诱的手段。王胡子:“次早,叫王胡子送了这一箱银子去。王胡子又讨了六两银子赏钱……”这句话里“讨”形象地写出了王胡子是个贪小便宜的市井小人。杜少卿: “我前日若去拜他,便是奉承本县知县,而今他官已坏了,又没有房子住,我就该照应他。”这句话写出了杜少卿不趋炎附势,刚正不阿的性格。“这是甚么要紧的事,只管跑了来倒熟了!”“只要一百二十两,此外可还再要?”“这容易,我替你出。”这些话都写出了杜少卿是个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人。感悟:善良固然是一个好的品德,但更重要的是善良要看对象。如果对方是臧三爷、张俊民那种没良心,厚颜无耻的人的话,帮助了他就是支持恶行、不分好坏了。1.《杜慎卿 少年眼中的《儒林外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杜慎卿 少年眼中的《儒林外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90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