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观察者网改版,改出了这个话题类的板块。我针对东北三省的经济问题发表了看法,不想竟然勾起了陈平老师的兴致,陈平老师认为振兴东北,要从地缘政治与出海口的角度去看,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我并不这样认为。
中国人做事,讲求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才能成就大事。但中国人同样也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在三个条件中,人的意义最大。昨天的文章中,我详细分析了东北经济出问题的原因,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人的思想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
一,问题究竟是什么?
近年来,有关东北的各类说法充斥网络,如投资不过山海关,关门打狗等等各类说法不一而足,其中有真实的成分,有夸大的成分,也有栽赃的成分。但无论是真是假,是客观还是夸大,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东北人的思想严重僵化落后,已经被中国的整体发展所落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不知何为市场经济。
这实际上是一切问题产生的主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最大的差别在于计划经济模式下,调配整体经济资源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掌握一切资源,整个社会都要围着政府转。而市场经济模式下,调配经济资源的主体是市场,是需求,整个社会围着市场转。
东北社会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导致整个社会唯官不唯商,整个社会过度重视权力,轻视企业。
在政府,为什么会有关门打狗这种恶劣的行为存在?原因就在于政府本身轻视商人,轻视企业,天大地大老子最大,我就关门打狗了,你能把我怎么样?
在民间,为何会有全民进体制进国企?因为老百姓同样崇官,重体制,轻视民营经济。
大量东北人为何不讲契约,不讲信誉?原因在于很多东北地方政府部门带头不讲信誉。前任任内干的工程,钱没给,结果官员换了,钱就再也不给了。
去年营口大石桥那起抢运钞车的案件很多人应该还记忆犹新,抢劫的那位老兄为何要抢钱?被债务逼的,抢来钱之后首先去还债。为什么他会欠这么多债务?因为给承包了黑龙江某地的工程,结果政府就是不给钱,最终导致这个结果。这样,众多政府部门带头不讲信誉,上行下效,怎么可能形成契约精神?而政府为何不讲信誉?原因还在于前面讲的,整个社会过于唯官不唯商,很多地方政府过于轻视商人。
东北为什么会形成现在这种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市场严重弱化的局面?
是有众多历史现实,主观客观原因在里面,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政府通过政策强力有序引导的。然而同样是引导市场,东北与南方的路径可谓完全不同。
对于江浙广这些地区,市场经济是招商引资,扩大就业,代工外贸。而对于东北来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对市场的理解就是一件事:国企私有化。对于南方来讲,市场经济让这些地区由农业区实现工业化,大量财富被创造,越来越富裕。而对于东北来讲,市场化让大量国企私有化,破产,700万工人下岗,流离失所。
所以说,在东三省,从官员到老百姓,对他们所理解的市场事实上有着深刻的不信任感与抗拒感。通钢事件,就是类似行为的极致。这种市场引入的失败实属东三省市场意识滞后的根本原因。
2,视野狭小,小富即安,不知世界的大好天地。
都说吉黑需要出海口,但事实上吉林省距离大海绝不遥远。最南端的集安距离丹东港不过190公里。距离海洋的距离相比于大量中西部省份要近得多。但据林毅夫报告讲,吉林省基本上是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最小的省份之一。
外贸依存度小,说明什么?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出口这架马车本身就与你没什么关系。没有了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相对其他省份等于瘸了一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个人认为在于东北从上到下,从各级政府到企业,普遍存在视野狭小,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发展成这样,赚这么多钱就可以了,满足了,费劲巴力的拓展对外贸易干什么?费时费力。
再看看辽宁,除大连外,空守着一堆良港,在王珉时代,竟然制订出面向省会沈阳的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城市,面向世界,不发展对外经济,反倒集体转身,面向沈阳,把后背留给大海。这种视野,让人说什么好呢。
3,好大喜功,追逐高富帅,看不起穷矮搓。
东北的政府官员,搞产业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看不上血汗工厂,看不上轻工业,要搞就要搞高科技,重工业,看着高大上,好大喜功的思维严重。事实上搞重工业,高科技项目,一个项目里政府的支持扶持花费的资源可能比几十个上百个轻功项目都多,然而东北官员就是看不上后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曾经沧海难为水,工业的发展是由手工业,到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目前的IT信息产业。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就像上学必须先上小学,之后初中,高中,大学。让以搞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回头去发展轻工业,就如同让一个高中生回头去学小学课程。面子上挂不住,东北人最好面子,这一点很好理解。
但可以理解不等于可以接受,特别是在现阶段,无论在吸引就业,提升城市化水平,还是促进出口等方方面面。往往大量东北政府官员看不上的穷矮搓却发挥着核心主力的作用。而这种好大喜功的面子思维,导致东北的产业单一,景气的时候看着挺好看,一旦出点风吹草动,说过剩就过剩。
4,这种情况下,搞出再多的港口,又有何用?
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中朝俄交界处朝鲜真的租给了中国一个港口,
情感上不屑于搞(搞得产业都是穷矮搓,我们爱高大上),
理智上不愿搞(差不多就行了,何苦费时费力),
即便搞了也不会搞(计划思维根深蒂固,不懂市场)。
回到最初所讲的天时地利人和,在最重要的人和不满足的情况下,海港这个地利的因素是不可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的。
二,应该怎么做?
1,大力推广劳动密集型产业
林毅夫报告,是我非常推崇的,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业。我本人认为,这绝对是治疗吉林乃至东北经济问题的一剂良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说无论在产业层面,还是在思想认识方面,都大有裨益。
社会结构上,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极大的为东北的农村人口提供城镇就业,这样吉黑两省就业增长了,城镇化水平重新提速了,自然就会从目前饱受困扰的城镇化停滞中解脱出来,增加新的增长动力。
观念上,东北人不懂市场竞争,是需要学习的。学习从哪里入手最好?自然从最入门,最初级的行业开始,诸如轻纺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门槛低,投资小,高度市场化的特点,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常适合整个东北社会学习市场经济。
很多喷林毅夫的喷子砖家说吉林不该发展轻纺行业,应该培育所谓电子高科技等等,这纯属无稽之谈。请问,一个缺乏市场观念,连入门级市场经济都搞不明白的地区,怎么可能搞明白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
产业上,劳动密集型行业到目前为止,仍是我国出口的主力军。东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等于给东北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再加了一条腿,经济支柱多了,经济的韧性自然强了。
2,解放思想。
有人说,邓小平是经济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从理论上讲,邓小平理论对经济学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突出了人本身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肯定了人的作用,自然就基本上否定了大量忽略人本身,假定所谓“理性人”的经济学理论。
改革开放的前提,是解决思想。也就是说,改革开放的前提,首先要有接受改革开放,认同改革开放的思想,之后要搞清楚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树立市场的思想意识。中国经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转型,做到了在一枚硬币上旋转航空母舰,其前提条件,就是解放思想,换脑。
可以这么说,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受困于各种客观,主观原因。东北经济落后了,东北人的思想观念落后了。落后了,就要奋起直追,缺课了,就要补课,补什么?先补解放思想的课。
把计划经济的思想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思想
把靠依附权力的思想转变为依靠市场竞争的思想
把人情世故哥们儿义气的思想转变为尊重契约合同的思想
把安于现状体制内求稳定的思想转变为为了赚大钱可以承担风险的思想。
如何做?蛇无头不行,东北人最崇官,最讲求上行下效,要改东北人的思想,先改东北官的思想。可以通过外派东北官员到江浙广地区学习交流,或者委派先进地区官员任职的方式改变东北官员的思想,官员的思想改变了,这样一级一级的改变,最终才会补上解放思想的课。
比如,几个月以前,东北经济出现了一件大事,就是国家把徐留平这位中国最懂市场经济,最懂汽车行业的顶尖职业经理人调到一汽这个汽车行业中最不懂市场竞争的央企做董事长。
提起一汽,很多人的观感如同国足,恨不得张嘴就骂。但客观上看,一汽集团是目前中国汽车研发技术最顶尖的企业,明显领先于其他所有企业。是中国唯一一家可以自主研发乘用车6.0到1.0全系发动机的企业,也是唯一有能力正向研发乘用车平台的企业。
而一汽的商用车技术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解放J6重卡是全中国唯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汽车产品。
然而,一汽的技术研发能力虽然领先,但价值链的其他环节实在太差了,在供应链控制,产品设计,营销宣传,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实在太差了。就拿上面的技术成就来说,基本上没几个人知道,如果放在吉利这样的民企身上,是不可想象的。
徐留平这个最懂市场的管理者来管理最不懂市场的一汽,相信很快就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一汽经过深远的改革,未来将由一家典型的有着浓郁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老国企转变成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我想除了竞争对手的水军,国人都会乐见其成。
这样,一汽市场化了,有活力了,其意义不仅在他自身。以一汽的体量,其本身的巨变更会带动一汽的整体上下游产业链,进而带动整个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市场化转型,转型成功了,才是真正的振兴东北。
同样,除了地域黑之外,国人也都会乐见其成。
1.《东北出海口 有了出海口,真的能解决东北的问题?非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北出海口 有了出海口,真的能解决东北的问题?非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4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