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每当有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有一种网络热传的说法是,“德国占领青岛17年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修了。100年以后,全中国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被水淹的青岛。”
在一些网帖中,有人说“不管下多大的雨,青岛路面的积水从不会没过脚脖子”;某电视相亲节目中,青岛籍男嘉宾骄傲地对女嘉宾说“来青岛吧,我们这里暴雨天上下班永远不怕堵”……德国下水道真那么牛吗?青岛是否真不怕水淹?不怕水淹真全是德国人百年前的功劳?
近日,新华社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和调查,对诸多“传说”进行了求证,探明了诸多“神话”真相。
青岛下水道结构图。(来源:《看历史》)
传说一:青岛不怕淹,得益于百年前的排水系统?
真相:“德国制造”管网目前占比不到千分之一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很多网帖的依据,应该是源于南方某媒体2010年刊发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记者还实地探访了仍在使用的2.66公里德国排水管网。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位于青岛前海一线,距离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远。管道口是一个约3米长、2.5米高的长方形,内部则与西北的窑洞类似。
网上曾有传言说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小轿车单向通行应该毫无压力。
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此外,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传说二:德国造的管网附近都有神秘“油布包”?
真相:仅是多余零件随机存放,并非专门储备
另一个流传甚广的是关于“油布包”的传说:青岛下水道使用百余年后,有些零件需要更换,但青岛师傅不会修。他们打电话向德国那边求助,德国人淡定地说,根据德国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备件。青岛师傅按照线索找到一个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金属元件,虽历经百年却依旧光亮如新。
对于这个传说,黄绪达认为“纯属子虚乌有”。黄绪达表示,当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我们国家基本没有工业,井盖等一些零部件确实要从德国运过来。德国和中国距离很远,会多运一些零件作为备件,在完成管网建设后,德国人会把一些备件存在那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有工人在地下管网发现过一些配件,“但这并非德国人专门、精确放置,而只是一些多余的零部件随机存放在那里而已。”
网络上对这一传说也不乏质疑。3年前,有人在知乎提问“德国人修的青岛老城区的地下排水系统,有那么神吗”,青岛市城市管理局排水管理处办公室主任乔全荣的回答获得了两千多个赞。最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油布包”说法明显缺乏常识——“下水道一般是陶的、瓷的或者水泥的,不存在金属元件。”
还有专家分析认为,“油布包”传说有可能是根据德国别墅的故事演绎的。德国人当时在青岛建了不少别墅,他们离开中国后,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别墅非常挂念,因此写信给后来的主人,提醒修缮并告知一些备件的存放位置。或许,“油布包”传说是人们对“德国制造”、德国“工匠精神”心生向往的一种过度演绎。
青岛安徽路地下排水管道的入海口,这段排水管道是仍在正常使用的德国地下管网。 张旭东 图
传说三: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雨污分流”城市?
真相:德国的确在青岛率先引入“雨污分流”模式
网传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这一点不假。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900年德国首先提出“雨污分流”概念,并将青岛排污系统分为分流式和混合式两种。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和严谨。
据《青岛市志·市政工程志》记载,德国人在沿海的欧人区的地下管网采用“雨污分流”模式,华人区则是“雨污合流”模式。德国人共建设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德国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实先进。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雨污分流’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黄绪达说,“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
不过,德国人当年做“雨污分流”的初衷,并不是想造福青岛的中国老百姓,而是想让殖民者享有干净卫生的宜居环境。在城市化开发初期,当地人随地大小便的生活习惯令德国人头疼不已,甚至引发过一场瘟疫。德国胶澳总督府在中国城市排泄物清运方式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改良方案。
最近,一篇题为《德国良心下水道真相:曾坑惨中国人,排水效果全靠中国制造》的微信朋友圈热传,迅速获得“10万+”浏览量。“雨污分流”的设计是否“坑惨中国人”?青岛市档案局社会宣传处调研员张蓉可能比较客观:“老青岛的‘雨污分流’下水道大都集中在欧人居住区,这些污水经泵站加压后流经华人区的雨污合流管道再排入海中,相比而言华人区环境质量明显低于欧人区。”
传说四:奢侈的德国人给排水管道贴瓷片?
真相:不是钱多,管道底部贴上瓷片是为防止管道被杂质堵塞
去青岛市博物馆参观过的人,有不少对那里保存的一段蛋型德国地下管网印象颇深。心细的参观者还会发现,这段管网的底部贴着瓷片。因此,有传言说奢侈的德国人连排水管道都贴瓷片。
记者近日来到青岛市博物馆二楼,发现在《青岛史话》古韵悠长展区的展柜中,存放着一段德占时期的地下管道,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鸡蛋形,下面较窄的半部分确实被贴上了暗红色的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德占时期的地下管网大部分是“雨污分流”模式,也有少部分是“雨污合流”模式,博物馆保存的这段就是“雨污合流”管道的一部分。这段管道下端较窄的设计,使水流较少时保持一定的流速和动力。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这段管道的旁边,陈列着一个德占时期的下水道井盖,中间有一个字母“K”。字母“K”是德语“胶澳”(KIAUTSCHOU)的首字母,胶澳是青岛的旧称。青岛人把下水道井盖叫古力盖,这是德语“GULLY”的音译,也就是雨水管道的意思。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是德占时期下水道系统在市民生活中的一种延续。
青岛市博物馆保存的一段德占时期青岛下水管道,底部贴有瓷片。 张旭东 图
传说五:德国人百年前就有污水处理意识?
真相:德国人对污水排放确实很讲究
黄绪达介绍,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据史料记载,后来德国人采取污水净化处理,通过管道集中送至市内几处化粪池,分别位于广州路、太平路、乐陵路、南海路等地,总容量500立方米,净化处理后排入团岛附近的海水中。由于这个排污口远离主城区,仅靠自然落差无法完成污水流动。为此,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污水泵站,用电力发动机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
张蓉表示,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煞费苦心且着眼长远。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不是单纯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迫切希望把青岛建成东亚的一个模范殖民地,彰显自身能力,与英、法竞争。因此,德国在青岛不惜代价地采用当时最新科技,并在市政建设、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诸多政策和措施,客观上对青岛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设施产生了影响。”张蓉说。
传说六:任凭暴雨肆虐,青岛从来不怕被淹
真相:青岛防汛同样“压力山大”
陈勇说,其实青岛并非不怕淹,遇到风暴潮与强降雨叠加、台风过境或天文大潮,防汛压力也很大。防汛前,地方政府会彻底清理地下管网;汛期中,针对一些洼地等重点防汛点,会派专人值守,出现积水立即处理。“另外,遇到天文大潮,一些古力盖会被顶开。我们会在下方安装防坠网,防止人员和车辆等坠入。”
不过,虽然德国当时的城市建设理念直接影响了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但有些设计也给现在的城市防汛带来不少隐患。例如,胶济铁路穿越整个青岛市区,当时修建了多个地下涵洞让铁路穿行,这些涵洞成为目前城市防汛重灾区,几乎每年这些涵洞都会被淹。为此,青岛市在防汛期设置了警示牌,并派专人值守。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成为热门概念,每年都有很多地方政府到青岛参观学习,有些地方甚至希望复制青岛的地下管网建设模式。
然而,正如乔全荣在知乎的回答所说,如今的城市与一百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每条马路下都埋了十来种管道,不太可能像德国人当年那样修建“可以跑汽车”的下水道了。
此外,市政建设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比如,使用8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100%不积水,300毫米管径可以保证95%降雨不积水,成本却相差数倍,到底如何选择?毕竟城市建设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一定要做到100%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
1.《青岛的下水道真有那么神?看完这篇文章再下结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青岛的下水道真有那么神?看完这篇文章再下结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