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考研竞争日趋激烈,考研人数不断提高,但是相比于全日制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却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近半数考生表示不考虑非全日制,46%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很多单位在招聘要求中就明确提出只接受全日制研究生。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290万人,较上一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到21.8%,成为近十余年增幅最大的一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即是我们俗称的在职研究生,指的是以在职的身份完成学业,获得学历和技能的晋升,以便于在岗位升级、职位升迁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但是伴随着社会对文凭的认识不断深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被逐渐稀释。特别是以获得更好职位为目的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可能无法实现理想预期。根据中国日报网的报道,近半数考生表示不考虑非全日制,46%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很多单位在招聘要求中就明确提出只接受全日制研究生。
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不同视野,也导致了很多人的认知差异。
报告原文 https://www.eol.cn/html/ky/2019report/content.html
难题难解
总的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顺利毕业以后,照样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培养目标,因为不是非全日制的学制对他们有所区别,的确有“歧视之嫌”;对于很多专业对口的学科来说,甚至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知识转换效率还要更高一些,他们更有条件将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然。虽然从理论上说,国家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确实存在不同的教学和考核模式。
上课很“水”,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学历偏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职学生平时不离开工作岗位,就读学校往往在周末或者在假期集中授课,宽松的环境、短暂的学制、突击型的考试,常常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成为速成式的教育,二者在教学层面的差异,是先天存在的。而在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情况也非常堪忧。
前途漫漫
今年的报考问题明确直白地反映了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的否定态度。但是理性地来看,如今国家通过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推行“严进”的招生录取政策,无疑已经是对过去低门槛入读在职研究生的纠偏。但是,要让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真正获得社会公信力还需要很漫长的道路取走。需要“严进”、“严出”,在教学考核上采取一致标准;在教学管理方面,诸如学年管理、奖学金管理,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而人才市场和我们的社会对于非全日制教育的认知,依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呢?
1.《非全日制考研 报考遇冷: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困境出路何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非全日制考研 报考遇冷: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困境出路何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