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二虎,谁当先?(上) 四野名将韩先楚与邓华评析
百 祺
一、名将风采
红军时期,我军指挥员大刀一举,带领战士冲锋陷阵,常能打胜仗;抗战时,面对训练有素、火力强大的顽敌,便难奏效了;解放战争初期,对阵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时,更显双方武器装备、作战技能的差距。此时,我军能否取胜,很大程度取决于指挥水平;因此有的著名将军光芒渐暗,或销声匿迹。当年,中共中央选调八路军、新四军精锐进入东北,一些能征善战的虎将,便成了战争舞台的主角;而韩先楚和邓华就是其中最为突出、耀眼的名将。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两人施展身手、各出奇招,创造了辉煌的战绩,而名垂青史!
1.智勇双全的邓华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邓华远赴东北,先后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员、辽西军区(后称辽吉军区)司令员。1946年邓华指挥保1旅参加秀水河子战斗、解放四平战斗和四平保卫战。l947年的春季攻势中,邓华指挥保1旅、保2旅等部,进行了4次较大的攻坚战和阻击战,歼敌4600余人。4月,保1旅、保2旅和西满独立师组成辽吉纵队(邓华纵队),邓华任司令员,辖第1、2、3师。5月,邓华率部南下作战,歼敌3个营和1个团直属队。
1947年5月下旬,林彪令1纵和邓华纵队夺取孤立据点四平,当时估计陈明仁守军约1.8万人。战前,邓华下令抓连级以上的“舌头”;并归纳多方情报,分区划片、逐点计算,确认四平守军在3万人以上。邓华认为:我2个纵队攻取四平,优势不大、难有把握。故致电林彪,建议增加1个纵队,或2个师也行。林彪未置可否,只增调6纵17师。攻打2周后,伤亡惨重;再调6纵另2个师参战,形成“添油战术”,最终功亏一篑。邓华还曾建议推迟攻击,未准。为此,林彪对邓华刮目相看。
1947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整编,辽吉纵队改编为第7纵队,司令员邓华,辖第19、20、21师。同年秋季攻势,邓华率7纵执行破路和截击新6军北返的任务;途中主动求战,力排众议,打任务外之仗,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黑山、阜新、煤城、新丘等7城镇,歼敌3个暂编师的万余人,并顺利完成破路任务。林彪连发2次嘉奖令予以表彰!这显示了邓华善于审时度势、大胆决策的指挥才能;他对林彪的作战要求心领神会:“林总我知道,只要打了胜仗就行了,再执行命令,打不了胜仗也不行。”
1948年9月,中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战略决战:以主力南下北宁线,攻占锦州,封闭东北蒋军,逐个歼灭。按“东总”攻锦部署,12个野战纵队,用2个纵队拦截锦西、葫芦岛方向援敌,5个纵队阻击沈阳援军,另1纵队围困长春;仅4个纵队攻锦。锦州有蒋军11万余人,城防工事坚固;无优势兵力难克。邓华认为,若集中兵力快速攻取锦州,打援问题也迎刃而解。邓华建议后无果。在中央军委干预下,林彪转用主力攻锦,经31小时激战拿下。原来,邓华的见解和毛泽东不谋而合。林彪当时没重视邓华的意见;邓华只是纵队司令员(军长),却有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事后,邓华在林彪心目又加了分。
1948年12月,邓华受命指挥第7、2、9纵队,攻占塘沽、大沽,以切断平津之敌出海南逃通道。辽沈战役中,没控制营口,敌52军万余人海上出逃,毛泽东批评“是个不小的失着”,东野将领记忆犹新。打塘沽,是毛泽东紧盯不放的重点,邓华当然十分重视。12月23日,7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攻击,在平坦的盐滩上,遭受敌陆炮、舰炮密集火力的打击,伤亡千余人未果。24日,9纵1个团攻击大沽失利,伤亡惨重;邓华下令停止攻击。他率所属3个纵队的首长至前沿考察,认为沿平坦盐滩进攻,伤亡巨大,敌有军舰接应,随时可逃,强攻得不偿失。遂建议军委改变战役方向,先打天津,以封锁北平之敌逃路;毛泽东回电:完全正确。攻塘沽、大沽的3个纵队中,有东野王牌的2纵,总指挥却是7纵司令员邓华;除了其资历,林彪当然还记得,邓华历次说“不”时的硬气、担当、充分的理据和后来证实的先见之明。
1949年5月,邓华任第4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辖第43、44、48军。其后参加了湘赣战役、广东战役。10月14日,15兵团解放了广州市。12月,邓华奉命统一指挥43军、12兵团40军等部,准备渡海解放海南岛。
2.百战百胜的韩先楚
1946年2月,韩先楚任南满4纵副司令员。5月18日,我军撤离四平,损失严重,许多部队失去战斗力。中央军委急电,令辽东部队沿中长路出击,牵制敌军,解北满危局。军区首长肖华主持会议,众人面有难色,因2月的沙岭子战斗失利,大家对攻坚战缺乏信心。韩先楚主动请战;肖华大喜:好!你带4个团去打。韩先楚错愕:这打什么仗?他表示至少要2个师外加炮团,只有大打、痛打,才能将敌人从北满拉回来。肖华终下决心:行,再加2个独立团,大打!韩先楚对炮兵情有独钟,他明白,有效利用重兵器,可显著提升战力。当年在延安学习时,他花了不少精力和炮兵教员一起探讨炮兵战术、步炮协同等问题。韩先楚发起鞍海战役,攻打鞍山外围制高点神社山时,他首次用炮,一阵急速射,多发炮弹钻进山顶大碉堡,迅速拿下,全歼鞍山守敌;再克营口、大石桥。攻打海城,炮火掩护步兵,延伸射击开路,颇有章法。当大炮拉上刚占领的玉皇山,居高临下直指敌指挥所时,敌军动摇。军事施压、政策攻心,潘朔端师长宣布起义,开创了东北国民党军战场起义的先例。其后,敌人被迫从北满抽回大量兵力。一举实现了中央的意图,毛泽东发电赞扬!林彪也来电取经,了解成功的窍门。
1946年10月下旬,4纵司令员胡奇才试图将敌25师2个团诱至新开岭一举全歼。强攻不下才发现,它已是满编的3个团。25师为嫡系精锐,全美械装备,善于长途奔袭作战,号称“千里驹”,战力很强,抗战中打出了威风。力量对比,我军不占优势,骑虎难下!部分领导建议放弃,胡奇才下令撤退。韩先楚率4纵10师从200里外日夜兼程赶回,力主打一个歼灭战。由于我军屡攻不下、伤亡很大,形成僵持。三面援敌逼进,情况危急。撤退?部队携带大批伤员,被善长奔袭、迂回的“千里驹”追着打,其结局不堪设想!继续打?敌王牌新22师一马当先,离我仅15公里;如不能速歼25师,我军极可能在各路援敌的合围中,全军覆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先楚提出改变战法,抓住最后时机取胜。他在前沿发现久攻不下的原因:炮火零打碎敲,部队随到随上,添油方式难成“拳头”。韩先楚建议各种火炮统一组织,榴弹炮和迫击炮打击山后敌预备队,野炮和山炮压制山头敌人,掩护突击队强攻老爷岭。韩先楚来到纵队炮团和军区炮团阵地,要求火炮推到距敌数百米处直瞄射击。大炮“上刺刀”,两团长兴奋不已、大开眼界!由于部署得当,炮火集中,直瞄精准命中,攻击力大增,一举歼灭了敌25师;在东北战场首创一次全歼一个精锐师的战绩,毛泽东亲自起草嘉奖电。这是我军在东北最困难时期,打得最惊险、最有震撼力的胜仗。
鞍海战役和新开岭战役,对东北战局影响较大。韩先楚在4纵有了很高的威信,将士们对他都很钦佩。此后,敌全力进攻南满;我军数万人被压缩至狭窄地带,数九寒冬、缺衣少粮、深陷困境,林彪和南满多数将领想放弃南满。在七道江会议上,韩先楚等极少数人主张坚守,他认为坚守南满虽承压极大,但可拖住敌人,为北满减压,对全局有利;两个战场密切配合、协调行动,让敌首尾不能相顾,可大量消耗敌人,有利于今后的战略反攻。陈云拍板:坚守南满!军史专家一致认为:韩先楚此时的表现,“是他由出色的战役指挥员向军事战略家迈进的标志。”【1-2】七道江会议后,韩先楚和政委彭嘉庆率4纵(司令员患病休养)主动承担了艰险的敌后作战任务。每当敌军大举进攻临江,北满我军主力便越过松花江,向南展开牵制性进攻。南满3纵则进行正面阻击、顽强抵抗。深入敌后的4纵,在敌腹地纵横驰骋、勇猛冲杀,突然袭击、拔除据点、破路毁桥,先后歼敌6000余人。我军南北呼应、内外线配合,打得敌人顾此失彼、损兵折将,3次进犯临江均未得逞。
1947年3月第4次临江保卫战,敌3路来犯。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率1个师,配合3纵作战。3纵领导认为先打中路弱敌暂编20师最稳妥,而韩先楚想打强敌全美械装备的89师加一个团,因歼敌主力可粉碎其全面进攻。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两方案电告辽东军区,陈云、肖劲光慧眼识才,复电同意韩先楚的方案,并指定“由韩先楚统一指挥3、4纵作战。”配角变主角,这在我军战史上极为罕见。3纵司令员曾克林看过电报后说:老韩,我们听你的!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真挚大度、高风亮节。韩先楚一反我军夜间攻击的常态,利用骄横麻痹之敌白天行进中、无工事可依,发动突袭,两个炮团的炮火将89师炸得晕头转向,子弹、手榴弹雨点般泻来。经10小时战斗,我军以伤亡近300人的代价,歼敌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4比1,首创东北战场一次全歼一个整师又一个整团的范例。其他各路敌人望风而逃,至此战局扭转,我军在东北战场进入反攻。
1947年春天,“好战分子”韩先楚率4纵主力10师,外出寻找战机,看中了梅河口守军184师,它是在鞍海战役漏网的近2个营的基础上重建的。其战斗骨干都是从精锐部队新6军和52军抽调的,一些拿排长薪金的老兵相当能打。韩先楚要进行一对一的攻坚战,连军区首长都觉得不可思议!韩先楚先以2个炮团和师属炮营的火力覆盖,用7个营的优势兵力攻击,将外围2个高地一举拿下。然而,向城内进攻并不顺利,官兵们攻城经验不足,伤亡较大。韩先楚深入一线指导,要求打红眼的营、连长保持冷静,多搞迂回,尽量不要正面强攻。其后陆续拿下火车站、铁路工厂、百货大楼等要点,仅剩敌核心工事,我军炮弹用尽。韩先楚将各机关勤杂人员补充一线部队,但不许将无弹药的炮兵当步兵用。他回指挥所途中,偶见一火车箱的敌遗弃炮弹,天助我也!一阵狂风般炮火急袭后,部队冲进了敌核心工事。最终全歼梅河口守敌7000余人,首创东北战场“一打一”的战例。
1947年9月韩先楚调任3纵司令员。陈云说,4纵战斗力给韩先楚带出来了,3纵是老部队,他去一定会打得更好。正值秋季攻势,政委罗舜初已拟定计划,首歼西丰之敌,再向纵深扩大战果。刚上任的韩先楚认为不妥,西丰开仗是攻坚,得不偿失;敌师部驻威远堡,守军仅一营,打此要害,所属各部必定出援,我军可半路设伏,各个击破、一并全歼。长途奔袭威远堡风险较大,因此支持者不多,两种方案相持不下,电告“东总”,林彪回复:“按先楚方案实施战斗。”韩先楚指示侦察科长,要细心勘察路况,保证炮团的骡马车辆能够通过;他要集中强大的炮火,给对手以毁灭性打击。经长途奔袭100公里,“剧情”与韩先楚“编导”的如出一辙,各部全歼,敌师长被俘。军政俱佳、常打胜仗的罗舜初对此敬佩不已!威远堡战斗后,一些国民党军敬畏地称3纵为“旋风部队”。 多年来,奇袭威远堡一直为我军事教学中的经典范例。
1947年底至1948年初的冬季攻势,3纵司令员韩先楚受命阻击沈阳出援之敌,保障兄弟部队围歼新5军。韩先楚胸怀全局,预设应变之策,有意对新5军方向,布置了一支机动部队。他紧盯敌我双方的举棋落子、盘点得失,觉得应抓住战机、速战速决;见沈阳敌军按兵不动,便急电要求加入攻击。韩先楚灵活变通,边请示、边行动,动用预设伏兵,指挥3纵7师转身直逼新5军军部,消灭195师一部;新5军军长陈林达率43师、195师残部5千余人,退守文家台村。上级电令,次日8时,3纵和2纵联合进攻。知己知彼的韩先楚对新5军这个老对手很了解,它以能打善溜、见风使舵的滑头,而多次逃生。夜长梦多,韩先楚顿生警觉,友军未到,必须缠住、锁定新5军。韩先楚机断专行,当夜提前攻击,老谋深算的陈林达也准备半夜突围,不谋而合,比泥鳅还滑的陈林达束手就擒。
3. 英雄本色
东北野战军首长以打胜仗为标准,不拘一格用人才;不屑打仗不动脑、一味莽撞硬拼的“悍将”。主帅用人的导向,再加东野(四野)有我军精锐的底子,因此,一些有天赋的指挥员在战斗中脱颖而出,成为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虎将,其数量远超其它各路野战军。强将手下无弱兵,有的个性突出的虎将带的部队特别能打,因此一些将士居功自傲、比较粗野。当年的东北,有几个两头冒尖的部队:打敌人凶狠,对自己人横。一些四野老人说,那是名副其实的“野”战军——野得很!他们不时与兄弟部队闹摩擦:打仗抢战利品,行军抢路,宿营抢房等等。如,东野2个“好战份子”之一的钟伟所率的2纵5师,及6纵16师。而与这2支王牌部队“相媲美”的,还有邓华的“真能打,也真能抢”的7纵。【3】它以地方部队身份露面,时间不太长,就被林彪当主力用,几乎阵阵不落,7纵都是独当一面的角色。老人们都说邓华有谋略,带兵有方,看得准、打得狠,相当厉害。邓华博学多才,应该是风度谦和的儒将,但有时训人骂得狗血淋头。
邓华极有主见、性格刚烈,与另一位猛将黄永胜,是一对“冤家”。两人多次搭档,黄永胜为军事主官,邓华任政委。黄永胜高大威猛,能打敢拼,但好出风头、专横跋扈。邓华军政双全,也喜欢打仗、善于打仗。两人常意见不合、争吵不断,2次不欢而散。在后来的战斗岁月,两人均大显身手,但邓华始终技高一筹。抗美援朝,邓华取代黄永胜,带兵出征,从而达到其军事生涯的高峰。其实,真正的擂台赛主角,应是韩先楚和邓华,两人都是东野(四野)出类拔萃、战功卓著的名将,是林彪手下数一数二的干将。他们极具个性,都有大智大勇的大将风范;可能是“一山二虎”的效应,邓华与之比试、较劲的意味明显。这也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表现,我军将士赴汤蹈火、奋勇争先的壮举,是国民党军官兵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当两英雄同台献技、展示身手时,也在我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画面。
来源:一山二虎,谁当先?(上) 韩先楚与邓华评析(武科大人1的博客—人民网)http://blog.people.com.cn/article/1549283869167.html
1.《四野名将 一山二虎,谁当先?(上) 四野名将韩先楚与邓华评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四野名将 一山二虎,谁当先?(上) 四野名将韩先楚与邓华评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6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