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群高中生演唱曲调婉转悠长的长调走红。

音乐老师哈斯其其格介绍,她的学生多是牧民的孩子,从小就接触长调,为传承保护传统长调,学校也增加了长调课程。

据了解,蒙古族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19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向社会公示,西乌旗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名列其中。

在公元七世纪,蒙古族人民的祖先从以狩猎为主的经济状态,逐步过渡到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状态,这一时期产生了蒙古族民歌的特殊形态———长调民歌“乌日汀道”,并绵延至今。

长调民歌“乌日汀道”,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奈日乌日汀道、潮尔道和一般歌曲。表现内容多为训谕和伦理道德为主,根据不同地域和歌曲的结构规模、旋律形态、节奏组合和心理感受等差异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区域,锡林郭勒大草原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色彩区域之一。

锡林郭勒长调民歌旋律优美、拖腔华丽、节奏舒展、情感朴实、气势恢宏、内涵精深;调式、调性丰富,演唱技巧独特多样、特别是其丰富多变的“诺古拉”和复杂多样的真假声变换,更是韵味无穷,集中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民歌极至抒情的本质特征,代表着长调民歌艺术的高峰。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广大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牧民群众对传承长调民歌的热情与日俱增,推动促进蒙古族长调民歌艺术发展的各种活动频繁不断,使一度濒危的这一古老艺术瑰宝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以锡林郭勒盟为例,无论各类活动的次数、参与活动的人数,还是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均是非常可喜的。两届“全国蒙古族长调歌曲大赛”、西乌旗“昭那斯图杯”长调歌曲比赛、“东乌旗千人长调民歌大赛”等活动和同期举办的几次长调民歌理论研讨会,还有专业艺术工作者及牧民群众自发地整理出版书集、音像制品、理论文章,都促进了锡林郭勒长调的发展。内蒙古著名长调艺术歌唱家、理论家拉苏荣,在锡林郭勒盟长调协会挂牌建立了“拉苏荣长调工作室”,对锡林郭勒的长调艺术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为锡林郭勒长调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夏,在东乌珠穆沁旗那达慕大会期间举办的“全旗牧民长调歌曲比赛”中,上至年逾七旬的老额吉、下至十岁小孩,近百名选手登台献艺,近万名牧民群众在露天广场冒雨欣赏完全部歌手的演唱,才不舍地离去,场面感人至深,令入难忘。蒙古族人民喜爱长调民歌艺术,长调民歌已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的心里,流淌于血脉之中,由此可见一斑。

2005年4月,中、蒙两国政府为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做前期准备工作,国家文化部、自治区文化厅派员陪同蒙古国专家考察团赴锡林郭勒考察。专家们在西乌旗倾听老艺人的演唱并深入交流;在锡林浩特市拜会了“蒙古歌王”哈扎布大师,聆听了大师对长调艺术的详尽阐述;到阿巴嘎旗详细了解“潮尔道”在当地的发展现状,数十名牧民群众为考察团现场展示精彩的“潮尔道”,最终使蒙古国专家考察团深受感动,为两国联合申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至此,锡林郭勒盟人民也为促成此项申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由中、蒙两国政府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已被列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今天,长调民歌“乌日汀道”这一凝聚着蒙古族人民智慧结晶的音乐艺术形式,已成为全世界人类艺术宝藏中的珍品,必将得到悉心保护和大力弘扬。

1.《震撼开嗓!内蒙古高中生演唱长调视频走红 网友:鸡皮疙瘩掉一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震撼开嗓!内蒙古高中生演唱长调视频走红 网友:鸡皮疙瘩掉一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1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