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也被称为“千佛洞”,位于中国河西走廊西部的敦煌 它矗立在库姆塔格沙漠名山的东崖上,堪称沙漠深处的天堂 (库姆塔格沙漠是中国第六大沙漠 莫高窟始建于先秦16个国家,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朝16个国家,形成了今天莫高窟的巨大规模 有735个洞穴,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415个泥塑 它是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称为东方的卢浮宫 莫高窟,刻于明沙山东崖,南北长1680余米,上下五层,高低错落,形似蜂巢阁楼。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列为中国四大石窟 关于莫高窟的修建,据唐代史书记载【李可容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先秦第二年(366年),僧人路过此地,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佛,于是在崖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自那以后,禅师法良就在这里建造洞穴来练习禅 书名是《莫高窟》,译作沙漠之高,后来改为《莫高窟》,因为“莫”和“莫”通用。 另一种解释是:佛教徒有言,造佛洞,有无限功德,不,不能,无。 莫高窟意味着没有比建造佛教洞穴更高的修行了 我个人更喜欢第二种解释 甚至我想把沙漠深处还有一片绿洲,风沙在那里蔓延的事实归功于敦煌的奇迹,归功于洞穴里成千上万的佛陀的祝福...要知道,它的西边,就是古老的楼兰消失了几千年的罗布泊。 莫高窟是一本历史书,因为你可以试着从艺术家创造的人物结构中,弄清楚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形势下的人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及人们的服饰特点和品味。 最神奇的是唐朝的人,平和繁华,儒雅淡定,自信满满,处处追求艺术的完美 莫高窟见证了千年王朝的兴衰,岁月的轮回,生命的生存 石窟内的坐佛、立菩萨、飞天女神、弹起琵琶、抱胡茄子,都意味着莫高窟是永久的,是优美的古歌,是壮丽的史诗 以下是唐代莫高窟的佛传、经学画、敦煌飞天壁画艺术的故事。希望朋友能和我分享一下 敦煌莫高窟有37个佛传故事(佛传是佛主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 后年:北梁、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 北周佛教故事是以漫画形式记录的最完整的传记漫画 当时的佛传有80个故事,如取像入胎、生于树下、读太子、与太子相争、抛地搞婚、迎太子、午夜过城等 隋唐时期,由于洞穴结构和布局的变化,这一时期佛教最经典的故事画是:将图像带入子宫,午夜穿越城市 下图为入胎图一:带着大象进入古印度波罗乃兹国,带着马庄广阔的领土和壮士 国王既老又无子女。有一天,国王的妻子莫耶在睡梦中梦见有一个人坐在天上空,从空飞下来,天上人间散落着鲜花和音乐,周围一片光明,照耀着全世界,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妻子从梦中醒来,告诉国王,国王不知道梦是不是吉祥的,所以他要求主人占领这个梦 香大师说:“这个梦预示着圣灵来到政府投胎。” 王子稍后将成为家中跑步者的圣王 出家学佛 杜方 “这种说法表明,能仁(或胡明)菩萨带着白象进入莫亚夫人的胎儿 不久,他生下了四大王子,即后来的释迦牟尼 将一个形象带入子宫是佛教故事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它经常出现在壁画中 (把图像乘成胎儿)二:半夜翻城的王子(初唐——329窟)出国旅行后想出家 29岁那年,4月7日晚,王子决心去死出家。他渴望马车夫像马一样藏起来。白马舍不得王子离开,来回跳着,不想让王子靠近。王子把马扶了回来,说他可以上马了。 骑上白马,离开皇宫 这时候一般初中的人都醒不过来。马蹄铁踏地时为了不发出响声,诸神高举马蹄铁翱翔空 走到城门,借助诸天,城门无声地打开了 王子从大步流星的马身边走了出来 半夜翻城主要讲述四大王子长大后,看到世间生老病死的艰辛,努力出家寻求缓解痛苦的方法 两个佛教故事,一个描述佛(释迦牟尼)的诞生,一个描述释迦牟尼开悟成佛。 这是释迦牟尼生命中的两个关键时刻 所以可以概括佛教传记的内容 历史学家将唐朝的290年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研究敦煌壁画和雕塑 因为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表现 唐初:(619-704):从唐朝决定统治敦煌到武周末年 唐朝:(704-781):中唐:(781-848):755年安史之乱没有波及西樵 敦煌繁荣的唐朝和中唐王朝依靠吐蕃(781年)的占领作为时间划分 直到(848年,张一超回到唐朝,才开始848年。 晚唐(唐朝结束于848-904年) 自唐贞观十四年(604年)高昌入驻,丝绸之路再次开通,敦煌成为唐朝的商业中心,日益繁荣 经济繁荣导致了文艺的复兴 当时,来敦煌旅游的游客聚集在莫高窟的千佛洞,每个来这里参观的人都会走进千佛洞 当时的千佛洞就像现在的卢浮宫,人们争先恐后地进入艺术殿堂,欣赏历经千年变迁仍未改变昔日面貌的艺术杰作。 唐代敦煌壁画达到空之前的规模,尤其是武周时期佛教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因为唐朝是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导致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唐初,由于洞穴形状的变化,大型漫画壁画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净土式经典绘画 那些大型、生动、精致的古典绘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329洞弥勒佛经,220洞阿弥陀佛经 它充分反映了佛教世界的宏伟壮观的天气和幸福与和平的场景 什么是经典绘画?“经”是指佛经,“变”是指伪装和改变 改造就是把佛教徒和僧侣专用的深奥佛经故事画,变成佛教信徒可以使用的简单易懂的佛教传记形式 它是用图画的形式来说明一部佛经的思想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莫高窟在唐代不同时期有着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变迁故事 盛唐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初唐经学绘画敦煌莫高窟中唐经学变迁敦煌莫高窟中唐末没有代表性的壁画和雕塑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156洞张一超统率军队的旅行图和郭颂夫人的旅行图 洞窟藏经洞的仕女图与红边图(17) 12号洞穴的战斗地图和婚礼地图 196窟、老杜叉、胜边、菜苏菩萨是晚唐的代表作品 17号洞女眷图156号洞张一超统军旅行图156号洞郭颂夫人旅行图和前面载歌载舞的场景非常生动 洞天12洞天196【老杜叉圣变】洞天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刚传的时候,人们在壁画中曾称飞仙为飞天,但飞天与飞仙并无二致 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的飞天和道教的飞天仙女在艺术形象上相互融合 敦煌天妃是敦煌石窟中描绘的飞天神,后来成为中国特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专用名词 敦煌天妃在起源和功能上不是神,而是古印度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甘达波(娱乐神)和紧那罗(歌舞神) 在神话的传说中,其中一个会唱歌,另一个擅长跳舞 成为不可分割的,和谐的,相爱的夫妻 后来被佛教吸收,变成天龙八部中的二神——田歌神和天乐神 歌神是佛教净土中的佛 菩萨天神天人乐舞,住天宫,不可天上飞 后来甘达波和紧那罗的功能融为一体,甘达波也乐善好施,载歌载舞;紧那罗也飞出了天宫,飞上了天空 甘达坡和紧那罗不分男女,都融入了后世的敦煌天妃 敦煌天妃孕育于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 它是印度佛教天堂与中国道教羽毛、西域飞腾、中原飞腾的长期交流与融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是一个没有羽毛没有翅膀,没有圆光,靠彩云而不是彩云的飞翔天空,主要是穿着飘逸的连衣裙,带着飞舞的丝带飞翔空 敦煌飞天是中国艺术家最有才华的创作,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敦煌天妃壁画
1.《敦煌飞天壁画 敦煌唐朝时期壁画中的佛传故事、经变画及敦煌飞天壁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敦煌飞天壁画 敦煌唐朝时期壁画中的佛传故事、经变画及敦煌飞天壁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3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