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张洼路废弃的煤场会拆蜂窝煤,人工码出来。近年来,随着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蜂窝煤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目前合肥的公立煤厂已经退出国内煤炭市场,剩下的民营小煤厂大多惨淡经营。但是蜂窝煤的身影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些不显眼的角落里,依然和一些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原张洼煤厂“20年前月收入3000多元”,进入位于新步路的原张洼煤厂,厂区面积几万平方米,杂草丛生。环顾四周——废弃的铁轨、生锈的铁门、大型叉车和躺在一边的煤机,所有这些“遗迹”似乎都在诉说着这里不平凡的过去。发现有人进厂,51岁的戴龙友快步走出值班室。"这里已经停产了,煤也不卖了."张洼煤厂曾是合肥燃料公司下属的几家大型煤厂之一,有着特殊的运输轨道,厂区面积达数万平方米。两年前,张洼煤厂停产。至此,合肥公煤厂退出国内煤炭市场。煤厂停产后,戴龙友等几个同事打理工厂。工厂里的一切都将被拆除。戴龙友说:“我16岁进厂。干了三十多年,厂子停了,我总觉得有点不习惯。”戴龙友的父亲也是一名煤矿工人。1979年,戴龙友接替父亲的位置,成为了煤厂的煤机维修工。"当时,每个人都在争夺进入我们工厂的机会."戴龙友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国内煤炭一直是特许经营行业,不对外开放,所以工厂的效益很好。"通常在凌晨两三点,买煤的人会在工厂外面排队."戴龙友介绍,工厂对员工有一套激励机制。“我们所有的维修工人都可以申请承包1-3台机器,收入与机器的产量挂钩。”除了追求产量,严格的质量控制也是非常现实的选择。“购买煤炭的公民可以在进厂后自由选择生产煤炭的机器。如果你负责的机器出的煤比别人的更顺滑,煤孔更透明,大家都有可能聚集在你的机器里。来排队。”戴龙友回忆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的月收入经常超过3000元。“那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要知道,那时候的肉才一斤左右。”90年代末以后,随着天然气和液化气的不断普及,合肥燃料公司下属的煤厂产量开始下降,企业逐渐成为“贫困户”。到2011年,燃煤电厂的数量已经从1000多年前的不足100家。据统计,合肥燃料公司下属各厂2000年产量为14万吨,2008年降至8万吨,2009年进一步降至6万吨。戴龙友认为,关闭燃煤电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民营燃煤电厂的自由化,许多小型民营燃煤电厂提供的蜂窝煤价格优势更加明显。私营的郑德煤球厂“应该在生意清淡的时候谋生”“如果我们不投资这些设备,我们就会想退出!”王正德今年近60岁,是位于河南路的庐阳区郑德煤球厂的老板。接近黄昏时,王正德的煤厂很忙。三四个骑着三轮车的拉煤人已经一个接一个追上来了。王正德立即启动了机器,隆隆的响声和蒙蒙的黑烟立刻散去。王正德不停地用铲子往机器的漏斗里铲煤。蜂窝煤块被机器压制后,由传送带运出。直到街灯亮起,王正德的煤厂才渐渐安静下来。王正德原本是当地的农民。2001年,他和两个亲戚合伙集资10多万,在村里的一个空地块上开了煤厂。“当时我们的场地总共4亩左右,现在在二环以内,我们的场地还剩半亩左右。”"这些年来,生意清淡多了。"王正德说:“我们都老了,煤电厂现在还能继续维持,所以我们应该谋生。”专业煤矿工人:“还剩下不到100人。”曾经火热的市场条件也催生了一批职业煤矿工人。王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家乡在霍邱。43岁的王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得多。因为常年背煤,他的老茧已经在手掌里嵌入了黑色的纹理。1986年,王来到合肥和他的老乡们一起工作。他起初是一名砖瓦匠,但两年后,他偶然发现他可以通过帮助别人拉煤来赚更多的钱,所以他买了一辆滑板车,加入了运煤工人的行列。王说,他们没有被固定的人或单位雇佣,而是拿着蜂窝煤穿梭于大街小巷,通过运输和零售赚取一定的差价。“那时候一天拉两三次,大概能挣15块钱,是我瓦工一天收入的三倍。当时合肥市面积不大,跑两三里路要十几里路。”王笑着回忆说,90年代,拉煤在合肥是一个很热门的职业。“像我这样的人至少有1000个。由于煤炭供应有限,每个人经常不得不在凌晨一两点去煤厂。排队。”今天,专业煤矿工人的数量正在减少。“估计还剩不到一百人!”这种工作,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干,太脏了。另外,用煤的人越来越少,做这个生意的人少了一个。"
1.《蜂窝煤 清洁能源普及蜂窝煤逐渐远去 职业拉煤人不足百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蜂窝煤 清洁能源普及蜂窝煤逐渐远去 职业拉煤人不足百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60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