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是上海这座城市如今让人感受到的“气息”,在香港学者梁元生眼里,这是上海作为城市与生俱来的“气质”。从香港眺望上海,梁元生在解放文化讲坛解读上海文化基因。
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文学院院长。著有《晚清上海: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边缘与之间》等。
梁元生在解放文化讲坛现场。 金定根摄
上海的本土文化从未有明显的排外主义
上海的本土文化,具有深厚的吴文化底蕴及地方特色,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如方言、戏曲、饮食,乃至一些生活习惯,皆有其独特性;但总体而言,上海人并不因为其清晰的文化身份及地方认同而排斥外人,他们并不拒绝外来文化和外来人口,没有非常明显的排外主义。
我们仔细看看五口开埠的历史,就会发现上海的不同之处。其他几个城市开埠时都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对外人进城居住都表现出并不欢迎的态度。而在上海,则没有引发中外冲突。
上海人的中西文化交流角色
如果要追究更远的历史,就会看到明朝晚年上海人在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当时,不少上海人接受了西方文化,包括一些上海名家大族,如徐光启就是。由于这段历史的影响,塑造了开埠之前上海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
至于香港,在开埠前的人口很少,远不如上海已经成为地域通商大镇,形成了自己的地方文化,香港那时只是渔港和农村,尚未有城市的面貌;其城市文化的发展,主要是成为英国人统治的殖民地以后的事。
图片来源:昵图网
上海市场蕴含极大的创新能力
让我再加强我的说法,就是上海文化中的开放性,是这个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西来文化如是,对南来文化也如是。回到上海开埠的历史,我们就会清楚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地人在开埠不久后陆续移民到上海来,使上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成为不折不扣的 “移民城市”。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香港除外),上海是广东人移民的首选。在鸦片战争后,粤人北来上海,成为一股热潮。当时的外国洋行所聘用的买办和工人,大部分是广东人。在开埠后的二十年中,大概有三万广东人移入上海,从事商务者有之,从事新型制造业者有之,从事佣工者有之。和外人不同的是,粤人可以居住在城墙围住的上海旧城(亦即南市)之中,和本地人比邻而居,没有受到排挤和歧视。这又证明上海人有着较为开放和包容的一面。
广东人在上海的经验,足以证明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大都会,是个新思潮和新文化的试验场。我举两个例子:广东人在上海开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新新公司和大新公司,都是带动潮流的新型商场,而不是传统的售卖形式与华商店铺。这些百货公司除了货品新潮,布局和人事都让人耳目一新,和传统商店不同,连在香港当时这种新兴的商业营运方式还没有扎根,上海的成功和走在潮流之先,证明了上海市场蕴含极大的创新能力。
上海文化出版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个例子是文化出版。
我现在研究《良友》,那是上海的画报。1926年一出版就在上海风行,同时在其他地方也很有认知度,变成了全国的画报。后来,因为华人移民海外,很多移民都喜欢这本杂志,所以它就变成了国际性的画报,远比《生活》杂志还要来得早,很受世界的欢迎。它的背后是一批不在传统里面生活的广东人,是从岭南学堂出来的、学艺术的人,他们要走一条不同的路,但在香港没有办法,他们就跑到上海来。就在短短的一年之间,《良友》就变成了一个影响力非常大的画报。《良友》回到香港以后,反而没办法展现它的特点了,也就没有办法发挥它的影响力。这就表示两个城市之间,一个是鼓励创新、追求时尚,另外一个相对来说则有很多的限制。
诞生于上海的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让我们再看看广学会的例子。广学会是十九世纪中叶外国人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团体,以通过出版(著书、译书、办报)和演讲推广西方知识、传播西方文化(包括宗教)为宗旨,主要的领导人是海关税务司赫德、传教士韦廉臣、李提摩太、林乐知、李佳白等。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下广学会出版的书单,就会发现其内容相当广泛,不完全是以传播宗教为目的,里面还有历史和地理的,有经济和政治的,也有科学和宗教的,让当时的中国人可以通过翻译了解一些西方的社会和国情;至于我最熟悉的《万国公报》更是一份包罗万象的刊物,传教的分量很少,报道西方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事物的内容则占据更多。从开启民智和扩展视野这方面来说,广学会有一定的功劳和贡献。
上海并不忽略传统学问
总而言之,上海的“西化”并不是盲目的、媚外的,而是有着深入思考和理性选择的一面。换了香港,反而有更多的单一性和规划性,是英国殖民地下的“西化”路线在政府主导和指导之下走向商业式的现代社会,并没有深入思考“多元现代性”这个课题。
上海城市文化是开放、多元、包容的,它吸纳外来文化,鼓励创新,但又不是完全追逐新潮和崇洋媚外的,它有着相当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底蕴,包括相当多的传道授业的书院,如龙门书院、蕊珠书院和梅溪书院等。上海名人中,也有不少国学名家和藏书家;因此,这个城市其实并不忽略传统学问,只是我们看见了更多的文化新风而已。上海文化不但具有海纳百川的特征,也有保持传统的一面,在多元中有制约,在开放中有保守,当中有着若有若无的界线,其中出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人,包括了本土的上海人和外来的上海人,从事买办的、翻译的、文化出版的,甚至是传教的,都可以作为上海文化的代表。我称他们为“之间人”。
最后,我希望上海在开埠200年回望的时候,不但是人口最多、经济力量最强盛,同时也是文化第一的中国大城市。谢谢大家!
本文选编自梁元生在解放文化讲坛第60期的主题演讲《上海与香港的文化比较》。王娜编辑整理 。
1.《上海人排外 文化 | 梁元生:上海人从来不排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人排外 文化 | 梁元生:上海人从来不排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