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文物局21日在北京举行“经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汇报会”上发布消息,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水下考古调查中发现的沉舰遗骸确为北洋海军经远舰。

无论是在《甲午风云》《北洋水师》这些影视剧中,还是在历史叙述中,经远舰的光芒都不如“致远”“镇远”“定远”来的耀眼。

但“经远”的故事,你我却不能不知。

筹海

在北洋水师的战舰序列中,如果按吨位排个座次,“定远”“镇远”属于第一梯队,“经远”和姊妹舰“来远”则以近3000吨的排水量位居第二梯队,“致远”“靖远”“济远”则排在第三梯队,排水量都在2300吨左右。论造舰技术和战斗力指标,却得说经远舰代表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先进水平。

“经远”的故事,或许要从海防大筹议开始说。

1885年,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又一次失利。海防空虚,特别是马江海战的惨败刺激着清廷上下。这一年6月,慈禧太后颁布懿旨,提出要“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海防大筹议拉开序幕。无论是“致远”“靖远”,还是“经远”“来远”,其实都是这一次海防筹议的结果。

也许是一年前法军舰队肆虐福建台湾沿海创巨痛深殷鉴不远,这一轮海防筹议显得上下意见颇为一致。只是对积贫积弱的清政府来说,怎么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大问题。当时,由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早已竣工,“济远”也已验收交付,按照李鸿章的观点,“定远”这样的铁甲战列舰,威力虽强,但花费太巨、工期太长,赶不上填补闽台防御空白的急需;“超勇”这一型的“巡海快船”,工期虽短,但“不能独攻铁甲船”,独立作战能力弱;“济远”这样的巡洋舰,则“可兼铁甲及快船之用”。

但“济远”在交付时,就已有声音传出,说这艘军舰毛病不少,诸如穹甲太低,若舷侧被击穿,仍会造成进水;又如机舱狭窄、管道复杂、炮塔防护不严等。所以,方向是明确的,就是既要“济远”的性能,又要避开“济远”已经暴露的问题。

今天我们能够了解的,是围绕新购买的巡洋舰,当时负责筹划海防的总理衙门、李鸿章这样的封疆大吏、清廷的驻外使臣,乃至具体操办购舰事宜的官员、英德两国船厂的代表,争论了近三个月,显得颇为热闹。我们或许并不需要过分深究他们具体争了什么,但阅读当时的文献,有一条颇具“大清国特色”,就是无论卷入的是衙门、疆臣、使节、专家,不管什么出身,在讨论中都成了“专家”。但在真正的技术问题上,比如装甲用钢的成分,炮塔防护的措施,管道的排布,又全都语焉不详,到了关键问题上,只能用英国德国“各有所长”“西洋通用之式”模糊过去。更何况,清政府当时向英国和德国两家提出购舰意向,两国免不了互相拆台,所谓“西洋通用”,也就多半成了粉饰矛盾的花样文章。大方向明确,一到具体操作就含糊敷衍,这也正应了李鸿章自己曾说的“决理易禁嚣难”。

撇开以上这些不谈,“经远”诞生的19世纪80年代,正是西方国家舰船设计理念跃进的时期。“济远”这一型巡洋舰,采用的确实是颇为流行的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在军舰的水线之下的水平方向敷设穹甲,包裹住主机舱,这样即使水线以下中弹,也能保证战舰动力。但说到底,穹甲巡洋舰在当时只是一种设计思路,德国当时确实也只造了“济远”这一艘穹甲巡洋舰,难说技术上毫无瑕疵。没过几年,装甲巡洋舰的概念就被提出而且付诸实践。

就像在大清朝不断上演的故事一样,看上去争论越大的问题,到最后往往以“一碗水端平”收场。作为“济远”的改进方案之一,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的购买提议,迅速被通过。同时,另一个改进方案也没耽误,改进后的穹甲巡洋舰“致远”“靖远”也在英国下单。

1885年9月,清政府和德国伏耳铿船厂签订草约,随后正式签约明确,建造的就是装甲巡洋舰。按照设计,“经远”“来远”排水量为2900吨,马力3400匹,航速每小时15.25海里,配备克虏伯210毫米主炮两门。根据李鸿章的报销折,两艘军舰造价合计1739761两,建造时间为两年。

“经远”于1887年1月3日下水,“来远”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据说,争得清政府的造船合同,曾令俾斯麦颇为兴奋,甚至指令伏耳铿船厂“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的订货”,但这句话或许需要用另一句话来对冲,那就是当时出任美国驻华使馆头等参赞的何天爵说的,“中国有一天的钱,就可以买一天海陆军所需要的任何东西。整个文明世界都情愿把武器供给他。”

亮相

1887年初,经远舰、来远舰下水。同期制造的致远舰、靖远舰也宣告竣工。李鸿章随即指派北洋水师“会统提督”琅威理、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率400余官兵前往接收军舰。同年9月12日,飘扬龙旗的四艘军舰启碇回国。

据记载,“经远”从德国抵达朴茨茅斯时,“龙旗映射,恍如万千师船环峙”,有人描述“两艘德国造巡洋舰看上去就像巴伐利亚森林里其貌不扬却很忠实的猎犬”。在舰队抵达新加坡时,当地华人前往参观,“日中至昃,纷纭不息者五日”。

11月28日,舰队驶抵香港。12月1日,舰队同丁汝昌率领的“定远”“镇远”“济远”“超勇”“扬威”“康济”“威远”等军舰在厦门汇合。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个阵容,也几乎就是7年后北洋水师的主力了。

从接收“经远”开始,林永升就和这艘军舰结下了不解之缘。林永升是福建侯官人,生于1853年。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1年到“建威”练船实习,1875年调赴“扬武”练船,官衔升至千总,担任船政学堂教习。1877年,林永升奉派与同学林泰曾、萨镇冰、刘步蟾、严复等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深造,1880年学成归国,升至守备,加都司衔。不久,由李鸿章调往北洋,任“镇中”炮舰管带,翌年转任“康济”练船管带。1882年,朝鲜政局发生动乱,林永升随丁汝昌赴朝,因军功升都司,并赏戴花翎。1888年春,林永升以带舰归国有功,升任游击,赏加“御勇巴图鲁”勇号。

转过年,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颁布,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在正式任命的名单上,林永升是“左营右翼副将以花翎补用游击”。据说林永升为人宽厚,从不当众辱骂下属,因此颇得军心。史料用“部曲感之深,咸乐为之死”来形容林管带的带兵方式,但在北洋海军中,往往无法分辨,这究竟是旧军队的御下之法在起作用,还是西式军纪的效果。

1891年,北洋海军举行三年大阅,舰队先后在旅顺、大连湾、威海卫、胶州湾等处进行演习,操演各种战法。这三年,北洋海军确实声威大震,航迹遍及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李鸿章也确实有可堪夸饰的资本,据他后来在《巡阅海军竣事折》中称,“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但就在同一份奏折中,他也提到“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新月异。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就在北洋海军成军的同一年,日本提出了第七次海军扩张案,1890年,又提出第八次扩张案,经过两次大扩军,日本海军共购买或建造吨位在2000吨以上的军舰3艘,其中就有吨位航速火力均超出“经远”的“吉野”。

同样是在1891年,北洋海军“经远”随“定远”“镇远”“致远”等舰造访日本。《东京朝日新闻》的观察是,“水兵的体格一望而知其强壮武勇……军官看上去不见精神”。据说,访日前,丁汝昌曾受命严加管束,但上舰参观的日本军官还是看出了问题,和上次来访时一样,北洋海军军舰的大炮还是没有擦干净。甚至连北洋海军的军官也发现了两个国家海军的落差,“今若观察日本之状况,事事皆可愧也。况其强盛,日本更胜;其研究,日本更精。而我若安于目前之海军,不讲进取之术,将来之事未可遽言”。

但就在这一年,朝廷已经同意了户部的意见,停购外洋船炮军火二年。

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为了点缀升平气象,银子花得如流水。但这一年,北洋海军原本打算为“镇远”“定远”各添购120毫米快炮6门,为“经远”“来远”“济远”各添购120毫米快炮2门,资金却难以筹措。李鸿章只能建议,优先保证“镇”“定”二舰,至于“经远”等舰的采购要求,则要“腾挪”,“陆续添购”。也在这一年7月,又一次北洋海军三年大阅举行,北洋海军会同南洋海军、广东水师的21艘军舰,声势浩荡,可李鸿章却在奏折中说,“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大战未启,已是一片愁云惨雾。

陨落

1894年9月17日发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的海战,至今已是历史教材上耳熟能详的章节。对于战斗的细节,无数人做过回溯,就连北洋舰队的阵型,也被反复分析。

但“经远”却好像一直在画面之外,公众或许对“撞沉吉野”耳熟能详,甚至脱离战斗的“济远”,因为影视剧的渲染和演员的演绎,知名度可能都高过“经远”。

那一天,“经远”究竟经历了什么?

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是,北洋舰队在海战爆发前的行动路线,早已被日本间谍刺探获得。9月13日,还在旅顺口的丁汝昌就接到电报称,日舰“吉野”“高千穗”在威海卫海面巡弋,后来确认,这两艘军舰是在执行联合舰队前出侦查任务。至于联合舰队的本队,则在9月15日已经进入大东沟附近海域,以逸待劳。

9月17日10时左右,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述,则是联合舰队当日6时30分进入大东沟的海洋岛海域,至10时20分许,发现北洋舰队。双方随即开始调整队形,准备接战。

从现有的记录看,虽然海战的第一炮是“定远”打响的,但战斗尚未完全展开,日本舰队以“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组成的第一游击队已经越过北洋舰队正面,包抄其右翼。北洋舰队的打击重点,则是旗舰“松岛”在内的日本舰队本队。在战斗编组上,“致远”和“经远”实际上编成了一组,位于北洋舰队的左翼。

海战爆发之初,北洋舰队稍占上风。第一轮对射之后,“松岛“就被击中,随后日方的“严岛”“桥立”等舰先后中弹。其中位于日方本队队尾的“比叡”“赤城”两艘炮舰,更是落入“致远”“经远”的弹雨之中。“比叡”遭受重创,首先脱离战场,随后“致远”“经远”等舰转而追击“赤城”。据记录,“赤城”的舰长和代理舰长先后被击毙击伤,航速减慢,“一度落入进退维谷的极端困境”。

14时20分前后,战场形势开始逆转。在北洋舰队右翼的“超勇”被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扬威”搁浅。14时45分许,“吉野”等舰转向北洋舰队左翼,试图援救“赤城”,和“致远”“经远”等舰激烈交火。此前“经远”已在战斗中反复中弹,舰上和“致远”几乎同时发生火灾。

此时北洋舰队的队形已经散乱,开战之初,旗舰“定远”就失去指挥能力。舰队正面的日方舰队本队,“西京丸”等老舰退出战斗,但队形仍完整;背后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又步步紧逼。让情势更加危急的是15时20分左右,“致远”在发起冲锋时被突然沉没,北洋海军失去了速度最快的军舰。

此时,北洋舰队的颓势已显,各舰星散,勉力支撑。“济远”首先逃离战场,“广甲”等舰随后仿效。“经远”“靖远”“来远”则受创严重,且战且退。但日方第一游击队却紧紧咬住这三艘舰,围住“经远”以密集火力攻击。我们无从得知林永升是在战斗的哪个阶段被弹片击中头部殉国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林永升之后,舰上的帮带大副陈荣、二副陈京莹接替指挥,也先后殉国。根据日方的作战记录,到战斗的最后阶段,日舰向“经远”发射鱼雷和排炮,舰上火势失控,到17时30分许,“经远”从左舷翻倒沉没,全舰231名官兵中仅16人生还。

也就在“经远”沉没的15分钟后,大东沟海战结束,北洋舰队共损失四艘战舰,日本舰队则未损一舰。

次年2月威海卫陷落,北洋海军覆灭。与“经远”一起从德国购入的“来远”在威海卫之战中被鱼雷击中,舰身倾覆,沉没于刘公岛,舰上30人壮烈殉国。

1.《经远舰 124年后,关于经远舰,这些故事你不可不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经远舰 124年后,关于经远舰,这些故事你不可不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