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时,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开始使用新的统一教材。如何使用它们?怎么教?很多老师还是很迷茫。萧培先生整理了《小学语文统一教材》主编温如民教授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其他老师分享。
本文字数:7466字
阅读时间:17分钟
一个
为什么高一要先看书再学拼音
以前学生刚开学就教拼音,然后用拼音读字。这次改了:把学拼音推迟一个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种变化反映了一种更加实用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从认字开始的,是在没有注音的帮助下进行的。以前,学习的方法是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读,让他们慢慢地读。“统一版”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入学教育结束后,第一篇识字课文是《天、地、人、你、我、何》,六个大楷书字来到我面前,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为什么是这样的安排?需要的是孩子对汉字的原始感受。留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
这种顺序的改变是有意义的:把汉语和汉字放回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习汉字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先读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就是连接年轻,放慢坡度。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拼音一上来就难学,等于给了他们一匹“背马”,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现在推迟学习拼音可以减少他们对困难的恐惧。我觉得把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周也没什么坏处。总之,要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有趣。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2
汉语拼音怎么教?
刚上学的孩子学汉语拼音很难。有什么教学建议?
老师要说清楚,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发音。拼音是阅读的工具,但不应该作为阅读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不用这个拐杖也能学会看书。
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比如发音难学。学习拼音,一定要教发音方法,但不要要求太高。一年级拼音节就够了,但不一定要直接叫音节。拼音字母要背,但不要强求背记。声母和韵母的音节都可以写,不需要注意是否工整。
一般来说,一年级要求拼写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很多学校一年级还在学英语,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混淆,老师教学压力很大。再有就是南方方言区的老师,费了很大力气练出了一个发音,但是效果不好。如果意识到汉语拼音是阅读的“拐杖”,普通话发音只是为了交流,那么老师的压力就会小一些,辐射给学生的负担也会轻一些,所以教学效果不一定差。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降低了难度,有些学校可能不会重视。说到学习普通话,要实事求是。方言区的同学可以用普通话交流,不一定要求有多标准,多漂亮。如果方言区的老师能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习普通话时的发音难点,补充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就更好了。总之,学习拼音是为了帮助你阅读,而不是取代它。拼音对学习普通话有积极作用,但不要把读拼音当成学习普通话的一种方式。
此外,《统一版》语文教材中拼音的教学内容还有另一个变化,即拼音教学与文字识别教学相结合,拼音学习与文字识别相结合,相互融合。老师们要注意这一点。
三
和成人一起阅读应该包括在教学计划中吗?
与成人一起阅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成年人是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和亲友。一般来说,一年级的学生不能自己阅读,所以他们需要成年人和他们一起阅读。
本专栏的目的是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一开学就喜欢上语文和阅读。这也是一种从小到大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无纸化教学为主,有很多故事可以听。在小学,使用包括书籍在内的纸质阅读材料。让孩子先跟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个过程需要成年人的引导。
因为以前的教材里没有这样的栏目,我们在教学中不知道怎么处理。我建议老师把这个栏目纳入教案,但不要把它当成普通的课,把它当成课堂教学的延伸,延伸到课外活动,延伸到家庭。让父母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多去微信,多陪孩子看书,相当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老师可以适当的给家长布置“作业”,让他们配合做“成人阅读”。
现在,许多父母没有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阅读,然后通过家长会和家长课堂演示如何一起实施阅读。
“一起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口语,也可以是会话式阅读,任何形式都可以,但要注意在写作中阅读。
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他们一起看书,也不用布置作业,因为额外的任务多了,压力就多了,兴趣就少了。应该允许孩子们在成年人的陪同下自由轻松地阅读,没有压力。如果老师觉得教材里一起读的课文浅,可以改改,找一些作品读。成人阅读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汉语的兴趣。
四
和成人一起阅读应该包括在教学计划中吗?
一个变化是课文数量减少了,教学类型增加了。比如一年级上册,人民教育版本来是41个班,现在减少到32个班。汉语拼音课的量也减少了,但是识字课增加了;高一第二册,人教版原来的39节课减少到了29节。
减少课文数量,教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减负”(孩子负担重,往往不是课本和老师加重,而是社会和家长加重),而是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课本呈现的内容更丰富,更注重口语和阅读,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新教材特别注重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方面的选本比例大大提高。初三选了很多古诗词。
从高一到高六,整个课文变化很大。教科书的选择标准强调以下四点,即古典性、审美性和教学适用性,同时兼顾时代性。你会发现,一些经典的老文本又回来了,没有沉淀的“时间文本”更少了。
五
如何让读写教学更科学
首先是贯彻“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这就是“统一版”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这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尽快过渡到自主阅读创造条件。
理解单词和学习写作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小学要求低年级知道1600左右常用词(以前要求1800左右),其中800左右可以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要超重。不要回到过去“四会”的要求,因为认、说、用、写很难齐头并进。如果这样做,效果可能是欲速则不达。
新教材对识字教学的安排比较讲究,大家在教学中要认真理解。一般来说,学生只要按照现行教材设定的目标前进,就可以在二年级下学期实现自主阅读。大家要注意的是,一年级上册附有“识字表”和“写字表”。这是一个“读写基本字表”,要求300个字(这300个字应该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100个字可以写;高一第二册附有400个可辨认字符和200个可写字符。
有的老师会问:这些话是怎么来的?是否安排帮助学生阅读课文?不是,是根据小学生阅读词频调查确定的。只有认识到这些话,才能尽快过渡到自主阅读。而且从单词理论和单词结构来看,先了解这些单词,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单词。
新教材特意安排了“多字识别”的内容,也就是说不完全依靠拼音来识别文字,而是通过字形、结构、偏旁等来识别文字。如果只靠拼音阅读,可能会拖累阅读效率,不利于尽快进入没有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举例阅读,用新单词记忆单词,尽可能将口语单词联系起来。教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的时候,要把之前认识的汉字进行巩固和复制,避免倒退。一年级要尽量照顾多元识字,到了二年级下学期,一般都会掌握多元识字的方法。当时的学生不仅知道如何拼写和阅读,而且还根据上下文和形声字的规则进行猜测。教师应重视新教材中“多字识别”的教学理念,加强研究。
六
如何教好古诗词
《统一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有所增加。小学一年级有古诗词。全小学6年级12册129首古诗词,平均每个年级20首左右,约占总课文的30%,比原来人教版课本多很多,增加了80%左右。六本初中教材使用的古诗词散文的权重也有所增加。
如何教好古诗词?最好的办法是反复通读,不要过多的讲解,不要过多的活动,而是多看几遍,多看几篇文章。比如给一年级学生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讲发现,让孩子大致知道写什么,充分发挥想象力,不要让孩子记住什么“表达了诗人爱春爱春的好心情”,因为“爱春的好心情”是一年级孩子无法理解的。
要说王维的山水诗,不一定要靠“爱自然”,让小学生安静下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那种“静”。我觉得还可以,不加太多成年人理解的内容。
古诗词教学要注意让学生感受到韵美和汉美。可能学生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但是积累起来,感受到了。
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太繁琐,比如做手术,让美跑了。比如有一些老师教《静夜思》,所以教案设计的程序很繁琐。首先放一个里面有月亮的视频。老师问学生:“你们想到了什么?”有的还让学生表达一种感受,说:“月亮圆了,人团圆了,多美啊!但是大诗人李白不能回家。他一个人离开了家,看到了圆月,想到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在他深沉的思想中,他通过写诗来排遣寂寞。”
这个有点“绕”,有点“酸”。小学生怎么会感兴趣?有的老师还逐字讲解,安排各种活动。李白的诗有几个乐章。分解它,让孩子们演示什么是抬起自己看,我发现它是月光。这是多么沉重的负担,于是“静”在静心的夜里跑开了。
小学生学古诗词散文比较难,要求也不太高,不用太多讲所谓的题材、意义与价值、艺术手法等等。有些教案总喜欢有个三段论——“认识作者,理解诗词,思考画面”,太死板,跑题。
要不要把“国学”作为一门课程?我在这里非常明确地表达我的观点:没有必要。“郭雪”这个概念很复杂,是清末为了抵制“西学”、拯救国粹而提出的。当时是研究“一个国家不会是一个国家”,带有保守主义的意思。近年来,有人宣传“国学”,可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什么是“郭雪”?我们会发现范围太大太笼统,精华与糟粕纠结复杂。我觉得还是提“优秀传统文化”比较好。至于“国学”是不是“国学”,学术界还不清楚,也有争议,不应该在中小学应用。
社会上有一些人开设了阅读“3000”的课,说是“读圣经”。这有点夸张。《3000》是古代的读物,主要用来读文字。小学生读了也没什么坏处。但需要注意的是,《3000》不是一部“经典”,里面有很多不适合现代人格发展的糟粕。小学不要开设“读经”课。多读点优秀的古诗词就好。
七
为什么要强调阶级类型的区别
班级类型的区分在高一是看不出来的。初三的时候,课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精读,一种是略读。
初中教材简单地将“精读”改为“教读”,将“略读”改为“自读”,并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精读课主要是老师教的。一般来说,要求更详细、更精确,即举例说明,给出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略读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把精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上,自己尝试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是独立的泛读。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功能,相互配合,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那么,小学如何才能做好精读呢?要安排好预习,不是布置太多作业,而是问一些有趣的问题做铺垫和引导,激发阅读兴趣。教阅读的重点是教阅读方法,同时适时教一些写作方法。略读课就是沉淀和运用精读课的教学方法。不要多说,让学生自己看。有些老师可能会感到不安,不得不为略读课安排讨论或作业,这是不必要的。
特别要说的是另一种课型的困惑,就是无论什么风格的教学,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童话、议论文、科技文本,都是用类似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有的上诗歌课,还要分析主题意义;童话课类似于教小说,也是对人物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等等。不同的风格应该改变。更何况,如果班级类型不变,没有节奏,一直都是这样,学生能无聊吗?
《统一教材》的教材中有很多探索,如文体特征的提示和不同文体阅读方法的要求等。,都是有目的性的,老师要注意。
八
为什么提倡阅读教学“1+x”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读书不多。教科书只能提供少量的文本。如果我们只教和读课文而不扩大阅读量,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我们的语文素养都不可能真正提高。
与以前的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更加注重课外阅读,但阅读量仍然不足。所以我主张增加课外阅读,鼓励“大量阅读”,鼓励学生读一些“闲书”,即与考试甚至写作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他们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可以“不理解”或者“滚爬”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阅读的兴趣。
当然,我们的语文课是要改的,不能满足于精读和精讲。除了精读和精讲,还要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阅读方法,如快速阅读、浏览、跳读、猜测阅读、小组阅读、间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统编”语文教材已经开始在不同风格的阅读和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方面进行一些尝试。这是一个新话题,希望老师们也支持。
所谓“1+X”法,就是讲一篇课文,附上几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让学生自己读。他们看不懂没关系,慢慢就会懂。这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精读精讲,处处指着写的教学习惯。
高一高二新教材有延伸阅读,高三会更多。小学和初中中高年级课本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
其实“延伸阅读”部分已经纳入教学体系,也尝试过一些测试和评价。一线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很大的成绩,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探索研究适合自己教学的可行方法。这绝对是教学上的创新。
老师们也想实行“1+X”,但是哪里可以找到文本来展开阅读呢?这里有一种语文素养读本,由北京大学语文教育学院编写,人教版出版。所选课文经典易读,能大致满足新教材各年级各时期的教学目标。小学到高中共24卷,每学年2卷,可供参考。
九
如何设计“快乐阅读吧”这门课
“快乐阅读吧”这门课,每学期一到两次,安排一定的阅读类型,比如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俗学、科普读物等等。
上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类型,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激发他们阅读各种类型阅读材料的兴趣,有意识地让他们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不要把这种课当成一般的课文学习,老师可以举一反三,讲一些相关的阅读知识,包括书的种类和阅读方法,主要是为了引起兴趣,让学生自己找书读。
一年级必须读
二年级必须读
你必须在三年级学习
10
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文知识的传授
为了防止应试性的重复练习,这几年的课程改革提出语法、修辞、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要系统化,要“随课文学”。这个起点不错。
问题是现在的语文教学还有一个趋势,就是知识体系弱化。很多老师不敢自信地讲中文知识,设置基础能力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都不突出,也不是一个系列。
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无法实施。有时候,课堂上飞来飞去的东西很多,却没有能站起来的“干货”。针对这种偏向,《统一版》语文教材做了一些改进。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课程内容目标更清晰,教学要点也更清晰。一线教师备课要知道什么是“干货”,才能做到“一课一得”。
“统编”语文教材一直试图重建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这是一个“隐性”的体系,而不是一个“显性”的体系。不要刻意强调系统化,或者防止过度练习。
当老师知道这一点后,在教学中要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要知道每个年级的语文学习大致符合什么要求,要逐步认识到什么线索,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在哪里等等。
在教学的实施上,不要追求“系统化”,要有系统。如何掌握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那些知识点和能力点?这里给你一些建议,备课的时候可能有用。
第一,参考老师的书。老师的书会有知识点和训练点的提示。
第二,看单位领导。每个单元都会提出教学要点。
三是研究思考问题和各专栏的要求。思考问题往往反映知识点或语言能力训练的要求。语文知识的教学必须加强,但它仍然是基于“随文学习”,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解释。
11
不要滥用多媒体,摆脱中文繁琐的病
老师上语文课的时候可以在低年级用一点多媒体,但是越到高年级就越不需要。滥用多媒体是一种流行的“麻烦病”,是一种灾难。
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图片、声音、文字,课堂似乎活跃起来。但学生的阅读和思维受到挤压,对文字的感受和想象受到干扰,语文课上高度重视的语感被放逐。
让我们考虑一下。谈到王维的诗,老师还没讲到。我们先在PPT上放一幅山水画...要是孩子们能自己阅读和思考就好了!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我们不应该冻结学生的思维。
建议教师在语文课中少用或不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回归简单、真实的状态。少用多媒体,摆脱复杂的疾病,也是大家在使用新教材时的一个建议。
有的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有的老师饱受“百度依赖”之苦。整个备课教学离不开百度,一切靠网上结论。但是网上往往只有结论,没有过程,让人的思想支离破碎,拼贴。
如果老师不看书,只看一些简单的备课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能力会逐渐变差。现在很多老师不会做笔记,也不会在黑板上写字。真可惜!其实板书的过程美得PPT无法替代。奇怪的是,我们老师一方面不在黑板上写字,另一方面还要加书法课。我主张语文老师要写的更好,要有板书。
还有就是读书的问题。老师读书不多,怎么让学生多读书?有些家长在那里打麻将,却不停地回头叫孩子好好做作业。这可能吗?老师很忙,抱怨没有时间学习,但是每天看手机和微信的时间有多少?
语文老师要开明,给学生做榜样——少读微信,多读书。年轻的老师要给自己做个两三年的规划,读大学里该读但没读好的书,可能比什么培训都有用。希望语文老师多一些“读书种子”,相应的语文课会好很多。有报道称,语文教材“统一版”是“专读少不读”。我很欣赏这种说法。那么在使用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的时候,就要回到原点,从老师带头多看书开始。
资料来源|根据义务教育语文统一教材主编温如民教授2017年5月在“全国义务教育德治、语文、历史教师培训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培训班”上的发言记录,本文已获作者认可。2018年2月出版《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
ID:rjjcpx
给你的老师小培一个赞
1.《疑问的拼音 温儒敏全面解读统编《语文》小学教材,解决你的11点疑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疑问的拼音 温儒敏全面解读统编《语文》小学教材,解决你的11点疑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9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