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前途的民族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活力的国家不能没有劳模。”李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的留言墙上,一位听众这样写道。今年2月21日,著名全国劳模、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长李斌,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4月3日,来自李斌单位的领导、徒弟以及家人等共同追忆了李斌如何立足岗位,成长为大国工匠;如何示范引领,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如何言传身教,带动良好家风的故事。再次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新时代知识工人楷模身上的那股精神。如今,一个蔚蓝色标配的身影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他的情怀和担当永在,他还是天空中那颗耀眼的大国工匠之星。
技术报国
一干就是39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一线岗位。李斌穿着蓝色工作服在车间里忙碌的身影,还时常浮现在同事们眼前。报告会上,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尽勤回顾了李斌从一个技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成才之路。
1980年,李斌从技校毕业分配到了上海液压泵厂。沉默寡言,不善言辞是同事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但他对机器却十分痴迷,学徒三年就熟练掌握了金属切削加工的全套技能。由于表现优秀,李斌先后两次被派往具有世界先进液压制造技术的德国海卓玛蒂克公司瑞士分公司工作,并学习数控机床操作技术。
初到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让李斌很是震撼。大概从那时起,李斌就埋下了技术报国的初心。李斌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技能,从不认识德文单词,到熟练掌握德语;从不懂数控到熟练操作数控机床,逐步掌握了编程、调试、工装、维修四大技能。几个月后的一天,有一个急件需要马上加工,可外方操作人员都去度假了,外方管理人员非常焦急。李斌就对他说:“可以让我来试一试吗?”在外方管理人员疑惑的眼神下,李斌运用这几个月掌握的工艺、编程、刀具等技术,独立完成了性能优异的合格产品,外方管理人员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就这样,李斌成了瑞士公司第一个中国乃至亚洲的工人调试员。
李斌成为瑞士公司第一个中国乃至亚洲的工人调试员。
1989年5月,上海市政府代表团来到瑞士冯劳尔公司慰问上海液压泵厂学习的工人,在欢迎酒会上,瑞士公司一名技术总监风趣地对中方领导说:“如果李斌可以留下来工作,我们愿意免费提供一台20万美元的数控机床!”
而此时的国内,国外的好产品纷至沓来,以前一直被企业引以为傲的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根本无法与高端的工程机械配套!怎么办?上海液压泵厂果断决策,引进6系列高压轴向柱塞泵全套图纸,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朱尽勤回忆,“但当时仅仅是图纸,他们根本不给我们引进工艺,还自信满满地说,你们就算有了图纸,也根本做不出合格的产品。企业通过长时间的试制,样机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朱尽勤说,这时候有人想到了李斌,因为此时的李斌已经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数控技术专家。也有人认为,李斌毕竟只是个工人,工程技术人员都解决不了的系统性技术难题,他能行吗?他愿意冒这个风险吗?
李斌二话没说,主动请缨,领衔承担“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的攻关。
突破“指环王”拦路虎,打破跨国公司技术垄断。
这是一项具有世界级先进水平的攻关,其中有个戒指形状的柱塞环零件,被称为“指环王”,是最大拦路虎。李斌首先对进口“指环王”的材料成分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然后科学地采用各种材料和自行设计的刀具,去破解难题。在经历了200多次试验之后,终于将“指环王”拿下,其他关键技术也一一攻破。神秘的“指环王”安装在液压部件中,完全不变形,预紧力恰到好处,稳定性超乎寻常,运转寿命也很长,堪与世界同类先进产品比肩,这次攻关任务打破了跨国大公司的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中高端液压元件的国产化。
言传身教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李斌’。”报告会上,李斌的徒弟王祺伟、陈勇等回想起与师傅共事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
徒弟们追忆师傅李斌。
大徒弟王祺伟与李斌共事21年。王祺伟说,做李斌的徒弟是“追星”追来的。“我是一个佩服有本事,想做一个有本事的人。”那是1998年,当时王祺伟是一家外资企业的助理工程师,搞数控机床编程。那年,他从报纸上看到“技术明星”李斌先进事迹的报道,其中特别介绍了李斌加工的产品达到了相当于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精度,让王祺伟感到不可思议。是不是报纸宣传夸大了?“带着半信半疑的想法,我特地到上海液压泵厂去找李斌,想证实一番。”
王祺伟说,当时李斌并不知道来访者的真实意图,但李斌毫无保留从提高零件加工精度的原理讲起,与王祺伟探讨改进刀具参数等问题,并且亲自操作机床做示范。“看着李斌对我这个素不相识、来意并‘不纯洁’的同行,如此真诚,毫无保留,我深感惭愧,使我彻底改变了想法。”这时,李斌在王祺伟心中的形象是:真有本事,不但技术好,人品更好,是一位值得跟随的师傅。“这个师傅我拜定了,这个“星”我追定了。”
“追星族”王祺伟回忆拜师的往事。
不久,王祺伟从那家外资企业辞职,跳槽到了上海液压泵厂,当了李斌的徒弟。当时对于这件事家人、同事都不理解,甚至说他是“脑子进水了”。但王祺伟心里明白,他跟的这个人错不了。“师傅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那股创新的劲头和能力。跟他一起工作,总感觉自己的思维常常跟不上他。他干什么活都爱动脑子,碰到问题时,常会提出一些不可思议的想法。”王祺伟说,尽管与师傅比,还有差距,但师傅持续学习的奋进态度,永不言败的创新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已经深深烙进他心里。
1992年进入上海液压泵厂的陈勇,是一名安徽的外来务工者。师傅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厂为家的精神,一直激励着陈勇。
陈勇回忆说,记得有一次上晚班,已是深夜10点多,由于零件尺寸偏差,导致他将厂里唯一能加工这种零件的进口机床的刀具撞坏了。当时吓得不知所措,只好硬着头皮打电话给师傅。“本以为师傅第二天上班才来处理,但我在车间等了没一会儿,就看到师傅穿着工作服跑了过来,先是安慰我不要紧,接着便动起手来。”李斌熟练地拆下刀具,看了几眼,转头跟陈勇笑笑说,“不要紧的,就是齿轮打掉了几个齿而已,里面有配件。”听师傅这么一说,陈勇沉下的心一下子燃起了希望,心里也涌起了一股暖流。
师傅李斌的包容深深影响着陈勇。
师傅的包容、宽待深深影响着陈勇。“我不仅在工作中时时告诫自己要认真仔细,而且把师傅怎么教我的、怎么待我的,都用在了我带教自己的徒弟上。”
以承为祭
很多人眼里,李斌是一位心系党、国家、事业和工作,且不苟言笑的人。在儿子李盛捷眼里,李斌更多的是慈爱的、浪漫的、热爱生活的样子。如今,每当走进厨房,李盛捷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去浮现父亲那忙碌的身影,在耳畔勾起那叮叮当当的声响,不经意间就陷入这深深的回忆中去。
“回想起父亲身体康健时,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是对于家里的照顾却十分周到。”李盛捷说,父亲对待烧饭做菜的工序,从不马虎。一道油闷大虾,更是亲朋好友赞不绝口的拿手好菜。“父亲说,烧饭做菜最重要的在于原料,同时,好的酱汁与食材往往会使你的努力事半功倍。就像一个合格的成品,也是由那些完美的零件互相组成的,所以对待每一步都要用心。”如今回味,父亲讲的虽是烧菜的道理,却也是他对待工作与生活的态度。
重病期间,李斌嘴里最常挂念的一是工作,二是儿子和太太,“他依然时常会问我和母亲:饭吃了吗?然后,满怀深情地说,等我病好了,一定要给你们做最爱吃的菜,儿子是喜欢吃肉的,你是爱吃虾的,我都知道的。”这简单一句,于李盛捷和母亲却如千斤巨石。
李斌对待烧饭做菜的工序,就像对待工作一样从不马虎。
李斌对太太既浪漫又深情,生活上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母亲不善做饭,父亲每次出差前,总要把馄饨包好,按照母亲每顿的量分好包好放进冰箱的不同格子里,方便她取用,还一再嘱咐母亲一些琐事。”李盛捷回忆说,父亲在弥留之际,已然是意识模糊,却从未有过一次认错母亲。李盛捷记得:有一晚父亲低声哼着一首走了调的小曲,母亲轻轻地问父亲,这是什么曲子,他说,叫“亲密爱人”。母亲含着泪水紧握着父亲的手,沙哑地问:谁是你的亲密爱人?“当然是郭丽华咯,郭丽华是我的亲密爱人”。如今回忆起那幕场景,李盛捷几近哽咽。
李斌与太太。
李斌曾三次提交入党申请书,把入党作为进步的永久动力,他坚守“在党旗下宣了誓,就要一辈子对照着合格党员的要求去做”。在病魔缠身期间,他依旧常常忍着疼痛,教导儿子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督促他将入党申请书早日落笔。而如今,李盛捷已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明白了身为党员应该具有的责任与担当。“我现在可以告慰父亲,我将做一个像您一样人,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照顾好母亲。”李盛捷说。
李斌曾说,自己在生产一线岗位干了30多年,的确会遇到很多事关利益选择,“是党员,面对很多问题就会自己说服自己以集体利益为重。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热爱企业,做一个好工人,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横着做根梁,竖着做根柱。”
斯人已逝,以承为祭。
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李斌精神”将永远是上海的一笔宝贵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1.《劳模李斌 追忆著名全国劳模李斌:他永远是天空中那颗耀眼的大国工匠之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劳模李斌 追忆著名全国劳模李斌:他永远是天空中那颗耀眼的大国工匠之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