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谁是“长三角第二城”的问题上,总是会引起争论狂潮。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个“南京与杭州,哪座城市潜力大”的提问,得到3.6万余人的关注,获得1000多个回答。宁杭之争,由来已久。从“金陵帝王州”的美丽古都到“人间天堂”的诗意江南,南京与杭州平分秋色,难分伯仲。但是随着城市群建设大方向不断强化,尤其是宁杭生态经济带的规划建设,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宁杭两城“和解”的可能性与合作的决心。作为长三角实力最强的两座新一线城市,宁杭强强联手共谋发展将赋予这片热土以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藏在历史地理中的城市气质
在长三角版图上,南京与杭州分处两翼,一依江一靠湾,都是典型的山水城市。不过,杭州与南京的气质又是不同的,杭州秀丽俊俏,南京大气典雅。从城市性别来划分,如果说杭州是婀娜的少女,那么南京就是卓然而立的公子。为什么都地处江南却又有如此差异?或许原因就藏在宁杭的历史地理之中。
区位,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不夸张地说,南京是得天独厚的,地处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拥有长江黄金水道,是国内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也是江海中转的枢纽。在高铁时代,长江天堑变通途,南京的交通优势凸显,贯通华中华东华北,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在古代,由于南京占据南北交接的第一要道,无论是西晋末年衣冠南渡还是安史之乱的北民南迁,历史上北人南徙的第一站总是南京。虎踞龙盘的龙脉地气让南京一次又一次承接南渡而来的北方政权,充当中原文明覆灭的最后避难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南京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也锻造了南京大气典雅的气质,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其在雅致中又不乏北方之豪爽。南京,在气质上是偏北的。频繁的战乱、流民南迁让南京变得包容,南京人也多以敦厚、朴实甚至是木讷被称为“南京大萝卜”。
身处钱塘江下游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在区位上也相当傲人。不过钱塘江相对短的水系使得杭州只能联系浙江、江西,容纳能力弱于长江,杭州湾与多面环山的地形又限制了杭州的发展纵深,所能辐射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远远逊于上海,甚至还不像南京那样可以坐拥江苏安徽两省广阔腹地。这些因素可以说阻碍了杭州的扩张之势,好在高速公路、高铁、跨海大桥的修建逐渐弥补了一些短板。
不过,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杭州被定义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南京的功能多是从全国性着眼。例如,南京都市圈跨越长江发展且联系皖南地区,而杭州都市圈虽刚纳入了安徽黄山,但主要影响在省内的杭嘉湖绍。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杭州则主要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历史上杭州一度曾做过南宋都城,不过仍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并未构建起属于都城的宏大政治叙事,即使贵为国都,它依然带有一种享乐、文艺与轻松的气息。政治是暂时的,文化、商业是杭州的永恒主题。江南水乡的精致文艺让杭州成为宜居城市,临海发达的商业又使得杭州充满活力。杭州的气质是南方的,是精致的,是富于商业头脑的,它永远懂得如何营销自己,如何聪明地抓住机会占据头条。
“网红城市”遇上“老牌学霸”
从美丽的西湖城市到火爆的网红城市,杭州近年来的发展牛气冲天,势头最盛时号称“北上深杭”,连广州也被挤下去了。与杭州的“热”相比,南京则显得不冷不热,甚至唱衰南京亦有之。不得不承认的是,南京与杭州、成都等城市的“营销能力”不在一个层次上,但除却这个因素,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杭州到底“牛”在哪?南京真的弱吗?
衡量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人口净流入量是最好的指标。2018年杭州新增人口达到33.8万人,位居全国第四。杭州的“逆袭”离不开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杭州有130家上市公司,数量名列全国前茅,拥有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巨头企业,妥妥跨入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梯队。加之未来亚运会的举办,杭州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民营经济的活跃与创业氛围的浓厚都为杭州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杭州“牛”在打开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模式,真正以“智慧、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单项成绩的足够亮眼并不能代表整体。作为不偏科的“老牌学霸”,南京也不弱,杭州在其他很多方面并不充分具备挑战南京的实力。根据城区常住人口指标,南京被划分为特大城市,杭州不到500万的城区人口只能位列I型大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远低于南京。此外,南京地铁里程以378公里排在全国第四,即将超过广州,规划里程超过1000公里。南京的互联网虽未进入第一方阵,然而也有苏宁、途牛等发展前景可观的互联网公司,产业支柱诸如精密电子、机械制造、石化、钢铁冶金、汽车制造等皆是“国之重业”,门类样样齐全,软件大道高新产业园、徐庄软件园以及江北新区新型产业园等也在发力中,杭州的产业结构偏科现象比较突出。尽管杭州在城市面积、总人口及总GDp量方面领先,但是2018年南京人均GDp还是超过了杭州。
在一份2019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中,宁杭都被划入第一档,但南京以第五名高于杭州的第七名,这些都说明了南京的实力与发展潜力。可见,关于宁杭的口水战再多,都无法做到在短期内全方位碾压对方,这种各有所长、你追我赶的状态还要持续很久,毕竟高手之间的对决总是难分伯仲。
同在一个经济带两城强强联手
从古至今,宁杭都是棋逢对手,却又惺惺相惜。我们看到杭州的进取与创新,也看到南京的着急与落寞,但宁杭2018年城市财政收入分别为15.57%与16.44%的全国最强增速说明两地仍然是全国省会城市的强者,都有望迎来全面爆发期。
最近宁杭两城携手发展的新动态也越来越多:3月30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论坛召开;4月9日,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带领考察团赴杭州学习……宁杭真的要强强联手共谋发展了。宁杭生态经济带将以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跨越、区域发展大融合作为未来重点合作方向,努力实现公、铁、空、信息全方位对接,在宁杭沿线城市聚合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宁杭创新轴,共筑“长三角科创圈”动力引擎。
我们也看到,南京在极力弥补产业短板,强化市场意识,发展民营经济,把提升首位度作为重要目标。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科大讯飞等一大批著名互联网公司都纷纷选址落户南京,江北新区引进全球规模最大集成电路公司台积电且去年已实现量产,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增材制造、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产业都在密集布局中。杭州也在积极加强城建,多条地铁线紧锣密鼓齐头并进,继续打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产业集群优势,推进集成电路及机器人等弱势产业等。
放眼全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抱团发展已然成为趋势。如何以中心城市来引领区域发展,打造发展质量更高、资源更加节约的都市圈,是摆在所有大城市面前的紧迫问题。通过宁杭联手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这定是宁杭的未来之路。
1.《宁杭 谁是长三角第二城?多年“宁杭之争”迎来“和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宁杭 谁是长三角第二城?多年“宁杭之争”迎来“和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7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