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地推送业务信息。然而,一些平台利用客户信息发布虚假广告,诱导购物消费。
“贴心”服务不贴心精准推送给网络消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创造了机会。一些知名移动平台利用用户信息发布虚假广告,诱导用户消费
作为一名年轻的母亲,我经常去淘宝、JD.COM等购物平台为我的孩子购买日用品。最近发现每次打开这些购物应用,首页总会有很多婴儿用品的广告。一家外企驻北京员工张骞表示:“这种主动向客户推荐产品的做法令人惊讶和担忧。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产品正是我在网上想找的,网站主动推荐,省去了我反复搜索的麻烦;担心的是网站通过我的购物记录掌握了我的消费信息。如果这个信息被坏人利用了,怎么办?"
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标注用户的消费行为,然后有针对性地推送商业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比如根据你的听歌记录,网易云演唱会积极推送你喜欢的歌曲,制作的个人年度音乐报告让粉丝感到贴心;根据你的点餐记录,大众点评可以精准推送你喜欢的美食选项,精心推荐的美食会让你饱餐一顿。这些商业应用依靠大数据,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减少人们上网搜索的麻烦。
但精准营销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机会,甚至一些知名移动平台利用客户信息有针对性地发布虚假广告,诱使人们花钱购物,造成损失。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知名移动平台在部分三四线城市精准推送虚假广告,尤其是医疗广告,赚取不义之财,导致消费者痛苦,企业声誉受损。
精准营销和贴心服务,很难做到贴心。阿里巴巴安全部门负责人表示,商业移动平台依靠大数据掌握用户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地址、消费习惯、联系电话等。,这几乎可以准确地描绘用户。“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于如何监管向用户精准推送商业信息和商业广告的做法,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虽然很多移动平台也知道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涉嫌侵权,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规定,处罚不到位,也就胆大到放手。”
据报道,这个网络“黑灰色产业”的年产值已高达1000亿元。很多黑灰色行业从业者比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更有能力使用大数据,能够精准获取数据,精准推送,甚至诱导消费欺骗消费者。
个人信息不能被过度使用跨境从移动应用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在线欺诈的主要来源。应尽快从法律上明确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并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28岁的黎晓新在上海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喜欢浏览微博获取信息。然而最近,她遇到了麻烦。“我发现微博经常给我推一些征婚广告,推荐的对象都是年轻帅气、会做饭、事业有成的白领,有时候还会配上一张阳光照,都不完美。不知道是通过微博注册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发现了自己的婚姻状况,还是因为搜索了与情感相关的关键词。这种无脑推送真的让人受不了。”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移动APP跨境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来源。多达96.6%的安卓应用将获得用户的手机隐私权,而iOS应用的这一数据高达69.3%。
北京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近90%的人认为手机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近80%的人认为手机APP上的个人信息不安全,超过70%的人认为网络平台在尊重和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做得不好。
黎晓新说,大多数应用程序在下载和安装时都需要打开许多权限,包括使用手机、使用位置和使用地址簿。如果不同意,就不能用这个APP。"这个强制许可是霸王条款吗?"
黎晓新认为,当你下载并安装一个APP几分钟空,你手机的屏幕窗口里就隐藏着几千字的用户协议,没有人会逐字逐句的阅读。今年年初,支付宝发布了年度计费营销,被批评默认为用户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根据该协议,用户将允许支付宝收集用户的信用信息,并提供给第三方机构。"这种为用户做决定的“默认检查”存在于许多网站上."
大数据的信息收集实际上模糊了商业信息和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当你完成一笔消费支付时,你可以将其视为个人隐私,但这也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过程,是商业记录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大数据和个人隐私是交叉的。”华林,沪江法律部主任。com表示,到目前为止,大数据的界限还不清楚。互联网平台可以收集哪些类型的信息并提供给第三方?什么情况下会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和执法都跟不上商业环境的新变化。“当务之急是尽快厘清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在判断移动APP是否过度申请权限时,用户也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判断。“如果一个很简单的工具APP,比如手电筒、小游戏,想要获得更多权限,可以关闭更敏感的权限,比如联系人、定位等。”华林建议,如果在安装过程中被迫选择授权,补救措施是在安装后及时关闭相应的权限,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
为精准推送设定边界专家表示,用户在网站注册、浏览网页、在线消费中留下的在线痕迹是一种个人资源。能否被商业网站允许使用,应该由用户自己决定
张成伟,上海一家银行的职员,经常浏览今天的头条。一开始他觉得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摄影知识很方便,平台推送的信息大多是他感兴趣的。后来随着平台推送的商业广告越来越多,他开始提高警惕,浏览今天头条的频率越来越少。最近他干脆把这个APP删了。
“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很多所谓的新商业模式其实都有隐藏的陷阱,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张成伟说。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表示,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运营商在收集消费者信息时,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网络平台对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篡改,不泄露,不损坏,不出售,不非法提供给他人。这是一项应该承担的义务。”
“需要明确的是,用户在网站注册、浏览网页、在线消费等方面留下的在线痕迹。是一种个人资源,属于广义上的个人隐私。能否允许商业网站使用,应该由用户自己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与监管研究基地主席胡滨认为,商业平台应规范对此类信息的管理,防止滥用;如果用户因管理不善遭受损失,这些平台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胡滨建议,应尽快采取立法和监管措施,为精确推进设定更明确的界限。
“互联网公司不能忘记相应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他们应该无视法律法规,缺乏社会责任感,最终会变得自我约束。”为了避免被非法平台精确诱导或欺骗,张志安建议用户在上网时不要轻易用实名注册账户登录不熟悉的新应用,也不要因为优惠待遇而轻易打开不熟悉的链接。他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账户信息安全和在线行为信息的隐私,并在涉嫌侵犯隐私时果断举报和申诉。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真正的精准营销是需求导向目前很多推送广告都是基于用户浏览器中的cookies收集的信息。例如,cookies可以跟踪用户访问的网页及其购买习惯,然后向用户推荐类似的产品。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这种推荐只是基于用户简单的在线行为,使得广告简单地与用户的性别和在线行为相关,远远不够准确。基于这个原因,这种推动必然是粗暴的,必然会引起争议。真正的精准营销是以消费者的知识和需求为导向的。它需要发掘和满足用户的内部需求,而不仅仅是考虑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信息准确性是基础。精准营销的实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把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精准投放是核心。精准投放是以精准的信息为基础,有效地细分市场,然后根据市场细分有效地组织资源,从而实现消费者与资源的精准匹配。
精细化管理是保证。精准营销中的精细化管理是精准营销顺利实施的保证。这需要全面、灵活、可定义和灵活的流程设计,以满足各种场景的需求。
当然,任何准确的推送都应该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意权和隐私权。如果不能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对用户来说就是无关紧要的垃圾信息。这种推送难免得不偿失,最终会导致用户的反感,甚至用户的损失。
1.《网络精准营销 可怕的大数据时代:网络精准营销渐成“黑灰产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网络精准营销 可怕的大数据时代:网络精准营销渐成“黑灰产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1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