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江苏苏州一段14岁男孩给舅舅磕头拜年时,铁头碎核桃的视频走红。男孩哥哥蒋先生介绍,当时舅舅已经给过红包,弟弟想多要压岁钱于是开始磕花生,最后开始磕核桃,称磕碎一核桃给10元钱,最后弟弟磕碎十几个,额头上起了个包。
有人感慨年味儿变淡了。其实,“年”还是那个“年”,变的是过年的方式,不变的是传统亲情、民族精神、美好期盼的文化内涵。过去的拜年是磕头作揖,现在微信视频表达新春祝福的“指尖拜年”更为普遍;过去的压岁钱是捧在手上,现在争抢拼手气红包、口令红包、摇一摇红包、集五福红包等电子红包不亦乐乎。
这条新闻最引起我关注的地方是关于“拜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磕头拜年”已经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新的拜年方式。这是进步的表现。但是,“磕头拜年”真的毫无意义了吗?前几天,浙江卫视搞了一次街头采访。当记者问回家及最担心什么时,小徐的回答是“回家最担心的是初一早上的磕头拜年”。小徐的家在农村,还保留着传统的拜年方式。他说这是最不文明的拜年方式了。一些媒体甚至开展了“到底该不该取消磕头拜年”的讨论。
想起一则新闻。如今河北省任丘市的农村依然沿袭着“磕头拜年”的方式。初一的早上,大家在简单吃过一碗饺子后,便和父母一同在村里挨家挨户“磕头拜年”。邻居们也会早早打开大门,迎接前来“磕头拜年”的乡亲们。
“磕头拜年”这种形式,最近这几年一直是春节热议话题。很多人都在反对这种形式,认为这是一种陋习遗毒。尤其是年轻人,更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理由无外乎这样几种:其一,农村道路难行,尤其是春节期间如果有雨雪,就更不好走了。其二,这种形式是陈旧的观念,男儿膝下有黄金,岂能轻易跪拜。其三,这种形式有点脏,在跪下磕头的时候,弄脏了衣裤。
以上几种说法,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而实际上也是看问题过于片面。“磕头拜年”,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极具民族个性,流传范围广、时间久,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沿袭“磕头拜年”的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最为关键的是,“磕头拜年”的形式,是村民之间增加感情,化解矛盾的一种有效载体。
在农村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发生纠纷。谁家的鸡鸭吃了谁家的庄稼,谁家的房屋影响了谁家的采光,谁家的儿子醉酒说错了话,就在村民之间产生了隔阂,从而结下了仇恨疙瘩。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原本不该种下仇恨的种子。而发生不愉快的小事情之后,人们又往往碍于情面,不愿意承认错误。到了春节需要“磕头拜年”的时候,就是最好化解恩怨的机会。
大家平时所有的矛盾,都会因为“磕头拜年”的形式存在,而找到了一个纾解紧张局面的“台阶”,你到我家磕个头,我到你家拜个年。不需要任何言语,不需要任何道歉,不需要任何解释,一切都在不言中,所有恩怨情仇就这样化解了。笔者就居住在小村庄里,我们这个小村庄一直有“磕头拜年”的习俗,我们村里很多村民就是这样在“磕头拜年”中让恩怨情仇随风而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磕头拜年”还是和谐社会、治安改变的好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拜年习俗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也生出了新的色彩。从电话、短信拜年到彩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科技进步带来了拜年的新方式。但是“磕头拜年”的实际作用却是无法取代的。晚辈见到长辈叩头施礼,说吉祥话;同辈亲友相遇,也要相互道一声“新年好”。与放爆竹、穿新衣、吃饺子这些习俗不同,拜年不仅是一项家庭活动,还是一项社交活动,维系着家族、邻里之间的感情。“磕头拜年”不是陋习遗毒,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1.《男孩磕头碎核桃向舅舅讨压岁钱 哥哥:磕碎十几个 头上起了个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男孩磕头碎核桃向舅舅讨压岁钱 哥哥:磕碎十几个 头上起了个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811069.html